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对开发高校学生的智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优良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各高校正致力于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许多高校仍将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重任,造成高校的素质教育只侧重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表现等,还不能将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与现实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信息化社会使社会更新速度加快,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国家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一重任自然落到高校的头上,要求各高校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尽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还要依托于高校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创新的真谛。
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改变目前我国高校偏自然科学知识、轻人文社会知识,重应用、轻理论的弊端,使高校的学生既有基础专业理论,又能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主动关注世界,了解和把握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为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奠定人才基础,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人才质量。
总之,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推动国家的创新,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掌握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条件下做出的必然性选择。
二、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以创新为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招生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招生和录取,不能只注重高考成绩,以录取高分学生的数量来衡量学校质量的高低。只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对社会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高校要树立“高分并非人才”的观念,在招生录取中,既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参加的活动,若有重大发明、小制作及其他创新成果者,又要在学生入学前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设置情境,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改变仅凭一张考卷定高低的弊端,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并提供动力机制。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应区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差异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要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体现创新教育的实质。可以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能够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学会主动猎取新知识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高校精选教材,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实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可以通过拓宽专业设置,实现文理渗透、中西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启发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课本的习惯,高校教师要科学设计启发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现由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变,课堂教学应多交流、多探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出的有创新思想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提倡学生自学并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多动手、多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考试也要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试题,转换考试的固定模式。
(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活跃自己的思维。高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展开,校内建立创新基地,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组织专家评审,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校外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使企业和社会能给大学生实地考察和学习的机会,鼓励并支持学生到其单位实习、参观和考察,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高校还应设立专项资金,既用于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又用于学生外出实习的费用。
(五)健全并巩固创新的成果,作好相应的保障工作。营造创新环境、实现创新教育,就要真正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体制的转变,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将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保证已有的创新成果能够得以推广。学校、社会还要加强联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体制,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更要深刻领悟创新的实质,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要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发展,为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坚.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J].成材与就业,2008(3).
[2] 刘道玉.创新教育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
[3] 覃蔚.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4] 刘和忠. 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一线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5] 王义遵.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育与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GH13215);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高校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机制的构建”(项目编号:14JK1229)。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许多高校仍将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重任,造成高校的素质教育只侧重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表现等,还不能将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与现实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信息化社会使社会更新速度加快,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国家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一重任自然落到高校的头上,要求各高校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尽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还要依托于高校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创新的真谛。
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改变目前我国高校偏自然科学知识、轻人文社会知识,重应用、轻理论的弊端,使高校的学生既有基础专业理论,又能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主动关注世界,了解和把握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为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奠定人才基础,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人才质量。
总之,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推动国家的创新,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掌握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条件下做出的必然性选择。
二、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以创新为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招生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招生和录取,不能只注重高考成绩,以录取高分学生的数量来衡量学校质量的高低。只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对社会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高校要树立“高分并非人才”的观念,在招生录取中,既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参加的活动,若有重大发明、小制作及其他创新成果者,又要在学生入学前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设置情境,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改变仅凭一张考卷定高低的弊端,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奠定基础,并提供动力机制。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应区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差异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要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体现创新教育的实质。可以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能够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学会主动猎取新知识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高校精选教材,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实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可以通过拓宽专业设置,实现文理渗透、中西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启发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课本的习惯,高校教师要科学设计启发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现由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变,课堂教学应多交流、多探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出的有创新思想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提倡学生自学并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多动手、多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考试也要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试题,转换考试的固定模式。
(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活跃自己的思维。高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展开,校内建立创新基地,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组织专家评审,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校外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使企业和社会能给大学生实地考察和学习的机会,鼓励并支持学生到其单位实习、参观和考察,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高校还应设立专项资金,既用于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又用于学生外出实习的费用。
(五)健全并巩固创新的成果,作好相应的保障工作。营造创新环境、实现创新教育,就要真正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体制的转变,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将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保证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保证已有的创新成果能够得以推广。学校、社会还要加强联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体制,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更要深刻领悟创新的实质,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要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发展,为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坚.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J].成材与就业,2008(3).
[2] 刘道玉.创新教育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
[3] 覃蔚.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4] 刘和忠. 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一线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5] 王义遵.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育与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GH13215);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高校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机制的构建”(项目编号:14JK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