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若能巧妙和智慧的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德育必会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催化剂”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越来越高品质的生活中也滋生出各种不良思想和状况,如金钱至上、利欲熏心、斤斤计较等,这些都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面临现实乃至于未来,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大为膨胀,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那么,学校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将孩子们所受的熏染引向正途?这远远不是一节、两节品德课能够达到或者改变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大部分应该是通过各个学科教学的课堂提供的,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情景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景图,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有一幅情景图“北京赢了”,这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进行德育渗透:“2001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这时可让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总结:“这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借助数学史料,树立学好数学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当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发奋图强。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三、挖掘隐形素材,进行公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渗透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四、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五、把握课堂生成,巧妙渗透德育
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总之,当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时,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教育要高明的多。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催化剂”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越来越高品质的生活中也滋生出各种不良思想和状况,如金钱至上、利欲熏心、斤斤计较等,这些都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面临现实乃至于未来,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大为膨胀,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那么,学校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将孩子们所受的熏染引向正途?这远远不是一节、两节品德课能够达到或者改变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大部分应该是通过各个学科教学的课堂提供的,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情景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景图,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有一幅情景图“北京赢了”,这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进行德育渗透:“2001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这时可让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总结:“这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借助数学史料,树立学好数学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当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发奋图强。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三、挖掘隐形素材,进行公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渗透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四、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五、把握课堂生成,巧妙渗透德育
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总之,当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时,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教育要高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