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视野下构建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与教育公正的基础,然而要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教育资源等外部形式的均衡更要关注如何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幼儿提供具有适切性差别的课程。在此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以其天然的自然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起适宜幼儿发展的本土文化课程,对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均衡发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5-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1]即在保证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独特性和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开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教育。《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2]为处于不同境况的幼儿提供适切性的课程已成为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在这种背景下,思考 “为处于社会经济劣势地位的农村幼儿提供怎样的课程” 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 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指出学前教育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的社会公共事业,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公益性、公平性、非营利性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应有特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基础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那么,在均衡发展的旗帜下,探寻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明晰重点是确保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立法确保适龄幼儿享有同等受教育权,提供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均衡。宏观上,是指在学前教育整体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幼儿园之间差距的过程;微观上,要求各个幼儿园都能根据本园的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4]最终实现优质幼儿园的带动扶持作用,促进各个幼儿园与每一个幼儿的双向均衡发展。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支持等措施保证各地学前教育入园机会的相对均衡,积极带动各地大力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园所之间的流通与共享,通过对弱势群体实行有差别的课程政策,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切的幼儿园课程,同时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进一步实现学前教育在过程与结果上的实质性的均衡发展。
  (二)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幼儿园的课程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立法、确保财政投入、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努力探讨各种措施以实现教育权利、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核心在于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然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问题, 更是一个关乎教育内容和课程的问题,我们不能将学前教育的均衡简单地理解为让所有学前儿童都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并接受同样的课程, 而应理解成不仅要为每个学前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接受适合他们情况的有所差别的课程。[5]
  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有着差异很大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背景,根据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具有相同内容的幼儿园课程背后极可能隐藏着极大地不公平,从而为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根据伯恩施坦的研究,处于优势地位家庭的幼儿(本文指的是城市中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更接近于学校教育所使用的语言,学校教育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具有同质性,这些孩子更容易获得学业成功;而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幼儿来说,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经验、掌握的语言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却有异质性,他们在进入幼儿园时不得不抛弃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从头学起,从而处于不利地位。[6]因此,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正视这种差异而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本土课程才是关键。
  二、 构建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
  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长期积淀的产物,渗透于社会各个子系统之中,是教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本土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员,由此构建的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所承载的教育价值亦是不言而喻的。
  (一) 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价值关涉的学科,具有浓厚、不可压抑的文化品性。[7]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学前教育都是以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本土文化的土壤,学前教育学就是抽象的,基于其上的幼儿园课程也必然是空洞的,必不能适合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的幼儿园教学的实际。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种超越国界与民族的、普适性的学前教育学,那种完全按照所谓合乎标准的幼儿园课程进行农村幼儿教育,必然会出现由生活背景、社会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导致农村幼儿园设施的不配备、幼儿理解课程内容及情趣的困难等问题。
  本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是由某个群体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积淀和传播的,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是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8]从本土文化的内涵上来分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小到一个地区的乡土文化都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从出生开始就耳濡目染着祖辈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创生、衍化并传承本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如果将与农村幼儿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本土文化纳入农村幼儿园课程之中,会使作为本土文化主人的幼儿感到亲切,课程的魅力也更容易为幼儿感悟,从而提供了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农村学前教育也将会更富有生命力和实效性。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土特有的文化资源创设以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园本课程,从实践层面上为实现学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激发幼儿对乡土生活及其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在自己的文化中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还要帮助儿童形成对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文化应有的归属感以及在这个群体中自我生存的能力。[9]
  挖掘乡土资源构建的农村本土文化课程,就是要在课程实施中把富有乡土气息的现实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儿童受到家乡优秀的地方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从而激发幼儿对乡土生活乃至本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热爱,逐渐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伴随着生理的成长这种具有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个体最终将获得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并不断传递、创新与发展着本土文化。与此同时,在全球多元化的今天,幼儿只有找到自己本土文化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接纳其他文化,[10]在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才能保持本民族特色,弘扬本土文化,进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百花齐放。
  (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学前课程应该是适应幼儿的,不能让幼儿体会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起塑造作用。[11]从幼儿身边发掘的课程资源才是幼儿最感兴趣、最利于接受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着本土文化的熏陶,本土文化是其生活的土壤亦是其认识自我的平台。而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正是利用幼儿自主创造并呼吸着的本土文化将儿童的“ 生活世界” 作为课程资源,满足农村幼儿的发展需求;其目标不为传授系统知识而是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它追随着学前儿童的经验与生活,符合儿童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容易被幼儿感受和理解,能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并能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共鸣,从而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设想
