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中的声音包括电影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环境声音及插曲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声音的运用往往可以传达出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本文主要从声音展现环境氛围和声音创造情感体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字:声音;环境氛围;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46-02
影视中的声音一般可以分为人声、音效与音乐三大类型。电影的三种声音相互交织,以听觉造型的方式与视觉造型一起共同构成电影艺术的美学形态,一方面记录、移植的逼真的声音形态再现和还原了有声世界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经过美学处理的非原生态的声音形态又表现和外化了创作者对世界的艺术感知和体验。正如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说:“电影的声音不是简单地增加影像的效果,而是两倍乃至三倍的乘积”。声音在影片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叙事信息的传达、环境的再现、主观表意都离不开声音的作用。张艺谋导演最新电影作品《归来》中,张艺谋导演一改过去恢弘壮阔的叙事风格,改用温婉舒缓的影片节奏,被称为是“久别的归来”。这部影片声音的运用最为独到,声音为其舒缓的节奏、平实的情节提供了更为灵动的空间,使故事更能触动喧嚣世界中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深处。本文主要分析影片声音的独特运用所创造出来的审美意义。
一、声音展现环境氛围
影片中的声音可以运用音响、音乐来更好地展现环境氛围,制造逼真感,增加画面的内容,渲染影片故事的基调氛围,使故事情节能更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触动。
(一)奠定伤郁的环境氛围。
在本片中出现时间最长的是淅沥的雨声,影片的悲情气氛在持续的雨声中不断深化,且每次出现光线比较昏暗,更让人觉得压抑甚至于悲伤。下雨总是会让人无尽地感伤,也往往会预示着意外的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悲伤心情还是对时代的无奈感慨都赋予了雨太多的愁苦意味。影片从五分三十四秒开始的雨声就暗示了这个故事悲苦的结局,也奠定了整个影片伤郁的氛围。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故事就在这淅沥的小雨所营造的伤郁氛围中展开。
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火车的轰鸣声。人生总在别离和相聚中不断地前行,火车的轰鸣声总是给人更深的意味,不仅仅是旅行的开始和终止,更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影片一开始最先出现的是火车的轰鸣声,这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与相聚分离有关的故事,也是一个坎坷曲折的故事。当陆焉识和冯婉瑜准备在天桥见面一起逃走时,火车轰鸣的声音伴随着他们见面的全过程,在轰鸣声中他们听不到彼此的声音,火车的轰鸣声营造了凄凉的气氛,为陆焉识的再次被捕、婉瑜最后不识陆焉识的结局作铺垫。响亮的轰鸣声给人更为震动的旋律,奠定了更为凄怆的氛围。
(二)营造紧张的时代氛围。
影片的第一个情节是陆焉识逃狱与冯婉瑜相见未成,雨声主要出现在第一个情节故事中,伴随着雨声陆焉识逃狱回到了冯婉瑜的家,伴随着雨声丹丹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邓指。在陆焉识逃回家的这个过程中持续不断的雨声一方面暗示出了陆焉识处境的狼狈和婉瑜内心的担忧与激动,同时也营造了追捕陆焉识行动的紧张氛围。丹丹在雨中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邓指,这时的雨声已成为了丹丹心中矛盾的雨声,为了想得到跳主演的机会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这时的雨声更直接地反映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整个时代背景。
此外,音乐在电影作品中也可以起到展示时代特征的作用。《归来》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在中国近代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其特定的音乐旋律和时代特征。在影片中屡次出现的《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就创造着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氛围,影片的故事情节都是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展开的。从陆焉识被抓到冯婉瑜和丹丹之间的矛盾,及到冯婉瑜失忆都和这个音乐密切相连。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故事就是文革的产物,而《归来》也正是特定环境氛围之中的特殊现象。同时《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主题旋律,包含了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感,是特定的文化政治背景下的音乐作品。
二、声音创造情感体验声
电影的音响效果可以起到超越画面的语言作用,它往往直接影响到整部影片的审美境界。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创造情感体验、强化感情力量、升华情感主题的作用尤为突出和细腻,起到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强化感情力量。
