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教学方法的探讨不容小觑。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就“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教学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从注重情境的运用、加强“数感”的培养、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论述“数与代数”领域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体会,以期共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情境;数感;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样化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思维重点,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在新课标的“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下尤显重要。改革传统的灌输教学,探讨与新形势、新理念相吻合的教学方法,探讨会学、乐学的课堂模式成为数学课改的重要一环。
笔者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这个话题,从生活情景的创设、数感的培养、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谈几点体会,以期共享。
一、 生活情境中学习“数”
数学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数与代数的教学,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如《认识11~20的数》的教学,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1、12、13、…、20这些数的读法而就完成了这些数字的认识,数字的认识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数字的写法以及表面的认识,而缺乏数和物的对应关系的探究,使数学教学因生活化的缺失而降低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而如果教师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而融入数学课堂,可以使数学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对于11的认识,让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认识10个一和1个十,为十几的学习埋下伏笔。如:
再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怎样摆才能更清晰,看得更清楚。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认识到一根根摆不容易看清楚,而10根一捆再加1根,正好是11根,使人一眼就看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摆放12、13、…、20根小棒。这种方法,通过小棒的数量与数字的写法、读法完美统一起来,让学生明白11比10 多1,12比10多2,13比10多3……20 比10多10,20就是2个十。
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估数的情境也很关键。如呈现给学生若干个新鲜的草莓的图片或者实物,红彤彤的草莓会立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先估算再数数的过程,学生会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度。
情境在数的认识中运用很多,如分数的认识,呈现几个孩子分吃一块蛋糕的情境;学习比例时,呈现大小不一样的两面国旗;学习kg、g、cm、dm、m、km等时,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二、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培养,也应从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运用。如kg、g等,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1kg的物體,掂一掂1kg和1g的物体的不同;对于大数的认识,用多媒体呈现我国人口总数,让学生和自己学校的总人数相比较,是学校人数的多少倍;呈现中国国土的总面积,以及自己所在的城市的总面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感悟中国的总面积相当于几个我市的总面积;分数的教学,让学生折叠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二分之一,得到1/2,再折出四分之一,得到1/4,那么1/2和1/4的大小,便能从折纸上得到最好的验证、直观的感应。
再如“认识11~20”时,让学生任意抓一把草莓等,先让学生估算一下一把草莓的个数,再亲自数一数,再根据“数轴”而说说14是接近10还是接近20;同样的方法,抓一把黄豆、米粒等,先估算再数一数,根据数的结果,比较估算的数字是偏大还是偏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玲玲去超市购物,打算买一个新书包65元,一个新文具盒18元,买两支钢笔8元/支,买一套尺规16元,问玲玲带200元钱够不够?够的话,还剩多少?不够的话,还差多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的估算,让学生明确估算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随时都可以用到,从而也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并在估算中发展数感。
三、 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解题应注重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引导和鼓励学生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的探讨。注重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应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买25套这样的衣服要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切忌即问即答,应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允许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方法的不同。如可以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格:65 35=100(元),一套100元,25套就不再是问题:100×25=2500(元)。也可以允许学生先算出25件上衣和25条裤子各多少钱,再求出总的价格,如25×65 25×35=2500(元),这样,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而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思维和创新,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还应提供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机会,也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也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与代数”的教学,应从生活情境的创设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允许他们一题多解,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数与代数”的教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教师创新课堂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迈向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旭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411.
[2]张玲.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1):92-93.
[3]杨咏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情境;数感;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样化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思维重点,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在新课标的“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下尤显重要。改革传统的灌输教学,探讨与新形势、新理念相吻合的教学方法,探讨会学、乐学的课堂模式成为数学课改的重要一环。
笔者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这个话题,从生活情景的创设、数感的培养、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谈几点体会,以期共享。
一、 生活情境中学习“数”
数学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数与代数的教学,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如《认识11~20的数》的教学,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1、12、13、…、20这些数的读法而就完成了这些数字的认识,数字的认识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数字的写法以及表面的认识,而缺乏数和物的对应关系的探究,使数学教学因生活化的缺失而降低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而如果教师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而融入数学课堂,可以使数学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对于11的认识,让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认识10个一和1个十,为十几的学习埋下伏笔。如:
再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怎样摆才能更清晰,看得更清楚。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认识到一根根摆不容易看清楚,而10根一捆再加1根,正好是11根,使人一眼就看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摆放12、13、…、20根小棒。这种方法,通过小棒的数量与数字的写法、读法完美统一起来,让学生明白11比10 多1,12比10多2,13比10多3……20 比10多10,20就是2个十。
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估数的情境也很关键。如呈现给学生若干个新鲜的草莓的图片或者实物,红彤彤的草莓会立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先估算再数数的过程,学生会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度。
情境在数的认识中运用很多,如分数的认识,呈现几个孩子分吃一块蛋糕的情境;学习比例时,呈现大小不一样的两面国旗;学习kg、g、cm、dm、m、km等时,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二、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培养,也应从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运用。如kg、g等,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1kg的物體,掂一掂1kg和1g的物体的不同;对于大数的认识,用多媒体呈现我国人口总数,让学生和自己学校的总人数相比较,是学校人数的多少倍;呈现中国国土的总面积,以及自己所在的城市的总面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感悟中国的总面积相当于几个我市的总面积;分数的教学,让学生折叠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二分之一,得到1/2,再折出四分之一,得到1/4,那么1/2和1/4的大小,便能从折纸上得到最好的验证、直观的感应。
再如“认识11~20”时,让学生任意抓一把草莓等,先让学生估算一下一把草莓的个数,再亲自数一数,再根据“数轴”而说说14是接近10还是接近20;同样的方法,抓一把黄豆、米粒等,先估算再数一数,根据数的结果,比较估算的数字是偏大还是偏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如玲玲去超市购物,打算买一个新书包65元,一个新文具盒18元,买两支钢笔8元/支,买一套尺规16元,问玲玲带200元钱够不够?够的话,还剩多少?不够的话,还差多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的估算,让学生明确估算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随时都可以用到,从而也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并在估算中发展数感。
三、 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解题应注重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引导和鼓励学生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的探讨。注重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应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一件上衣65元,一条裤子35元,买25套这样的衣服要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切忌即问即答,应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允许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方法的不同。如可以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格:65 35=100(元),一套100元,25套就不再是问题:100×25=2500(元)。也可以允许学生先算出25件上衣和25条裤子各多少钱,再求出总的价格,如25×65 25×35=2500(元),这样,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而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思维和创新,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还应提供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机会,也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也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与代数”的教学,应从生活情境的创设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允许他们一题多解,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数与代数”的教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教师创新课堂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迈向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旭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411.
[2]张玲.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1):92-93.
[3]杨咏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