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社团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生计算机教学应包括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和能力教学。然而,很多用人公司反馈很多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很差。在调查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中发现,很多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出现了问题。在借鉴、融合美国著名教育家的发现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创设专业课社团教学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社团教学模式的理论定义
  社团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它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职社团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尝试“课堂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回归课堂解决问题”,把被动学理论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实践。
  本文所提到的学生社团的定义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文学社、科技协会、摄影社等。而本文所主要探讨的中职生计算机社团形式则主要包括网络社、电商社、多媒体社、软件社、硬件社等。
  社团教学模式创设的目标是:要达到培养中职生学习的兴趣和发展中职生的专项特长的目的;要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拿分数论英雄,要有利于增强落后生的学习自信心;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采用社团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
  1.依据现实知识模块,组织对应的社团
  我们可以依据现实知识模块和教学计划,开设各个对应的计算机社团。主要组织好硬件社团、软件社团、多媒体社团、电子商务和网络社团等,对专业社团开设对应课程,并提前联系好各个社团学生实习的企业。
  2.依据学生的基础分梯度教学
  中职生在刚进入“社团”学习时,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按照“大锅饭”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所以,要求教师在上新课前,应通过测试或提问等途径,获取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信息,按照学生基础和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梯度进行教学。最高梯度的组成社团代表队,教师只要对他们高难度技术方面进行指导;中间梯度按照正常教学计划和大纲以中等速度进行教学;最低梯度的要放慢节奏一步一步来教。学生所属的梯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阶段通过测试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3.让学生处理具体的公司案例
  在教完学生计算机理论后,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准备好更多的公司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例如在多媒体社团,开始的时候会把多媒体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拿出电视台的图片案例,按照图片处理的技术一步一步地讲授给学生。当此图片设计成功的时候,平面设计部分的课程也就讲完了。这样,学生以后在多媒体设计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三、应用计算机社团模式教学的优点
  1.能发展中职生专项特长
  采用计算机专业社团教学模式能发展中职生计算机专项模块特长。计算机专业社团教学模式能满足中职生凭个人爱好而选择各个社团的需求,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能提高中职生计算机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社团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会安排学生一些企业实践项目。例如,硬件社团的学生在学校学完电脑组装和维修理论后会立即到电脑公司装修电脑。多媒体社团在学校学完平面设计后会到图片社或电视台处理图片。
  3.能大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学开放化,让中职生有权选社团和教师,具有竞争机制,这样会导致业务差的老师没学生选,业务强的老师学生爆满,强迫老师不得不及时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四、社团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校无双师型教师
  俗话说“强将手中无弱兵”,如果老师的学历和技能都不行,那么即使采用再好的教学模式,教出的学生也不会怎样。因此如果没有双师型教师作保证,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社团教学模式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定期到国内乃至国外高新企业实习和培训并要求其考得相应的证书。
  2.部分学校没有切实执行教师和学生奖励制度
  每个社团的教师和学生在技能大赛或竞赛中获奖都要制定详细的奖励制度,要及时兑现奖金,不然会挫伤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总之,在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模式前应当结合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及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全面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掌握社团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应用程序后才能更好地将其服务教学。中职生计算机社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实施能力教育的潮流,符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很好的发展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能有效加强真实工作环境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生产技能,增强学生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适应力、竞争力,它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职业教育院校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同类型学校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优势,就必须在办学思想上与市场经济接轨,实施品牌战略,借鉴并遵从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构思、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现代远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识字教学非常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在学习汉字时,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导致识字学习存在诸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认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使识字教学充满乐趣,为日后学习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识字生活化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习文字,激发学生的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保证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多种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突破口,强化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展开培训,提高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深入学习职教20条的各项要求,以适应新形势下食品类专业的改革,加强学生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食品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
摘要: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与利用企业课程资源。  关键词:工作任务;企业课程资源;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资源是指用于课程教学的物质、信息、人力等资源,按分类方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科学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助于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学习
摘要:讲课比赛是青年教师锻炼教学水平、促进行业交流、了解自身特点的机会,对青年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讲课比赛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形式,旨在助力青年教师在讲课比赛中有所收获,从而促进进步和发展。  关键詞:讲课比赛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作为教学发展未来的希望,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讲课水平,对于适应教学角色、提高教学能力、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具有重要意义。讲课比赛可以让不同教师之间获得交流机会,使
学生是在初中三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的,化学知识本身比较零散,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这导致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化学学习,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如今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存有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化学学习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需要教师认真改进,寻找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化学史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化学史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因此,把化学史很好地呈现并运用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本文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史教育发展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文化氛围,以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学校文化内容: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校园文化育人条件。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师必须有效运用学具,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且具体的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分析了学生通过“玩”学具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势。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 学具 学习兴趣  学具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或者理解知识的辅助工具,如果根据学具的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