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工基础》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是近些年来,许多电子专业课教师感到《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分析学生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障碍,以此寻找解决方案。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学习障碍 解决策略
《电工基础》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电子专业课教师感到《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学无动力,教师教得吃力。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并破除学生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障碍,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心理障碍。一些中职电子专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专业课学习产生偏见,缺乏学习动力。此类心理成因有自卑心理、等待平庸心理和恐惧心理。
2.知识障碍。现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考中的失败者,他们在初中的学习大多马马虎虎,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迁移能力不足。
3.认识障碍。本校曾在学生中做过“到中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电子专业有3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有47.3%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毕业后找份工作;有42.5%的学生是中考失败无可奈何进入职业学校;有20.1%的学生是奉父母之命来上学的,没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进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习没有主动性,积极性较差,缺乏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动机。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可以较好地强化《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生动导入
要学好《电工基础》,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和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导入方法必须依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进行设计,主要有:生活经验引入法、设问引疑法、悬念激趣法、开门见山法、类比引入法、复习引入法、演示现象导入法等。
二、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教师应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或生产生活等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基础理论是为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技能服务的,电工基础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联系专业实例进行教学。如讲授“互感”、“自感”时,可分别联系常见的变压器和日光灯的镇流器;讲授“功率因数”“串联谐振条件”时,可分别联系功率因数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意义、用电单位需安装功率因数表和收音机的选台;讲授“三相交流电”时,可联系生活中的“三相供电线路”、“三相照明电路”、“三相电动机”等。这些实例专业性、实用性都较强,学生感到不空洞,学有所用,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实物,激发兴趣
《电工基础》课程中,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实际应用,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电气元件及设备的结构。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学生一般都会感到抽象难懂,觉得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习热情。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实物教学。例如在讲单相或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时,首先应找一台单相或三相发电机,拆开让同学观看其结构,条件许可时还可演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原理时,学生一般都会主动思考,配合教学并且对学习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依据实情,灵活应对
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首先,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改革,该删的则删,用什么就讲什么。比如对中级工学生的电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上,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等,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善于總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可强化《电工基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红.关于电工基础的教学体会.考试周刊,2013.
[2]蔡朝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心得.今日科苑,2006.
[3]章美浓.90后中职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引导对策研究.职业教育,2014.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学习障碍 解决策略
《电工基础》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电子专业课教师感到《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学无动力,教师教得吃力。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并破除学生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障碍,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心理障碍。一些中职电子专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专业课学习产生偏见,缺乏学习动力。此类心理成因有自卑心理、等待平庸心理和恐惧心理。
2.知识障碍。现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考中的失败者,他们在初中的学习大多马马虎虎,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迁移能力不足。
3.认识障碍。本校曾在学生中做过“到中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电子专业有3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有47.3%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毕业后找份工作;有42.5%的学生是中考失败无可奈何进入职业学校;有20.1%的学生是奉父母之命来上学的,没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进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习没有主动性,积极性较差,缺乏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动机。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可以较好地强化《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生动导入
要学好《电工基础》,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和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导入方法必须依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进行设计,主要有:生活经验引入法、设问引疑法、悬念激趣法、开门见山法、类比引入法、复习引入法、演示现象导入法等。
二、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教师应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或生产生活等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基础理论是为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技能服务的,电工基础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联系专业实例进行教学。如讲授“互感”、“自感”时,可分别联系常见的变压器和日光灯的镇流器;讲授“功率因数”“串联谐振条件”时,可分别联系功率因数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意义、用电单位需安装功率因数表和收音机的选台;讲授“三相交流电”时,可联系生活中的“三相供电线路”、“三相照明电路”、“三相电动机”等。这些实例专业性、实用性都较强,学生感到不空洞,学有所用,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实物,激发兴趣
《电工基础》课程中,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实际应用,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电气元件及设备的结构。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学生一般都会感到抽象难懂,觉得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习热情。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实物教学。例如在讲单相或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时,首先应找一台单相或三相发电机,拆开让同学观看其结构,条件许可时还可演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原理时,学生一般都会主动思考,配合教学并且对学习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依据实情,灵活应对
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首先,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改革,该删的则删,用什么就讲什么。比如对中级工学生的电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上,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等,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善于總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可强化《电工基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红.关于电工基础的教学体会.考试周刊,2013.
[2]蔡朝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心得.今日科苑,2006.
[3]章美浓.90后中职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引导对策研究.职业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