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付全新,湖北当阳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指导老师。3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持三个省级研究课题,已有两个结题。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历任湖北当阳一中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湖北夷陵中学副校长,现任湖北葛洲坝中学校长。
所谓学校文化,一般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系统。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文化有内核。儒家文化的内核就是“仁”。学校文化亦然。学校文化的内核具有下列特征:是学校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基点,指引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能解释学校业已形成的所有优良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及精神追求;能够解释校长的办学目标、理念、行为及治学精神、态度与原则;能够由此产生学校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永存的凝聚力;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更替而无序及黯然,只是日益丰富日益创新!上述特征亦是发掘学校文化内核的价值与意义。
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求真、求实、求是、求新”(以下简称“四向”“四求”)。“四向”关乎品德修养,即关乎性灵,关乎本性和灵魂;“四求”关乎学问,即关乎心智,关乎思辨和智慧。
一.“四向”的文化内涵
“向”可以理解为一直以来朝着目标在不断努力靠近的一种不断追求的意愿和行为。最简捷地理解就是“向往、崇尚”之意。
“上”,《说文》解说:高也。“向上”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葆上进之心,进取之心;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未来永远充满自信和美好的期待;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因而,时常反省自己“是什么妨碍我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对于学生而言,还应该做到“不把成功的责任推给外在的条件”,“我绝不放弃我自己”,永不懈怠,不断进取。对于教师而言,虚心向同事及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孜孜以求,永争一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忠于职守,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践行“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想。
“善”,为“善良、完善、善于”等义。“向善”,既要求我们应常怀善良之心、恻隐之心,如老子所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要求我们对待人和事皆从积极的一面去解读;善还是一种境界,《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就是指一种美好、完善的境界;它还指好的方法和乐于从事的态度,学生要善学、善思,教师要善教、善导;努力实现“让学校更受社会信赖,让师生更受社会尊重”的目标。
“美”从哲学意义上讲,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所以“向美”即是以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身心素质、朴实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向上的审美情趣。主要是要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与能力。“向美”是一种追求,亦如有人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师生要用心去体味自然、社会、人性之美。
“和”,“和谐、和睦”之意。《说文》中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向和”强调“人”的作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做人处事,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多一些理解与认同;倡导弘扬“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他人、规则的尊重是相同的。“向和”还反映学校“以人为本”,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体现生生、师生之间亲近平等,实施民主教育的理想及学校重视与学生家长、社会间的建立和谐关系的意愿与行为。
“四向”是学习、工作的一种精神、状态、目标和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方法,在实现中互为保障。
二.“四求”的文化内涵
“求”是“设法得到”之义,即追求、探求、求索。《孟子·告子上》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积极态度,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情。
“求学”即是师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求得学问,求得知识。“学”:一是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效法,是指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指学习的内容,即需要掌握的知识、学问、学业。求学是要乐学、善学、勤学。乐学就是不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苦恼;而善学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有学习能力,我校“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就是“求学”的新途径,好方法;勤学就是经常学,活到老学到老。跟学相关的还有“思”,即乐思、善思、勤思。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有多种解释。《新华字典》上解释即是用正确的道理或用正确方法做事;“是”不一定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指客观存在背后的规律或者说真理。那么,“求是”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寻找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人。
“真”,客观的情况、状态,真实的存在,事物的本真。真,是不需要修饰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好坏之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老师、学生都应该是“真”的你,“真正”的你:淳朴,纯真,纯粹。“求真”,也呼唤、告诫所有的师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求实”就是要善于抓落实,肯实干,讲实效,求实绩。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干,老老实实地做。“不是要用每一分钟去学,而是要用好学习的每一分钟。”无论何时何事,都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专注,执着,力戒浮躁,不尚空谈。因为,说到底“实力就是实实在在地努力”。
“求学”是总的目的,“求是”、“求真”和“求实”才是要求的根本所在。
三.“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
品德与知识并重。学校以培养“人”为基本目的,关心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四向”从品德的角度提出,反映出我们在人的品质培养上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以澄净学生的本性和灵魂为首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四求”则从学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角度提出,体现了争创办学质量一流的精神。因此,“四向、四求”体现了德与才的统一,体现了我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价值追求。
传承与创新并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从管子的“务人”思想,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以及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以“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是与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上”“善”“和”是对“仁”的思想的直接录入。另一方面,又紧合时代的节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包容其中,构建和谐社会,讲求“和和美美”的时代特色亦非常明确。
“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可用笔者虎年春节为学校大门所题的楹联作一归结: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性灵化暗是皎,求学求是求真求实启心智育昧为慧。
上联中“化暗是皎”出自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及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故曰“澄清本性和灵魂,化解内心之‘暗’为皎洁、光明、阳光”。
下联中“育昧为慧”出自汉初的贾谊《新书·道术》中对智慧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纳,而是指对人的综合能力系统的培养与陶冶,是人对身边乃至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的敏锐地感知、发现与预见,也就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这幅楹联,是我对教育和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即澄净性灵和开启心智;也承载着我的教育诉求及教育理想;也是我对我们学校文化内核作的一个注脚;她还是我们葛中人办学几十年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亦是未来以至永远追寻的教育方向。同时,她还是我对全校学生、老师,特别是对我个人的要求。
“四向、四求”是我校学校文化的内核。立意高远,意蕴丰厚。既根植于历史,又切合时代,还昭示着未来,所以我们相信她将流传至远,永葆青春!
