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身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学数学必定要和生活联系. 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走进数学. 现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低年级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1. 巧用生活素材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生动的素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 例如:教学第二册“进位加法”时,我利用多媒体互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喜爱的生活素材,设计了“小朋友们跳绳比赛及捉迷藏游戏”等. 那些鲜艳的画面,游戏的动作、声音都直接刺激着儿童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效果相当好.
2. 展现物体具体表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他们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与推理.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次随意地展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具体表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物体的形状”刚开始时,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概念难以理解,于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熟识的物体,如:魔方、球、冰箱、鼓、笛子、积木、气球等,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形状的概念,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借用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第三册)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数学计算比赛中,一队5人总成绩是440分,二队6人总成绩是522分,出结果后宣布:这次比赛二队获胜!随着二队的欢呼声,一队学生就说:“老师,二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也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才公平呢? ”……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数,做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找准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大胆猜测,勇于质疑,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1. 创设直观性情境
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实际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新鲜而熟悉的一段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 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游玩了吗?谁来说说都去什么地方了?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提高数学练习与生活的整合
1. 课后练习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应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例如:在学习完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我设计课后练习题:“爸爸给了你50元,你能算出能买多少本书吗?”按照以往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缺少条件无法解答,但是它却能促使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去收集有关的数据,补充所需的条件(不同的书单价不同). 又如:学习完长度单位之后,可设计如下改错题:“小明睡在2厘米长的床上,穿上1分米长的裤子,用1米长的牙刷刷牙.”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2. 学生自编题目现实化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苍白无力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融入生活,由教师提出运算的内容,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编入数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然后进行运算,使学生能够把感性的认知与抽象的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能力. 例如,最近在我执教公开课“加倍”(第一册)中,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练习:找找生活中的加倍现象,再悄悄地告诉学习伙伴. 这样做有效地对“加倍”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加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 ”教学如果不和现实生活相融合,学生就没有现实的感觉,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 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变幻的、沸腾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使书本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总之,要将课堂引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就应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1. 巧用生活素材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生动的素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 例如:教学第二册“进位加法”时,我利用多媒体互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喜爱的生活素材,设计了“小朋友们跳绳比赛及捉迷藏游戏”等. 那些鲜艳的画面,游戏的动作、声音都直接刺激着儿童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效果相当好.
2. 展现物体具体表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他们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与推理.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次随意地展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具体表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物体的形状”刚开始时,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概念难以理解,于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熟识的物体,如:魔方、球、冰箱、鼓、笛子、积木、气球等,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形状的概念,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借用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第三册)时,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数学计算比赛中,一队5人总成绩是440分,二队6人总成绩是522分,出结果后宣布:这次比赛二队获胜!随着二队的欢呼声,一队学生就说:“老师,二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也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才公平呢? ”……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数,做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找准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大胆猜测,勇于质疑,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1. 创设直观性情境
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实际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新鲜而熟悉的一段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 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游玩了吗?谁来说说都去什么地方了?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提高数学练习与生活的整合
1. 课后练习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应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例如:在学习完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我设计课后练习题:“爸爸给了你50元,你能算出能买多少本书吗?”按照以往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缺少条件无法解答,但是它却能促使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去收集有关的数据,补充所需的条件(不同的书单价不同). 又如:学习完长度单位之后,可设计如下改错题:“小明睡在2厘米长的床上,穿上1分米长的裤子,用1米长的牙刷刷牙.”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2. 学生自编题目现实化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苍白无力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融入生活,由教师提出运算的内容,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编入数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然后进行运算,使学生能够把感性的认知与抽象的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能力. 例如,最近在我执教公开课“加倍”(第一册)中,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练习:找找生活中的加倍现象,再悄悄地告诉学习伙伴. 这样做有效地对“加倍”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加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 ”教学如果不和现实生活相融合,学生就没有现实的感觉,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 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变幻的、沸腾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 使书本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总之,要将课堂引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就应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