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摘 要:文章通过课堂观察,比较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差异。初高中课堂都重视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讲授,初中教师更愿意鼓励、启发学生,高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调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堂观察;师生互动;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79-01
近年来,初中生进入高中后数学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众多课题研究反映学生对高中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偏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对高一新生的适应性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本文从师生互动环节对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探讨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所存在的异同。
一、研究过程
选取四节新授课(见表1)。其中选择八年级和高一的两位教师A和C的录像课进行笔录,听取八年级和高一的两位一级教师B和D的课,用录音笔录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后还与C、D两位教师进行了交流,对于收集到的材料通过编码和类属进行分析。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
从表2中发现,初高中教师提问或设问的次数差异性不明显,而学生群体回答的次数也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但是初中教师A、B叫答的次数远远超过高中教师C、D,学生讨论的时间也明显多于高中课堂。显然初中课堂主要以师生间的问答、学生间的讨论开展对话,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高中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仅限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教师提问后回应率明显低于初中。对于初高中课堂上“老师提(设)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从提问、回答、理答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1)提问。为了整体把握初高中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实质含义的差异,对四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性质进行了分析,借鉴李士锜对提问的编码方法将四位教师所有提问性质归为非学科内容提问(a 管理性)和学科内容提问(b 机械性、c 选择性、d 记忆性或事实性、e 解释性、f 推理性、g 批判性)。根据学生对提问的思考程度,分为高水平问题(e、f、g)和低水平问题(b、c、d)两类。从四位教师的新授课课堂实录情况(见表3)来看:初中教师的管理性提问明显高于高中教师,他们更愿意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教师的高水平问题相对多一些,主要体现在推理性和批判性这两种性质的问题。对四位教师高水平问题学生第一次应答的正确性情况进行统计(见表4),从结果看来,初中学生对于高水平问题应答正确率明显高于高中学生。高水平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更多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回答。從前面课堂记录统计(见表3)可以发现:初中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后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甚至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高中课堂上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很多学生没有作任何思考。
(3)理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初中与高中教师都能认真对待,并给予一定的回应,通常以鼓励为主。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高中课堂都重视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讲授。初中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愿意鼓励、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高中数学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调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讲授 板书”是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行为,高中数学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士锜,杨玉东.教学发展进程中的進化与继承——对两节录像课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03).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摘 要:文章通过课堂观察,比较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差异。初高中课堂都重视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讲授,初中教师更愿意鼓励、启发学生,高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调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堂观察;师生互动;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79-01
近年来,初中生进入高中后数学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众多课题研究反映学生对高中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偏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对高一新生的适应性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本文从师生互动环节对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探讨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所存在的异同。
一、研究过程
选取四节新授课(见表1)。其中选择八年级和高一的两位教师A和C的录像课进行笔录,听取八年级和高一的两位一级教师B和D的课,用录音笔录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后还与C、D两位教师进行了交流,对于收集到的材料通过编码和类属进行分析。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情况
从表2中发现,初高中教师提问或设问的次数差异性不明显,而学生群体回答的次数也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但是初中教师A、B叫答的次数远远超过高中教师C、D,学生讨论的时间也明显多于高中课堂。显然初中课堂主要以师生间的问答、学生间的讨论开展对话,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高中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仅限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教师提问后回应率明显低于初中。对于初高中课堂上“老师提(设)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从提问、回答、理答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1)提问。为了整体把握初高中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实质含义的差异,对四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性质进行了分析,借鉴李士锜对提问的编码方法将四位教师所有提问性质归为非学科内容提问(a 管理性)和学科内容提问(b 机械性、c 选择性、d 记忆性或事实性、e 解释性、f 推理性、g 批判性)。根据学生对提问的思考程度,分为高水平问题(e、f、g)和低水平问题(b、c、d)两类。从四位教师的新授课课堂实录情况(见表3)来看:初中教师的管理性提问明显高于高中教师,他们更愿意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教师的高水平问题相对多一些,主要体现在推理性和批判性这两种性质的问题。对四位教师高水平问题学生第一次应答的正确性情况进行统计(见表4),从结果看来,初中学生对于高水平问题应答正确率明显高于高中学生。高水平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更多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回答。從前面课堂记录统计(见表3)可以发现:初中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后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甚至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高中课堂上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很多学生没有作任何思考。
(3)理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初中与高中教师都能认真对待,并给予一定的回应,通常以鼓励为主。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高中课堂都重视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讲授。初中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愿意鼓励、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高中数学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调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讲授 板书”是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行为,高中数学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士锜,杨玉东.教学发展进程中的進化与继承——对两节录像课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03).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