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师生互动 案例描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02-01
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學双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配合协调,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和电功率》这节课从电场力移送自由电荷做功讲述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并初步阐述了能的转化和守恒思想,同时明确了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有广泛而重要的运用,通过师生互动,不但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是学习电功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学是实验学科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1.案例描述
(1)新课引入
第一,我们知道,不同形式的能力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电能都可以转化哪些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是什么力做功实现的?又如何计算呢?情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57面,并回答以上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复习提问,引入电功,启发学生自己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和自主推导公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新课讲解
第一,电功:由Q=It,W=UQ,得W=UIt。
第二,电功率:我们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我们有什么物理量来表示呢?电流做功快慢呢?
由P=W/t,W=UIt,得P=UI
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己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知识连贯意识。
第三,例题。请说出荧光灯铭牌“220V,40W”的物理意义?并计算教室里所有荧光灯发光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这一度电在国民生产中可以生产的经济效益?
师生互动:通过科技师生共同了解1度电产生的国民效益,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如何在日常生活节约用电。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第四,功率和热功率的联系与区别(1)电能是如何转化热能的?(2)电热公式:Q=I?Rt,热功率:P=I?R。(3)让学生设计实验、讨论电功率与热功率区别于联系。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小结一是,在一段电路中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其数值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和通电时间t三者的乘积,即W=UIt。二是,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P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和电路I的乘积,即P=UI。三是,单位时间内发热的功率叫做热功率,即P热= I?R。四是,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P热= P电,在非纯电阻电路中,P热
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教师复习提问,引入电功,启发学生分析推导电功、电功率公式,注重了概念的建立与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处理数据,探究电功率与热功率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例题、课件让学生了解1度电产生的巨大国民效益,进一步渗透节约电能、节约能源、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以指导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如何在日常生活节约用电”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
(1)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以便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与主题,从而引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展开。
(2)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
(3)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当然,要想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4)适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育。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情感气氛可激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热情。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愉悦与满足,这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自信。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改变自己,充实自己,从而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思想、文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