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月7日至24日,在芬中教育协会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研究学院的组织安排下,我随广东省中学骨干校长代表团赴芬兰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芬兰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图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幅图景中,芬兰的师资、课程与评价三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一、师资:因为专业,所以信赖
从师范生入学时的生源选择到教师职前教育,再到教师职后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芬兰经验”独树一帜,“专业”与“信任”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良好关系。
芬兰的老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报考师范专业比报考其他专业难度大得多,比如,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比例通常是10∶1,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比例为24∶1。然而,还是有充裕数量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同时,芬兰有扎实的师范生培养机制,在为期 5 年的本硕连读生涯中,师范生要经历引导性教师实习、辅修学科教学实习和主要学科教学实习三次实习,历时 16 周。这种高强度、多维度以及理论、实践交互式、螺旋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之下,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反思。
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培养制度。在生源上,应该创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大学学习,抬高准入门槛,把严上岗关口;在体系上,形成本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贯通;在观念上,形成“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观念,学养与时俱进,视界与时代接轨。
二要客观看待我们的师资队伍。中国教育人口体量巨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经师”易得,“人师”可遇,“仁师”难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这个质量用中国的新时代标准来衡量,就是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任重道远!
二、课程: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课程与教学上,芬兰教育有两点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强调应用课程的设置。据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全球教育负责人普罗琦(Prokki)博士介绍,芬兰教育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双轨制”(two-track system),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者之间的比例约为5.3∶4.7。职业教育在芬兰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可以基于本人的兴趣、能力来选择就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
芬兰的学校大多是综合性学校,普遍开设了家政课、手工课和劳技课(规划创业课)。在考察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观摩了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技术实验室、曼塔市飞机机械培训学校的飞机维修课、曼塔高中的语言课和电影课、许尔凡学校和哈勒尤尼杜学校的家政课……这些课从“工作定向”(Job Orienteering)
开始,制订学徒计划(Apprentice Project),确定“创业之路”项目,学生个个参与,积极动手,欢声笑语,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创业教育理念。
第二,强调“现象教学”的教学方式。所谓现象教学,就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开展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分科教学。考察期间,我们聆听了有关现象教学的两场报告《跨学科学习——如何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学习环境的新视野》,并在芬兰教育研究中心高级课程发展顾问马蒂·罗西(Matti Rossi)博士的指导下,以“我的健康生活”为主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工作坊形式,组织实施了一回“现象教学”, 体验深刻,收获良多,让我们这些中国校长最终了解:芬兰新改革倡导的“现象教学”既不是“消除分科教学”,也不是夸大“现象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最终价值旨归,在于寻求分科教学与合科教学的平衡。
事实上,纵观世界教育史,歷次的教育改革表明,教育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改革必须在形形色色的教育流派中保持平衡。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教育,无法在传统、现实、未来被完全割裂的状态下完成。普罗琦(Prokki)博士在我们考察培训学习的第一堂课上说道:“教育应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下。”而经过综合考虑,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普罗琦(Prokki)博士的这一观点稍加修正:教育应当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
三、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句著名口号最早源自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旨在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这样一个法案?原因之一就是在国际PISA 测试中,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其参赛学生的排名却相对低下,而北欧小国芬兰的学生却能够高居榜首,连续多年被评为整体表现第一,享誉全球。
那么,芬兰教育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从价值理念来讲,芬兰人树立了全纳教育的理念,提出人人有权利接受平等教育,人人有机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芬兰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是成长,而不是竞争和筛选。
从服务系统来讲,芬兰的基础教育全部由政府买单,学校建立了三层完备的学习支持系统(基本支持、加强支持、特殊支持)。芬兰人的教育逻辑是:“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助。”对那些学习迟缓、有困难的学生,芬兰学校不抛弃、不放弃,百分之百提供“基本支持”“加强支持”和“特殊支持”,努力保证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统计数据表明,芬兰大约有30%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过某种形式的教育支持。有学者认为,这种广泛的特殊教育支持体制是芬兰在PISA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1月15日,我们考察了芬兰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有学生 730 人,教师60人,实行小学到初中一贯制办学,学制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另设立多个特殊教育班,有特殊教育学生60多人。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支持”做得非常到位,表现在对特殊学生选用特定的专用场室、丰富的课程体系、灵活的分类教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将我对芬兰教育的观察、体会,用一首打油诗总结概括如下:
芬兰教育人夸好,教师信任专业高。
课程设置重未来,职业技术不可少。
三层支持讲服务,教育公平为旨要。
他山之石可攻玉,中国教育在奔跑。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一、师资:因为专业,所以信赖
从师范生入学时的生源选择到教师职前教育,再到教师职后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芬兰经验”独树一帜,“专业”与“信任”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良好关系。
芬兰的老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报考师范专业比报考其他专业难度大得多,比如,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比例通常是10∶1,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比例为24∶1。然而,还是有充裕数量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同时,芬兰有扎实的师范生培养机制,在为期 5 年的本硕连读生涯中,师范生要经历引导性教师实习、辅修学科教学实习和主要学科教学实习三次实习,历时 16 周。这种高强度、多维度以及理论、实践交互式、螺旋式的教师培养机制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之下,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反思。
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培养制度。在生源上,应该创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大学学习,抬高准入门槛,把严上岗关口;在体系上,形成本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贯通;在观念上,形成“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观念,学养与时俱进,视界与时代接轨。
二要客观看待我们的师资队伍。中国教育人口体量巨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经师”易得,“人师”可遇,“仁师”难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这个质量用中国的新时代标准来衡量,就是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任重道远!
