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的高中生容易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问题;原因;对策
现代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岁至18岁之间,思维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着感性和理性夹杂的模糊分析和理解,还不能较为理性地分析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该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生德育工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1.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学生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认为如果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这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容易忽视或偏袒,造成与学校教育相反的结果。
2.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学校德育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变成了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拜金主义思想倾向明显。
3.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2)学校教学中,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传授,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无法正确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从而使学校和班主任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不能适从的状态,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各种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前的德育教育尤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德育教育要更新理念
中学德育教育,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即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本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形成意志坚强的良好性格。
3.情感价值教育
目前的高中生大部分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个性,在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感上不免有所欠缺,对各种似是而非的现象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采取恰当的引导,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道德感,使其对社会的发展和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合适的期望值。班主任可以将班会变成讨论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现象,譬如:上网的好与坏,如何正确交友,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怎样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等。这些讨论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是与非,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无裨益。学生在由懵懂到成熟的渐进过程中,高中生活是他们至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学校要重视高中时期的情感价值教育。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中,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點,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问题;原因;对策
现代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岁至18岁之间,思维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着感性和理性夹杂的模糊分析和理解,还不能较为理性地分析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该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生德育工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1.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学生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认为如果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这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容易忽视或偏袒,造成与学校教育相反的结果。
2.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学校德育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变成了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拜金主义思想倾向明显。
3.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2)学校教学中,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传授,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无法正确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从而使学校和班主任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不能适从的状态,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各种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前的德育教育尤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德育教育要更新理念
中学德育教育,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即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本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形成意志坚强的良好性格。
3.情感价值教育
目前的高中生大部分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个性,在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感上不免有所欠缺,对各种似是而非的现象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采取恰当的引导,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道德感,使其对社会的发展和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合适的期望值。班主任可以将班会变成讨论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现象,譬如:上网的好与坏,如何正确交友,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怎样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等。这些讨论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是与非,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无裨益。学生在由懵懂到成熟的渐进过程中,高中生活是他们至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学校要重视高中时期的情感价值教育。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中,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點,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