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作业中,学生出错是必然的。但一直以来,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许多老师总是缺乏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缺乏对学生错题的剖析,常常采用比较简单的办法——错了订正,再错再订正。老师和学生一样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题意、分析错因,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同样的错误屡犯不止。针对这一现象,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学习现状加以了分析,将学生作业中的错例进行了收集、归类与剖析。
一、关注错例,分析学情,解读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既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这块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概念不少,操作程序也有些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业的错误率比较高。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中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整除算式及加减乘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竖式写法、余数特点等知识,学生是第一次认识。之前学的表内除法他们习惯于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口诀求商,需竖式计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一部分学生通过生活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因此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2.教材解读
(1)教材中题型较灵活。教材在题型上更具生活化、灵活性,特别在“解决问题”这块内容里安排了许多生活问题,并且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跳绳、买书、乘车等。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极具灵活性和挑战性。
(2)教材对教师课时目标制定要求很高。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观察过教材的例2和例4,仅看这两道例题能否看出它们的侧重点是什么呢?确实,在教材的解读上新课程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呈现更具情境化,教参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目标。如果我们老师不善于比较、研究教材,那么定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业时定会错误百出。这就需要我们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分析教材,制定明确合理的课时目标。
二、收集错例,访谈学生,分析原因
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与学生的认知、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解题能力弱,作业中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状,为了更好地演绎教材,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了减少作业中的错误,我对较为典型的错例作了深入分析。
错例:我们班44人玩“激流勇进”,每条船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呢?(错误解答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4%)
错解:44÷5=8(条)……4(人)答:该租8条船。
错因访谈记录:
生1:44人,5人一条船,要租几条船应该用除法。(说着立刻在计算自己是否算错了。)
生2:我算出来是8条。(师:请问余下的4人要去吗?)要的,(疑惑地看着我)还要1条船。
错因分析: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错误情况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对商和余数的含义不理解,导致单位名称书写不准确。
2.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有剩余的问题缺乏生活体验。
3.第一次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于“进一”问题、“去尾”问题,很多孩子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取舍。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真实想法,更准确地摸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的源头。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可以帮助我“对症下药”,形成有针对性的策略,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三、利用错例,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根据不同的错误现象,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以降低作业错误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错例,查漏补缺
收集起来的错题编辑成册便成了“错题集”,平时在翻看这些错题时,就能想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这本错题集,及时查漏补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把以前出错的题目重新思考、订正、整理、总结,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经过这么一个内化的过程,就可以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一个单元内记载的错例较多,说明相关内容掌握相对不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巩固复习、查漏补缺。
2.利用错例,学会诊治
利用错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诊治。平时定期从学生的“错题集”中选出典型的错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充分暴露解题思路,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不仅能提醒学生不出现同样的错误,又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解题能力,更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将错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出错?②你觉得这道题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相信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同学错在哪里,讨论该怎样解答题目这一个过程,让错误发挥了它最大的育人功效,学生定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仅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更提高了练习的准确性。
3.针对错题,设计练习
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结合错因,我设计了不同的习题卡,希望能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资源,使他们在有针对性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
(1)同类型。主要针对某一个错例,寻找出它的原型,再来设计或摘录出与错例同一类型的题目,做成习题卡。这样的练习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2)巩固型。针对某课时中学生错误较多的一个知识点,一般在新授课中出现的基础性错误,我会设计一份课时练习,及时巩固。
(3)区分型。这类习题卡是针对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个别概念或题型混淆不清,需要有目的地将其一起呈现,有利于对比、分析,在区分过程中把知识点梳理清楚。
习题卡主要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设计的。通过习题间的内在联系,去伪存真。这样不仅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能使学生薄弱之处得以巩固与提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班上的学生在进行习题卡练习后,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解决这一类题游刃有余,避免了大量的题海战,提高了学习效率。
4.针对错题,提出建议
如果说习题卡的设计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资源,那么我们对错例的研究也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留下了一笔财富。针对学生的错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整改建议。
例如:针对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中的错题,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各项活动巩固算理。
(1)乘法口诀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因此平时要不断地进行乘法口诀的强化训练。
