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运行离不开规则,人的活动同样离不开规则。规则意识的建立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程。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能够依靠语言的说教或是强制执行,而应当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从而提升其规则意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策略
引言:
幼儿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期身心发展具备一定的条件,且心智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对于规则的认识不仅是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其社会适应集体生活所必备的。针对幼儿开展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理解生活中各种冲突,提升个人品格,以便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发展,对健全幼儿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幼儿规则培养的现状
进入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其人生中第一叛逆期,对于父母、幼儿园老师的话,往往不经过判断和思考,直接以“不”拒绝,同时幼儿由于耐心有限,故而对于等待不能够完全接受,在不能够正确表达自身需求或是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幼儿意图时,往往以哭闹等激烈的表达方式进行疏解,在尝试哭闹有效能够让家长让步,幼儿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效手段,一部分幼儿甚至会打杂物品、动手打人等暴力手段表达不满[1]。另外,成人对于幼儿规则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成人在向幼儿讲解规则的时候,往往只是说明或是生硬的强调“如何做”、“不可以”,幼儿身心发育有限,并不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不能够遵守。
2、为幼儿打造良好的规则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关系和谐的幼儿园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观,是培养幼儿规则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能够减少教师及家长同幼儿见诸多不必要的摩擦,也有效的减少了幼儿情绪波动的次数[2]。为此,家长及幼儿园幼师应当摆正心态,对于幼儿的行为采取包容的心态,使用温和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切不可恐吓、打骂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尊和自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式方法
处于幼儿时期的儿童仅仅初步具有规则意识,但对于规则意识的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应采取多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深入浅出的规则意识培养,更多的采用直观经验的获得方式为主,减少语言的说教。
3.1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主要以幼儿园活动为主,在幼儿园中进餐、饮水、游戏,以及上下楼梯,都可以作为规则培训的内容及场所,通过直观的结果让幼儿对规则能够有直观的感受。例如,在排队取餐的时候可以通过隔离绳等方式,规范幼儿排队取餐,亦或者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在楼梯上贴上小脚丫,增加幼儿的趣味性也减少幼儿推搡拥挤的可能性。
3.2利用多样化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阶段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认识世界,体验规则形成重要形式与手段。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幼儿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应当温和但坚定的指出幼儿应当遵守的规则,并维持整个团体按照有序规则进行活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各种儿歌、童谣教习幼儿,当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引导幼儿进行回忆,能够收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3让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
让儿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此能够有助于幼儿清晰明了的感受到规则的具体含义,也能够有效的把握住规则的边界,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有很强的掌控感,会让幼儿对行为的发生更有预期,也是能够更加的自律,甚至是督促身边的人遵守规则。积极参与带来的成就感,不仅能够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对自身的能力及社会规则的认识有所提升,充分体验被尊重的感觉[3]。
3.4注重幼儿园及家庭的相互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学习时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或单纯的家长的责任,是需要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完成的,幼儿园的老师同家长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二者应当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对幼儿全面优质的培养。例如,共同图书馆基本都有儿童图书馆,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图书馆使用的过程中,了解遵守社会规则,如不得大声喧哗、爱惜公共设施、爱护图书遵守借阅规则等等,将幼儿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4]。
3.5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
当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事物的认知会质的飞跃,能够明白理解并有能力承担事件的后果,此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适当放手,引导幼儿独立完成,并明白应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但幼儿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应循序渐进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并充分了解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及个性特征。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社会规则下能够有自由的身心,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于幼儿应当设置适当的奖励
教师或家长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遵守规则的幼儿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便能够吸引更多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遵守规则。亦可以采用口头奖励的形式,幼儿在接受社会规则时都是渴望得到认可的,适当的奖励可以满足幼儿渴望认同的心理特征。但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切不可以采取惩罚手段,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语言上的,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其次,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口头奖励,都应当是适当适量的,不可过多,应针对具体的行为作出表扬奖励,以免滋生幼儿的虚荣心,造成不必要的攀比。
参考文献:
[1]张振珍. 基本社会行为的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664(08):153.
[2]居玲玲.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 教育教学论坛, No.368(26):67-68.
[3]陈波. 浅谈幼儿园大班规则意识的培养[J]. 文教资料, 799(25):160-161.