所谓学校文化,一般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系统。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文化有内核。儒家文化的内核就是“仁”。学校文化亦然。学校文化的内核具有下列特征:是学校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基点,指引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能解释学校业已形成的所有优良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及精神追求;能够解释校长的办学目标、理念、行为及治学精神、态度与原则;能够由此产生学校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永存的凝聚力;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更替而无序及黯然,只是日益丰富日益创新!上述特征亦是发掘学校文化内核的价值与意义。
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求真、求实、求是、求新”(以下简称“四向”“四求”)。“四向”关乎品德修养,即关乎性灵,关乎本性和灵魂;“四求”关乎学问,即关乎心智,关乎思辨和智慧。
一.“四向”的文化内涵
“向”可以理解为一直以来朝着目标在不断努力靠近的一种不断追求的意愿和行为。最简捷地理解就是“向往、崇尚”之意。
“上”,《说文》解说:高也。“向上”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葆上进之心,进取之心;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未来永远充满自信和美好的期待;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因而,时常反省自己“是什么妨碍我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对于学生而言,还应该做到“不把成功的责任推给外在的条件”,“我绝不放弃我自己”,永不懈怠,不断进取。对于教师而言,虚心向同事及学生学习,取长补短,孜孜以求,永争一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忠于职守,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践行“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想。
“善”,为“善良、完善、善于”等义。“向善”,既要求我们应常怀善良之心、恻隐之心,如老子所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要求我们对待人和事皆从积极的一面去解读;善还是一种境界,《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就是指一种美好、完善的境界;它还指好的方法和乐于从事的态度,学生要善学、善思,教师要善教、善导;努力实现“让学校更受社会信赖,让师生更受社会尊重”的目标。
“美”从哲学意义上讲,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所以“向美”即是以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身心素质、朴实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向上的审美情趣。主要是要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与能力。“向美”是一种追求,亦如有人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师生要用心去体味自然、社会、人性之美。
“和”,“和谐、和睦”之意。《说文》中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向和”强调“人”的作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做人处事,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多一些理解与认同;倡导弘扬“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他人、规则的尊重是相同的。“向和”还反映学校“以人为本”,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体现生生、师生之间亲近平等,实施民主教育的理想及学校重视与学生家长、社会间的建立和谐关系的意愿与行为。
“四向”是学习、工作的一种精神、状态、目标和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方法,在实现中互为保障。
二.“四求”的文化内涵
“求”是“设法得到”之义,即追求、探求、求索。《孟子·告子上》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积极态度,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情。
“求学”即是师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求得学问,求得知识。“学”:一是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效法,是指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指学习的内容,即需要掌握的知识、学问、学业。求学是要乐学、善学、勤学。乐学就是不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苦恼;而善学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有学习能力,我校“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就是“求学”的新途径,好方法;勤学就是经常学,活到老学到老。跟学相关的还有“思”,即乐思、善思、勤思。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有多种解释。《新华字典》上解释即是用正确的道理或用正确方法做事;“是”不一定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指客观存在背后的规律或者说真理。那么,“求是”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寻找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人。
“真”,客观的情况、状态,真实的存在,事物的本真。真,是不需要修饰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好坏之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老师、学生都应该是“真”的你,“真正”的你:淳朴,纯真,纯粹。“求真”,也呼唤、告诫所有的师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求实”就是要善于抓落实,肯实干,讲实效,求实绩。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干,老老实实地做。“不是要用每一分钟去学,而是要用好学习的每一分钟。”无论何时何事,都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专注,执着,力戒浮躁,不尚空谈。因为,说到底“实力就是实实在在地努力”。
“求学”是总的目的,“求是”、“求真”和“求实”才是要求的根本所在。
三.“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
品德与知识并重。学校以培养“人”为基本目的,关心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四向”从品德的角度提出,反映出我们在人的品质培养上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以澄净学生的本性和灵魂为首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四求”则从学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角度提出,体现了争创办学质量一流的精神。因此,“四向、四求”体现了德与才的统一,体现了我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价值追求。
传承与创新并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从管子的“务人”思想,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以及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以“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是与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上”“善”“和”是对“仁”的思想的直接录入。另一方面,又紧合时代的节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包容其中,构建和谐社会,讲求“和和美美”的时代特色亦非常明确。
“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可用笔者虎年春节为学校大门所题的楹联作一归结: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性灵化暗是皎,求学求是求真求实启心智育昧为慧。
上联中“化暗是皎”出自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当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及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故曰“澄清本性和灵魂,化解内心之‘暗’为皎洁、光明、阳光”。
下联中“育昧为慧”出自汉初的贾谊《新书·道术》中对智慧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纳,而是指对人的综合能力系统的培养与陶冶,是人对身边乃至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的敏锐地感知、发现与预见,也就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这幅楹联,是我对教育和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即澄净性灵和开启心智;也承载着我的教育诉求及教育理想;也是我对我们学校文化内核作的一个注脚;她还是我们葛中人办学几十年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亦是未来以至永远追寻的教育方向。同时,她还是我对全校学生、老师,特别是对我个人的要求。
“四向、四求”是我校学校文化的内核。立意高远,意蕴丰厚。既根植于历史,又切合时代,还昭示着未来,所以我们相信她将流传至远,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