(2)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巩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错题的收集、分析与利用,学生解题错误率明显降低,减少了重复出错的概率,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解题困难和误区。同时,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错题分析与练习,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了盲目的题海战术,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关注错例,分析学情,解读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既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这块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概念不少,操作程序也有些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业的错误率比较高。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中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整除算式及加减乘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竖式写法、余数特点等知识,学生是第一次认识。之前学的表内除法他们习惯于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口诀求商,需竖式计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一部分学生通过生活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因此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2.教材解读
(1)教材中题型较灵活。教材在题型上更具生活化、灵活性,特别在“解决问题”这块内容里安排了许多生活问题,并且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跳绳、买书、乘车等。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极具灵活性和挑战性。
(2)教材对教师课时目标制定要求很高。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观察过教材的例2和例4,仅看这两道例题能否看出它们的侧重点是什么呢?确实,在教材的解读上新课程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呈现更具情境化,教参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目标。如果我们老师不善于比较、研究教材,那么定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业时定会错误百出。这就需要我们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分析教材,制定明确合理的课时目标。
二、收集错例,访谈学生,分析原因
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与学生的认知、教师固有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解题能力弱,作业中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状,为了更好地演绎教材,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了减少作业中的错误,我对较为典型的错例作了深入分析。
错例:我们班44人玩“激流勇进”,每条船坐5人,我们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呢?(错误解答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4%)
错解:44÷5=8(条)……4(人)答:该租8条船。
错因访谈记录:
生1:44人,5人一条船,要租几条船应该用除法。(说着立刻在计算自己是否算错了。)
生2:我算出来是8条。(师:请问余下的4人要去吗?)要的,(疑惑地看着我)还要1条船。
错因分析: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错误情况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对商和余数的含义不理解,导致单位名称书写不准确。
2.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有剩余的问题缺乏生活体验。
3.第一次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于“进一”问题、“去尾”问题,很多孩子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取舍。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真实想法,更准确地摸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的源头。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可以帮助我“对症下药”,形成有针对性的策略,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三、利用错例,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根据不同的错误现象,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以降低作业错误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错例,查漏补缺
收集起来的错题编辑成册便成了“错题集”,平时在翻看这些错题时,就能想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这本错题集,及时查漏补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把以前出错的题目重新思考、订正、整理、总结,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经过这么一个内化的过程,就可以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一个单元内记载的错例较多,说明相关内容掌握相对不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巩固复习、查漏补缺。
2.利用错例,学会诊治
利用错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诊治。平时定期从学生的“错题集”中选出典型的错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剖析,充分暴露解题思路,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不仅能提醒学生不出现同样的错误,又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解题能力,更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将错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出错?②你觉得这道题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相信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同学错在哪里,讨论该怎样解答题目这一个过程,让错误发挥了它最大的育人功效,学生定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仅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更提高了练习的准确性。
3.针对错题,设计练习
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结合错因,我设计了不同的习题卡,希望能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资源,使他们在有针对性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帮助。
(1)同类型。主要针对某一个错例,寻找出它的原型,再来设计或摘录出与错例同一类型的题目,做成习题卡。这样的练习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2)巩固型。针对某课时中学生错误较多的一个知识点,一般在新授课中出现的基础性错误,我会设计一份课时练习,及时巩固。
(3)区分型。这类习题卡是针对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个别概念或题型混淆不清,需要有目的地将其一起呈现,有利于对比、分析,在区分过程中把知识点梳理清楚。
习题卡主要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设计的。通过习题间的内在联系,去伪存真。这样不仅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能使学生薄弱之处得以巩固与提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班上的学生在进行习题卡练习后,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解决这一类题游刃有余,避免了大量的题海战,提高了学习效率。
4.针对错题,提出建议
如果说习题卡的设计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资源,那么我们对错例的研究也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留下了一笔财富。针对学生的错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整改建议。
例如:针对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中的错题,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各项活动巩固算理。
(1)乘法口诀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因此平时要不断地进行乘法口诀的强化训练。
(2)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巩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错题的收集、分析与利用,学生解题错误率明显降低,减少了重复出错的概率,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解题困难和误区。同时,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错题分析与练习,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了盲目的题海战术,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