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化解课文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化解课文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1 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迷人的九寨沟》一文,从九寨沟的水、山,天气多变几个方面介绍九寨沟迷人的景色。文章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与作者的情感接轨呢?板书课题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欣赏九寨沟迷人的景色。色彩各异的湖水,绚丽多彩的山林,神奇多变的天气,让人如在仙境。孩子们都看呆了,他们已经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了……多媒体播放完,孩子们就悄悄议论开了:“真美!”“好像画一样。”“太神奇了!”“放假,我就去九寨沟看看……”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心里乐开了花,大功告成,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情境,孩子们怎能不“乐学”呢?
2 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再现已往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读起来荡气回肠,心潮澎湃。其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暖和寒”是教学的难点。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了红军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不费一枪一弹,智取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的故事,体会战士们喜悦的心情。接着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战士们攀爬着赤裸裸的13根铁链,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头顶是敌人的飞机轰炸,可他们还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前面的战士被滔滔的江水淹没了,后面的战士冲上来,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人”桥。听着震耳欲聋的冲锋号、枪炮声、喊杀声,我们仿佛来到了战斗的现场。其景让人心痛,其情让人动容,不由得让我们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士们肃然起敬。学生真切感受到战斗的残酷,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寒”的含义。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先让学生欣赏“众星拱月”等园林建筑,后观赏名人古画、珍奇异宝,让学生意识到圆明园不仅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珍贵的历史广场。这样一座艺术的殿堂,怎样毁灭了呢?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曾经辉煌壮观的圆明园是如何在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画面的突然定格,一句“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泻,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展现美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杨万里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夏季西湖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为让学生感受到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我出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案:亭亭玉立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争奇斗艳的荷花,色彩各异的荷花……看着满湖的荷花,学生惊呼赞叹,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后,我又播放了悠扬的古筝曲,把古往今来赞颂西湖的诗句打在大屏上,让学生美美地品读,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一节课既有和谐的画面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徜徉在“美”的情境中,真是一种享受。
4 整合课堂,深化文章中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洗礼。
《这里危险,让我来》讲述的是在“非典”时期,叶欣护士长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危险,坚守工作岗位,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故事虽然感人,可“非典”发生的事,对于他们太陌生了。他们无法体会到叶欣护士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教师读到动情处泪光闪闪,学生却无动于衷。怎样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找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我陷入了思索。我反复研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情感信息,决定把叶欣护士长的话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反复品读,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读得很认真,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还是认为叶欣护士长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打动孩子,他们只是感受到了文本的肤浅情感,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于是,我又播放了汶川大地震的相关画面。一位教师爬在讲台上,身下紧紧地护着几名学生,而他的妻子只能哭泣着为他擦去身上的血迹。一个年轻的母亲,双手支地,身下护着熟睡的婴儿。她留给孩子的遗言就是:“我的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这是一个母亲的生命留言。一位表情凝重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地震现场,他说:“我要和祖国人民在一起。”他就是我们的温总理。当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时,他们哭了,听课的老师也哽咽了……这时候,教室里除了低沉的音樂,就是师生的哭泣声。此时,我把学生的思绪又拉回了文本。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不都演绎着一句动人的话语吗?——这里危险,让我来。我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时,学生读得投入了,动情了。他们已深刻体会“这里危险,让我来”的深刻含义,它意味着生命的代价,一个没有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人是做不到的。
再如,《军神》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刘伯承将军不打麻药实施手术,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增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说读后的体会,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将军很坚强,很勇敢。从他们的反映,我知道文本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于是,我播放了有关刘伯承实施手术的影片,锋利的手术刀划在将军的脸上,也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说:“当沃克医生拿出手术刀的那一刻,我闭上了眼睛,太可怕了。”“我也是不敢看,可还是想看看手术是如何进展的,将军真的能忍受得了吗?”“我跟着刘伯承将军数刀数,一刀,两刀,三刀……每数一下,心就跟着颤抖一下,数到十下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就想冲着将军喊:‘忍不住,您就喊出声吧!’”“将军所做的一切,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也是一般军人做不到的,他不愧是军人的灵魂。难怪沃克医生称赞他为“军神”。影片的播放给予学生很大的震撼。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无畏将永远定格在他们的心中,影响他们一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学习情境,多样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求知的场所。不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手段,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其事半功倍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化解课文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1 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迷人的九寨沟》一文,从九寨沟的水、山,天气多变几个方面介绍九寨沟迷人的景色。文章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与作者的情感接轨呢?板书课题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欣赏九寨沟迷人的景色。色彩各异的湖水,绚丽多彩的山林,神奇多变的天气,让人如在仙境。孩子们都看呆了,他们已经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了……多媒体播放完,孩子们就悄悄议论开了:“真美!”“好像画一样。”“太神奇了!”“放假,我就去九寨沟看看……”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心里乐开了花,大功告成,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情境,孩子们怎能不“乐学”呢?