  虽然开发利用农村本土文化、编制合适的农村幼儿园课程,是改变农村幼儿的不利处境、消解农村幼儿教育弱势地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村幼儿园课程并未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对优秀的农村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那么,农村幼儿园该如何充分吸纳本土文化资源,怎样架构起课程与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桥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构建适合农村幼儿的本土文化课程,从而切实做到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内心情感,使学前教育更具活力,从根本上学前教育走向均衡发展的基本路径的问题是在实践层面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一)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和条件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顺利开展农村本土文化课程的前提,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易于获得的课程资源,结合当地的民间游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农村幼儿园自身的办学目标。例如可以用秸杆粘房子、胡豆做金鱼、蛋壳贴月亮、树叶变动物、树枝做桃花、用柳条或草编织花篮和艺术挂件等并拿它们来装饰教室,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
   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组织和开展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时,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制定适宜农村各年龄段幼儿的本土文化课程及组织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幼儿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办园条件较差、保教人员少、教玩具缺少等普遍现象。为此,要完全按照城镇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开展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的。同时,学前阶段的教育又不同于以传授系统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小学阶段那样,把教室作为儿童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农村的幼儿教师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天然的条件创编一些符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因为游戏不需要或只需要较少的器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室内室外都可以开展,人多人少都可以进行,只要游戏的内容符合农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农村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幼儿就能积极动、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12]因此,游戏是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将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渗透于区域活动中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愉快地发展,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13]首先应明确的是幼儿才是活动区角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活动区的创设应从幼儿的身心特点、活动兴趣出发,而要做到与幼儿的身心特点、活动兴趣相符合,内容就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其次,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天然资源开展富有童趣的区域活动,在操作区、美工区等区域中投放儿童熟知的、富有农村特色的自然材料,如在操作区提供一些废旧轮胎;在美工区提供一些泥巴等既贴合农村实际又有利于幼儿多方面发展的活动材料,进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乐趣。最后,农村幼儿园可以进一步发挥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积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例如在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户外区域活动中可组织幼儿参观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种类、欣赏家乡的涓涓细流、聆听小鸟欢乐的歌唱,充分挖掘富有教育价值的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农村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在以“大社会”为主题的户外区域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互相了解各自家庭成员的情况,自己父母的特长,从而增强幼儿对家庭与父母的崇敬热爱之情。
  (四)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对于幼儿和家长而言,他们不仅为本土文化所创造、所影响,同时也是本土文化的主动建构者。对于幼儿家长而言,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家长自然非常熟悉本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因此,农村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幼儿的参与,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农村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建构和实施,不仅可以加深自身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之情,也有助于家长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廖浩然,田汉族,彭世华,谭日辉. 我国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8(2).
  [4]王晓芬.幼儿园教育中的课程公平[J].学前教育研究.2008(01)
  [5]姜勇,邓素文.本土困境与学前教育学的文化转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8(4)
  [6]张婕.对我国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审思[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7][9]杨文婧,李珊泽. 置于生活视野下的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构建[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8]丽莲·凯兹.文化学习与幼儿教育[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
  [10] 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3.
  [11] 舒代碧.游戏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贵州教育.2002(11)
  [12] 张国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旋律[J].教育导刊2006(5).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ural kindergarten native culture course of thinking
  Yu 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of justice, bu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have about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the external form of equilibrium more focus on how to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experience the baby has cut the supply of different courses. In this backgrou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build up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ulture course and has great value to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identity of children.
  Key words: balanced development, rural kindergarten, course, native culture
其他文献
根据中央领导的要求和会议的安排,我就新华社党组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带领全社同志履行职责方面所做的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甜甜、明明和欢欢就读于H市金星幼儿园中二班。2016年11月30日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户外自主活动。明明和欢欢打闹时,不慎压在了甜甜的身上。甜甜当即倒在地上,痛得无法动弹。幼儿园及时将甜甜送往医院治疗,经诊断,甜甜左肱骨下端骨折,出院后經鉴定为十级伤残,共花去医疗费3万余元。  问题一:甜甜监护人能否以甜甜之伤,向金星幼儿园和欢欢、明明的监护人主张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
期刊
期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教育如何拓宽功能、增强活力、提高效益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 ,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每天早晨,我园的大门口总是站着一支联合护卫队,他们分别由一名园长或教师、两名保安、三名家长以及公安特勤人员组成。自从2010年有地区发生了歹徒袭击幼儿园的恶性案件后,
期刊
进一步做强党报“中心工作报道”是时代和执政党赋予党报的政治使命,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报进一步明确定位、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中心工作报道”是关键“中心工
世纪之初 ,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职教发展的环境存在着诸多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因素。毕业生“就业”面临大量下岗职工的竞争 ;“招生”面临着普高热的挑战 ;“教育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8-01     一、 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长时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通常都采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课为基本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
摘 要:“异质同构”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力”的作用的结果,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似的动力结构,当此三种“力”的作用模式在结构上达到一致时,便会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完形心理学美学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结构。当下,幼儿审美体验的缺失在我国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异质同构”理论下去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对幼儿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