看过《归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在82分30秒时出现的陆焉识急促且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陆焉识通过去给婉瑜读信重获了婉瑜的好感,陆焉识离开时走下楼梯的那种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踏在了人们的心上。由于整个影片节奏舒缓,氛围伤感,而陆焉识在此刻的激动和兴奋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这个脚步声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又暗含了多少希望,不去想更多的关切,只是想静静地守候在所爱之人的身边,陪伴她最做最平凡的事情。而这种兴奋的脚步声放在文革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尤其是安置在一个备受牢狱摧残之人的身上,更是强调了爱情已成为他现在生活的主要部分,对爱人的情感成为他生活的中心。也从另一方面暗示了爱情是支撑他走出困境和生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音乐是一种最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抒情也是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最突出的功能。在许多电影作品中,往往在人物感情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或者剧中情节可能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时使用音乐来渲染、强化感情力量。电影《归来》将人性最美好的情感表现得细腻深刻,在影片中多次运用《渔光曲》的背景音乐旋律来强化感情力量,加强影片的感情基调抒发。
(二)升华情感主题。
《渔光曲》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关注底层社会,将人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手法质朴但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同名的主题曲清新真挚,深情动人。《归来》的背景插曲是《渔光曲》改编的钢琴曲,温婉动人,既符合影片舒缓的情节节奏,又使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故事慢慢融化进观众的心里,触动人们内心最敏感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当73分48秒冯婉瑜从外面回来,听到屋内熟悉的钢琴旋律,黑乎乎的走廊里照进了满满的阳光,照到婉瑜的脸上,这时插曲想起,既符合了当时婉瑜激动难平的心情,同时也是她对爱情多年的等待,对陆焉识刻骨铭心的爱情。这种情感不是撼天动地的誓言,不是波澜壮阔的情节,而是最平淡的坚守,最值得的等待。此外,在影片即将结束,101分41秒,茫茫雪景之中陆焉识用三轮车推着婉瑜去车站接站,这时《渔光曲》钢琴曲再次响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场景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有无悔的等待,不尽的希望,执着的陪伴,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然而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物质充裕,精神却极度匮乏,离婚率的逐年提升,婚姻观的歪曲,情感问题引发的纠纷甚至犯罪事件不断增多,这个社会缺乏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坚守,人们的心灵需要“归来”,人们的爱情需要“坚守”,人们在温婉的音乐中找到最真情的回归,也看到情感陪伴中最执着的力量。这个音乐不仅营造氛围,更主要是传达出这个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启示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影视美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尹鸿.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孙文赛(1989年-),女,山东省德州市,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字:声音;环境氛围;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46-02
影视中的声音一般可以分为人声、音效与音乐三大类型。电影的三种声音相互交织,以听觉造型的方式与视觉造型一起共同构成电影艺术的美学形态,一方面记录、移植的逼真的声音形态再现和还原了有声世界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经过美学处理的非原生态的声音形态又表现和外化了创作者对世界的艺术感知和体验。正如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说:“电影的声音不是简单地增加影像的效果,而是两倍乃至三倍的乘积”。声音在影片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叙事信息的传达、环境的再现、主观表意都离不开声音的作用。张艺谋导演最新电影作品《归来》中,张艺谋导演一改过去恢弘壮阔的叙事风格,改用温婉舒缓的影片节奏,被称为是“久别的归来”。这部影片声音的运用最为独到,声音为其舒缓的节奏、平实的情节提供了更为灵动的空间,使故事更能触动喧嚣世界中人们躁动不安的内心深处。本文主要分析影片声音的独特运用所创造出来的审美意义。
一、声音展现环境氛围
影片中的声音可以运用音响、音乐来更好地展现环境氛围,制造逼真感,增加画面的内容,渲染影片故事的基调氛围,使故事情节能更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触动。
(一)奠定伤郁的环境氛围。
在本片中出现时间最长的是淅沥的雨声,影片的悲情气氛在持续的雨声中不断深化,且每次出现光线比较昏暗,更让人觉得压抑甚至于悲伤。下雨总是会让人无尽地感伤,也往往会预示着意外的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悲伤心情还是对时代的无奈感慨都赋予了雨太多的愁苦意味。影片从五分三十四秒开始的雨声就暗示了这个故事悲苦的结局,也奠定了整个影片伤郁的氛围。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故事就在这淅沥的小雨所营造的伤郁氛围中展开。
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火车的轰鸣声。人生总在别离和相聚中不断地前行,火车的轰鸣声总是给人更深的意味,不仅仅是旅行的开始和终止,更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影片一开始最先出现的是火车的轰鸣声,这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与相聚分离有关的故事,也是一个坎坷曲折的故事。当陆焉识和冯婉瑜准备在天桥见面一起逃走时,火车轰鸣的声音伴随着他们见面的全过程,在轰鸣声中他们听不到彼此的声音,火车的轰鸣声营造了凄凉的气氛,为陆焉识的再次被捕、婉瑜最后不识陆焉识的结局作铺垫。响亮的轰鸣声给人更为震动的旋律,奠定了更为凄怆的氛围。
(二)营造紧张的时代氛围。