2 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再现已往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读起来荡气回肠,心潮澎湃。其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暖和寒”是教学的难点。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了红军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不费一枪一弹,智取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的故事,体会战士们喜悦的心情。接着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战士们攀爬着赤裸裸的13根铁链,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头顶是敌人的飞机轰炸,可他们还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前面的战士被滔滔的江水淹没了,后面的战士冲上来,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人”桥。听着震耳欲聋的冲锋号、枪炮声、喊杀声,我们仿佛来到了战斗的现场。其景让人心痛,其情让人动容,不由得让我们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士们肃然起敬。学生真切感受到战斗的残酷,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寒”的含义。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先让学生欣赏“众星拱月”等园林建筑,后观赏名人古画、珍奇异宝,让学生意识到圆明园不仅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珍贵的历史广场。这样一座艺术的殿堂,怎样毁灭了呢?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曾经辉煌壮观的圆明园是如何在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画面的突然定格,一句“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泻,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展现美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杨万里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夏季西湖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为让学生感受到六月西湖独特的美,我出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案:亭亭玉立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争奇斗艳的荷花,色彩各异的荷花……看着满湖的荷花,学生惊呼赞叹,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后,我又播放了悠扬的古筝曲,把古往今来赞颂西湖的诗句打在大屏上,让学生美美地品读,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一节课既有和谐的画面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徜徉在“美”的情境中,真是一种享受。
4 整合课堂,深化文章中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洗礼。
《这里危险,让我来》讲述的是在“非典”时期,叶欣护士长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危险,坚守工作岗位,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故事虽然感人,可“非典”发生的事,对于他们太陌生了。他们无法体会到叶欣护士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教师读到动情处泪光闪闪,学生却无动于衷。怎样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找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我陷入了思索。我反复研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情感信息,决定把叶欣护士长的话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反复品读,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读得很认真,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还是认为叶欣护士长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打动孩子,他们只是感受到了文本的肤浅情感,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于是,我又播放了汶川大地震的相关画面。一位教师爬在讲台上,身下紧紧地护着几名学生,而他的妻子只能哭泣着为他擦去身上的血迹。一个年轻的母亲,双手支地,身下护着熟睡的婴儿。她留给孩子的遗言就是:“我的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这是一个母亲的生命留言。一位表情凝重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地震现场,他说:“我要和祖国人民在一起。”他就是我们的温总理。当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时,他们哭了,听课的老师也哽咽了……这时候,教室里除了低沉的音樂,就是师生的哭泣声。此时,我把学生的思绪又拉回了文本。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不都演绎着一句动人的话语吗?——这里危险,让我来。我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时,学生读得投入了,动情了。他们已深刻体会“这里危险,让我来”的深刻含义,它意味着生命的代价,一个没有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人是做不到的。
再如,《军神》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刘伯承将军不打麻药实施手术,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增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说读后的体会,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将军很坚强,很勇敢。从他们的反映,我知道文本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于是,我播放了有关刘伯承实施手术的影片,锋利的手术刀划在将军的脸上,也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说:“当沃克医生拿出手术刀的那一刻,我闭上了眼睛,太可怕了。”“我也是不敢看,可还是想看看手术是如何进展的,将军真的能忍受得了吗?”“我跟着刘伯承将军数刀数,一刀,两刀,三刀……每数一下,心就跟着颤抖一下,数到十下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就想冲着将军喊:‘忍不住,您就喊出声吧!’”“将军所做的一切,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也是一般军人做不到的,他不愧是军人的灵魂。难怪沃克医生称赞他为“军神”。影片的播放给予学生很大的震撼。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无畏将永远定格在他们的心中,影响他们一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学习情境,多样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求知的场所。不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手段,只有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其事半功倍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