二、课程: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课程与教学上,芬兰教育有两点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强调应用课程的设置。据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全球教育负责人普罗琦(Prokki)博士介绍,芬兰教育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双轨制”(two-track system),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者之间的比例约为5.3∶4.7。职业教育在芬兰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可以基于本人的兴趣、能力来选择就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
芬兰的学校大多是综合性学校,普遍开设了家政课、手工课和劳技课(规划创业课)。在考察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观摩了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技术实验室、曼塔市飞机机械培训学校的飞机维修课、曼塔高中的语言课和电影课、许尔凡学校和哈勒尤尼杜学校的家政课……这些课从“工作定向”(Job Orienteering)
开始,制订学徒计划(Apprentice Project),确定“创业之路”项目,学生个个参与,积极动手,欢声笑语,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创业教育理念。
第二,强调“现象教学”的教学方式。所谓现象教学,就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开展的跨学科教学方式,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分科教学。考察期间,我们聆听了有关现象教学的两场报告《跨学科学习——如何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学习环境的新视野》,并在芬兰教育研究中心高级课程发展顾问马蒂·罗西(Matti Rossi)博士的指导下,以“我的健康生活”为主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工作坊形式,组织实施了一回“现象教学”, 体验深刻,收获良多,让我们这些中国校长最终了解:芬兰新改革倡导的“现象教学”既不是“消除分科教学”,也不是夸大“现象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最终价值旨归,在于寻求分科教学与合科教学的平衡。
事实上,纵观世界教育史,歷次的教育改革表明,教育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改革必须在形形色色的教育流派中保持平衡。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教育,无法在传统、现实、未来被完全割裂的状态下完成。普罗琦(Prokki)博士在我们考察培训学习的第一堂课上说道:“教育应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下。”而经过综合考虑,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普罗琦(Prokki)博士的这一观点稍加修正:教育应当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
三、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句著名口号最早源自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旨在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这样一个法案?原因之一就是在国际PISA 测试中,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其参赛学生的排名却相对低下,而北欧小国芬兰的学生却能够高居榜首,连续多年被评为整体表现第一,享誉全球。
那么,芬兰教育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从价值理念来讲,芬兰人树立了全纳教育的理念,提出人人有权利接受平等教育,人人有机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芬兰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是成长,而不是竞争和筛选。
从服务系统来讲,芬兰的基础教育全部由政府买单,学校建立了三层完备的学习支持系统(基本支持、加强支持、特殊支持)。芬兰人的教育逻辑是:“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助。”对那些学习迟缓、有困难的学生,芬兰学校不抛弃、不放弃,百分之百提供“基本支持”“加强支持”和“特殊支持”,努力保证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统计数据表明,芬兰大约有30%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过某种形式的教育支持。有学者认为,这种广泛的特殊教育支持体制是芬兰在PISA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1月15日,我们考察了芬兰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有学生 730 人,教师60人,实行小学到初中一贯制办学,学制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另设立多个特殊教育班,有特殊教育学生60多人。于勒耶尔文综合学校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支持”做得非常到位,表现在对特殊学生选用特定的专用场室、丰富的课程体系、灵活的分类教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将我对芬兰教育的观察、体会,用一首打油诗总结概括如下:
芬兰教育人夸好,教师信任专业高。
课程设置重未来,职业技术不可少。
三层支持讲服务,教育公平为旨要。
他山之石可攻玉,中国教育在奔跑。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