影片的第一个情节是陆焉识逃狱与冯婉瑜相见未成,雨声主要出现在第一个情节故事中,伴随着雨声陆焉识逃狱回到了冯婉瑜的家,伴随着雨声丹丹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邓指。在陆焉识逃回家的这个过程中持续不断的雨声一方面暗示出了陆焉识处境的狼狈和婉瑜内心的担忧与激动,同时也营造了追捕陆焉识行动的紧张氛围。丹丹在雨中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邓指,这时的雨声已成为了丹丹心中矛盾的雨声,为了想得到跳主演的机会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这时的雨声更直接地反映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整个时代背景。
此外,音乐在电影作品中也可以起到展示时代特征的作用。《归来》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在中国近代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其特定的音乐旋律和时代特征。在影片中屡次出现的《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就创造着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氛围,影片的故事情节都是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展开的。从陆焉识被抓到冯婉瑜和丹丹之间的矛盾,及到冯婉瑜失忆都和这个音乐密切相连。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故事就是文革的产物,而《归来》也正是特定环境氛围之中的特殊现象。同时《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主题旋律,包含了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感,是特定的文化政治背景下的音乐作品。
二、声音创造情感体验声
电影的音响效果可以起到超越画面的语言作用,它往往直接影响到整部影片的审美境界。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创造情感体验、强化感情力量、升华情感主题的作用尤为突出和细腻,起到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强化感情力量。
看过《归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在82分30秒时出现的陆焉识急促且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陆焉识通过去给婉瑜读信重获了婉瑜的好感,陆焉识离开时走下楼梯的那种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踏在了人们的心上。由于整个影片节奏舒缓,氛围伤感,而陆焉识在此刻的激动和兴奋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这个脚步声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又暗含了多少希望,不去想更多的关切,只是想静静地守候在所爱之人的身边,陪伴她最做最平凡的事情。而这种兴奋的脚步声放在文革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尤其是安置在一个备受牢狱摧残之人的身上,更是强调了爱情已成为他现在生活的主要部分,对爱人的情感成为他生活的中心。也从另一方面暗示了爱情是支撑他走出困境和生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音乐是一种最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抒情也是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最突出的功能。在许多电影作品中,往往在人物感情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或者剧中情节可能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时使用音乐来渲染、强化感情力量。电影《归来》将人性最美好的情感表现得细腻深刻,在影片中多次运用《渔光曲》的背景音乐旋律来强化感情力量,加强影片的感情基调抒发。
(二)升华情感主题。
《渔光曲》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关注底层社会,将人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手法质朴但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同名的主题曲清新真挚,深情动人。《归来》的背景插曲是《渔光曲》改编的钢琴曲,温婉动人,既符合影片舒缓的情节节奏,又使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故事慢慢融化进观众的心里,触动人们内心最敏感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当73分48秒冯婉瑜从外面回来,听到屋内熟悉的钢琴旋律,黑乎乎的走廊里照进了满满的阳光,照到婉瑜的脸上,这时插曲想起,既符合了当时婉瑜激动难平的心情,同时也是她对爱情多年的等待,对陆焉识刻骨铭心的爱情。这种情感不是撼天动地的誓言,不是波澜壮阔的情节,而是最平淡的坚守,最值得的等待。此外,在影片即将结束,101分41秒,茫茫雪景之中陆焉识用三轮车推着婉瑜去车站接站,这时《渔光曲》钢琴曲再次响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场景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有无悔的等待,不尽的希望,执着的陪伴,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然而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物质充裕,精神却极度匮乏,离婚率的逐年提升,婚姻观的歪曲,情感问题引发的纠纷甚至犯罪事件不断增多,这个社会缺乏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坚守,人们的心灵需要“归来”,人们的爱情需要“坚守”,人们在温婉的音乐中找到最真情的回归,也看到情感陪伴中最执着的力量。这个音乐不仅营造氛围,更主要是传达出这个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启示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影视美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尹鸿.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孙文赛(1989年-),女,山东省德州市,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