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在全面阐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物理教学。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的著名认知发展理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上广泛使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所有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更不能用科学家、课本与自身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虽有些偏激,但它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一定的经验。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它作为新的知识的增长点;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每个人在他自身环境中,所建构的知识从一开始就很不相同,个体在认知上的差异又会影响其后的学习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建构过程的主体,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原动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之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事实上,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教学的目的要转变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例如,在复习提问时,教师不应仅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应复习所有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内容。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时机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建构知识,另外,恰当的反例,对于学生自行纠正理解上的错误有一定益处,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也是有利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具体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必然会为物理教学改革的实现开辟一条道路,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较为成熟的有如下三个。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景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是与现实情景一致或类似的。由于这种教学是以真实情景或问题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进行《反冲运动》一节教学时,我首先播放“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过程的纪录片,然后请有关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小火箭”,当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成功放飞了他们自制的“小火箭”,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学生极想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阐述反冲运动的原理,学生听完以后心领神会,继而再把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探讨有关火箭加速和使用何种燃料等问题,这样学生都能很愉快地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 “随机访问”即自由地、随机地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内容。这实质上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样的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例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的教学时,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一定律,我设计了以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作为学习主题。首先将有关概念,如路端电压、内电压、电动势等作为预备知识,给学生建构支架,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电路设计,探讨不同外电阻下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情况,记录不同外电阻情况下对应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数据,我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作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路端电压随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曲线图、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等,借助图线学生自然得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建构理论观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发挥到极致。这就决定了现代物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时,也就激发了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生活中发现问题,创设具有新颖性与多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互相讨论、开展交流,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原则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设计好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2.探究性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告诉学生物理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采用什么方式研究探索问题的。物理学家之所以有所发现,全在于他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教师要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家思维的启发,进而领会物理学家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3.实验性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实验性原则,做到堂堂有实验,让学生去经历、动手、体验和感悟。
在重视学生随堂实验的同时,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新的实验活动,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探究,进行实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生成性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不完全是预设的。
(2)教学中有互动的过程,互动者有思维的碰撞。
(3)课堂教学气氛要相当活跃,有教学高潮,通过师生的共同作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4)通过快与慢的转化,大与小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个别提问和集体回答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等形式,使所有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物理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己也会从中大有获益。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教学模式.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2).
[3]胡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研究.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5).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的著名认知发展理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上广泛使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所有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更不能用科学家、课本与自身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虽有些偏激,但它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一定的经验。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它作为新的知识的增长点;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每个人在他自身环境中,所建构的知识从一开始就很不相同,个体在认知上的差异又会影响其后的学习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建构过程的主体,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原动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之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事实上,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教学的目的要转变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例如,在复习提问时,教师不应仅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应复习所有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内容。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时机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建构知识,另外,恰当的反例,对于学生自行纠正理解上的错误有一定益处,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也是有利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具体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必然会为物理教学改革的实现开辟一条道路,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较为成熟的有如下三个。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景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是与现实情景一致或类似的。由于这种教学是以真实情景或问题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进行《反冲运动》一节教学时,我首先播放“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过程的纪录片,然后请有关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小火箭”,当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成功放飞了他们自制的“小火箭”,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学生极想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阐述反冲运动的原理,学生听完以后心领神会,继而再把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探讨有关火箭加速和使用何种燃料等问题,这样学生都能很愉快地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 “随机访问”即自由地、随机地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内容。这实质上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样的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例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的教学时,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一定律,我设计了以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作为学习主题。首先将有关概念,如路端电压、内电压、电动势等作为预备知识,给学生建构支架,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电路设计,探讨不同外电阻下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情况,记录不同外电阻情况下对应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数据,我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作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路端电压随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曲线图、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等,借助图线学生自然得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建构理论观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发挥到极致。这就决定了现代物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时,也就激发了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生活中发现问题,创设具有新颖性与多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互相讨论、开展交流,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原则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设计好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2.探究性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告诉学生物理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采用什么方式研究探索问题的。物理学家之所以有所发现,全在于他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教师要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家思维的启发,进而领会物理学家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3.实验性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实验性原则,做到堂堂有实验,让学生去经历、动手、体验和感悟。
在重视学生随堂实验的同时,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新的实验活动,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探究,进行实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生成性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不完全是预设的。
(2)教学中有互动的过程,互动者有思维的碰撞。
(3)课堂教学气氛要相当活跃,有教学高潮,通过师生的共同作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4)通过快与慢的转化,大与小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个别提问和集体回答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等形式,使所有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物理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己也会从中大有获益。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教学模式.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2).
[3]胡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研究.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