[4]居玲玲.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及问题解析[J]. 吉林教育, 2018(18):12-13.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策略
引言:
幼儿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期身心发展具备一定的条件,且心智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对于规则的认识不仅是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其社会适应集体生活所必备的。针对幼儿开展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幼儿理解生活中各种冲突,提升个人品格,以便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发展,对健全幼儿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幼儿规则培养的现状
进入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其人生中第一叛逆期,对于父母、幼儿园老师的话,往往不经过判断和思考,直接以“不”拒绝,同时幼儿由于耐心有限,故而对于等待不能够完全接受,在不能够正确表达自身需求或是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幼儿意图时,往往以哭闹等激烈的表达方式进行疏解,在尝试哭闹有效能够让家长让步,幼儿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效手段,一部分幼儿甚至会打杂物品、动手打人等暴力手段表达不满[1]。另外,成人对于幼儿规则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成人在向幼儿讲解规则的时候,往往只是说明或是生硬的强调“如何做”、“不可以”,幼儿身心发育有限,并不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不能够遵守。
2、为幼儿打造良好的规则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关系和谐的幼儿园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观,是培养幼儿规则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能够减少教师及家长同幼儿见诸多不必要的摩擦,也有效的减少了幼儿情绪波动的次数[2]。为此,家长及幼儿园幼师应当摆正心态,对于幼儿的行为采取包容的心态,使用温和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切不可恐吓、打骂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尊和自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式方法
处于幼儿时期的儿童仅仅初步具有规则意识,但对于规则意识的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应采取多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深入浅出的规则意识培养,更多的采用直观经验的获得方式为主,减少语言的说教。
3.1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主要以幼儿园活动为主,在幼儿园中进餐、饮水、游戏,以及上下楼梯,都可以作为规则培训的内容及场所,通过直观的结果让幼儿对规则能够有直观的感受。例如,在排队取餐的时候可以通过隔离绳等方式,规范幼儿排队取餐,亦或者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在楼梯上贴上小脚丫,增加幼儿的趣味性也减少幼儿推搡拥挤的可能性。
3.2利用多样化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阶段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认识世界,体验规则形成重要形式与手段。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幼儿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应当温和但坚定的指出幼儿应当遵守的规则,并维持整个团体按照有序规则进行活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各种儿歌、童谣教习幼儿,当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引导幼儿进行回忆,能够收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3让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
让儿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此能够有助于幼儿清晰明了的感受到规则的具体含义,也能够有效的把握住规则的边界,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有很强的掌控感,会让幼儿对行为的发生更有预期,也是能够更加的自律,甚至是督促身边的人遵守规则。积极参与带来的成就感,不仅能够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对自身的能力及社会规则的认识有所提升,充分体验被尊重的感觉[3]。
3.4注重幼儿园及家庭的相互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学习时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或单纯的家长的责任,是需要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完成的,幼儿园的老师同家长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二者应当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对幼儿全面优质的培养。例如,共同图书馆基本都有儿童图书馆,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图书馆使用的过程中,了解遵守社会规则,如不得大声喧哗、爱惜公共设施、爱护图书遵守借阅规则等等,将幼儿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4]。
3.5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
当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事物的认知会质的飞跃,能够明白理解并有能力承担事件的后果,此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适当放手,引导幼儿独立完成,并明白应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但幼儿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应循序渐进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并充分了解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及个性特征。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社会规则下能够有自由的身心,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于幼儿应当设置适当的奖励
教师或家长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遵守规则的幼儿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便能够吸引更多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遵守规则。亦可以采用口头奖励的形式,幼儿在接受社会规则时都是渴望得到认可的,适当的奖励可以满足幼儿渴望认同的心理特征。但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切不可以采取惩罚手段,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语言上的,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其次,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口头奖励,都应当是适当适量的,不可过多,应针对具体的行为作出表扬奖励,以免滋生幼儿的虚荣心,造成不必要的攀比。
参考文献:
[1]张振珍. 基本社会行为的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664(08):153.
[2]居玲玲.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 教育教学论坛, No.368(26):67-68.
[3]陈波. 浅谈幼儿园大班规则意识的培养[J]. 文教资料, 799(25):160-161.
[4]居玲玲.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及问题解析[J]. 吉林教育, 2018(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