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浅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还是初中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搞好对新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呢?在认真分析造成学生困难的原因和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措施,与同行商榷。
  一、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的困难原因分析
  1、思维定势,习惯于算术解法,对代数解法不适应。
  算数解法往往局限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结论,代数解法则不同,它要求学生树立“将未知当已知的观念”,而初一学生在小学又对算术解法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因此他们对代数解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特别是中下等学生。
  2、 抓不住相等关系
  有些应用题中“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比较隐蔽,从题目字面上较难找出看来,需要认真分析关键词语,细心揣摩,借助于直观图形分析,才能找出来。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往往感到不适应。
  3、 问题缺乏了解
  由于初一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在遇到涉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时,他们便困惑不解。如“锻造加工零件”、“配制药水”、“浓度稀释”、“环行赛跑”等,由于缺乏实际了解,弄不清题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4、 不会设未知数
  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往往是“问啥设啥”,而对于某些复杂的应用题,设未知数,则需要分析斟酌,宜选择那些与几个未知量都有关系的量作为未知的数。这样做一方面易于列出有关方程,另一方面在求出该未知数后,又易于求出其他待求量。学生因为分析問题能力差,列不出方程。
  二、新教材的编写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1,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了分析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新教材自始至终都在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做铺垫。在第一章中配备了大量的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成代数式的例习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又配备了根据条件列出方程的例习题,这样就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
  2、加强了对例题的分析
  新教材在每个例题解答前都设计了一段“分析”,与原教材相比,“分析”突出了寻找能够“表示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这样既方便了学生解题前的阅读思考,减小错误认识和错误猜想,又可使学生重视分析,逐步掌握分析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背景更切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
  如原教材是“要用含氨0.15%的氨水进行油菜施肥,现有含氨16%的氨水30公斤,配制时需加水多少公斤?”,新教材改为“要把30克含盐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许多学生没见过油菜施肥,也不知道氨水是什么东西,而对盐水则是很熟悉的了。这样的变化为学生理解题意降低了难度。
  4、例题的编排顺序,使学生逐步掌握设间接未知数的方法
  新教材中的例题不仅仅是单纯的顺序调动,更体现了新教材编者在设未知数问题上循序渐进的良苦用心。调整后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成了两大块,第一块中的例题是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第二大块才开始安排部分例习题连续求两问,在求第一问时,可以暂不考虑第二问中的未知数。在最后才出现设间接未知数的例题,这样的调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减缓了坡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改进教学,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方法对比,明确目的,增强用代数方法的解题能力
  在原教材中安排的例题,比较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但由于题目简单,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体现的并不充分。而在新教材分析中,选择了教为复杂的典型例题,分别用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自觉性。
  2、 增强直观感认识,帮助学生审题
  学生由于阅历浅,加之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审题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对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术语不理解和把握不住整个应用题的意义。在教学中采取演示实验,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认识。
  3、暴露对相等关系的寻找过程,并教给学生相应方法
  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充分利用例题的“分析”,暴露对相等关系的寻找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有的比较明显,题目中有直接反映等量关系的语句,分析时只要找出有关用语,采用译式法,就可以找出相等关系。有些应用题的“相等关系”比较隐蔽,从字面上较难找出来,分析时,再弄清题意的基础上借助直观图示找出相等关系。
  4、加强变式训练,更新认知模式
  初一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往往是套题型,机械模仿,对面临的新问题同化有余而顺应不足,抓不住问题的本质。针对这个问题宜采取加强变式训练,更新认知的模式,突出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一道路程问题,可设计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1: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慢车和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开出,3小时相遇,已知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走24千米,求慢车的速度。
  变式2: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25分钟后,慢车从甲站开出,相向而行,慢车开出2小时45分钟相遇。已知快车与慢车的速度之比为3 :2,求快车的速度。
  变式3、挖一条长360米的水渠,由甲乙两队从两头同时施工,甲队每天挖48米,乙队每天挖72米,求挖好水渠需要的天数。
  变式4、一水池存水4万公斤,有甲、乙两个放水管,甲每小时放水0.5万公斤,乙每小时放水0.3万公斤,同时开放甲、乙两个放水管,多少小时可以把水放完?
  以上四题,虽题型各异,但列方程的数量关系:“部分 部分=整体”都殊途同归。进行这样的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但学会解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题目,而且让学生学会解相遇问题中的其他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工程问题和水池放水问题。掌握了本质,就能触类旁通。
  总之,列方程解应用题虽然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仔细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得力措施,就可以分散难点,减缓坡度,化难为易。
其他文献
数学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数学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术语、符号、图形往往不为人熟知和了解,而且阅读时要在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频繁的相互转换,因而数学阅读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数学三种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所以数学阅读首先要过语言关即要具有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能力。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阅读与一般阅读最大的区别。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数学阅读中
“听说你结婚啦!”一打开QQ上线,就看到同事发来这个信息。“啊?!我结婚啦,和谁?”我快速回了信息。“不知道,他们没有说,我在办公室听他们说的。”我晕!我结婚了吗?我结婚了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一  那个冬天,我和妻子每天都吵架。  那天,她回老家参加闺蜜的婚礼,我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才交出了令客户满意的设计方案。早晨七点 ,我困得不行,关了电脑准备好好睡一觉。之前,我喝了一大口啤酒,冷酒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环顾房间,妻子不在,我竟觉浑身通透舒爽。第一次不用考虑给她做什么早餐,不用拖着熬夜的身体下楼给她排队买豆汁,不用忍受那些胭脂碰撞的嘈杂和俗粉弥漫的空气。没有妻子在床上摊开她那身横肉,
期刊
“快乐学习”指的是教师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良好的情感去创造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情境的创
我们的校园分为两个区,在两区之间是一段不长也不短的路,路两旁恣意地生长着一些草与花,因没什么约束,它们生长得很放肆也很张扬,多少带一些野性的轻狂和挑衅,张牙舞爪地伸展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学生自己的生活,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具体性和生活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说,如何做好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是教师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了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受到挑战
男孩捂着胸口,逃命一般从一楼跑上三楼,一把推开宿舍的门,进去后把门锁上。拉开外衣的拉链,把藏在胸口的刀拿出来放在枕头上,坐在床上喘了几口气,他的心跳才慢慢平缓下来。这把刀是食堂的菜刀,切过肉后还没洗,上面沾着凝固的猪油。男孩从桌箱里拿出一本书,撕下一页仔细地把菜刀擦干净,又把枕头和衣服擦干净,然后把擦脏的纸从窗子扔下去。“是哪个甩纸下来!”男孩往楼下看去,一个小渣皮正仰着头往楼上看,提着的一桶水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