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目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来看,形式上热热闹闹,令人眼花缭乱,但内容上却与合作学习的本真要义大相径庭,致使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或无法匹配,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论述了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初中英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之一。
就目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来看,形式上确实令人眼花缭乱,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与合作学习的本真要义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不”:
1.分组不科学。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易于开展合作活动,但组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2.规则不明确。英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立即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室里充满一种浮于表面的“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做小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作学习的规则。
3.时机不恰当。有的英语教师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盲目、随意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处;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处。有的教师一节课安排合作学习次数过多。
4.时间不充分:在合作学习时,有的英语教师提出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当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甚至有的小组还不知讨论的意题时便草草收兵叫停。
5.评价不全面:开展合作学习后,教师在对小组汇报作出评价时,往往偏重于对学生个体和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对小组集体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学生。
实践证明,采取以下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英语课堂学生的合作学习:
1.优化合作学习小组。自愿型:即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并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配对型:将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有一定互补性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动态型: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调配,使之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切准合作学习契机。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来说,它往往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系列的目标组成。有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或独立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就不必进行合作学习。通常情况下,一些重点、难点或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完成的目标,正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精于合作学习引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一定要仔细研判是否真需要合作学习。如有需要,教师要指明要求,详细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引领,关注学困生的应有地位和“话语权”,确保合作学习有效展开,共同体验、享受。
4.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就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而言,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竞争型、个体型和合作型三种,其中,合作型“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所以,在合作性的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效性、挑战性。能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问题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5.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助推和催化作用。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多元化、激励性和开放性的评价。如:口头汇报:一般的程序为: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书面考查:要求学生讨论后单独完成相关练习,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此外,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老师与同学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形成立体的、交互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改善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非认知品质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
2.王坦主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3.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 1996(1).
4.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5.
5.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关键词: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初中英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之一。
就目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来看,形式上确实令人眼花缭乱,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与合作学习的本真要义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不”:
1.分组不科学。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易于开展合作活动,但组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2.规则不明确。英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立即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室里充满一种浮于表面的“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做小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作学习的规则。
3.时机不恰当。有的英语教师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盲目、随意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处;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处。有的教师一节课安排合作学习次数过多。
4.时间不充分:在合作学习时,有的英语教师提出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当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甚至有的小组还不知讨论的意题时便草草收兵叫停。
5.评价不全面:开展合作学习后,教师在对小组汇报作出评价时,往往偏重于对学生个体和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对小组集体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学生。
实践证明,采取以下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英语课堂学生的合作学习:
1.优化合作学习小组。自愿型:即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并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配对型:将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有一定互补性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动态型: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调配,使之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切准合作学习契机。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来说,它往往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系列的目标组成。有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或独立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就不必进行合作学习。通常情况下,一些重点、难点或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完成的目标,正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精于合作学习引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一定要仔细研判是否真需要合作学习。如有需要,教师要指明要求,详细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引领,关注学困生的应有地位和“话语权”,确保合作学习有效展开,共同体验、享受。
4.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就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而言,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竞争型、个体型和合作型三种,其中,合作型“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所以,在合作性的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效性、挑战性。能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问题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5.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助推和催化作用。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多元化、激励性和开放性的评价。如:口头汇报:一般的程序为: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书面考查:要求学生讨论后单独完成相关练习,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此外,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老师与同学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形成立体的、交互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改善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非认知品质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
2.王坦主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3.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 1996(1).
4.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5.
5.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