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
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
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人对一些词的概念及其褒贬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同。例如西方人对bat (蝙幅)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英语有as blind as a bat,he is a bit batty等比喻说法。而对中国人来说,蝙幅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翻译中遇到这类词,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它的文化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
3.宗教是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西方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翻译时,译者必须积极顺应宗教文化,正确地选择词义。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张培基,1982:11)有人直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等,似乎翻译贴切,但译者没能正确理解“to eat no fish”和“to play the game”两词语的深层含义。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顺从新教,忠于新教,故“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义;“to play the game”的文化涵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因此,译者应顺应原文的文化涵义,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4.社会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的。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同样必须顺应社会政治制度才能获得有效翻译。比如: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读者会纳闷,为什么杰弗逊要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通常不是政府出版报纸,报纸为政府服务吗?由于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因此,译者不应拘泥于语符表层意义的对应,而应顺应“newspaper”这一词的文化内涵意义,故正确的译文便是:“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种译文顺应了原文的社会政治制度,恰当地选择了“newspaper”的词义表达了其文化涵义。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方法的选择
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这些词汇的处理方法极大地影响着翻译所达到的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汉语中的“红”的翻译:红利bonus;红火prosperous等,所用一词均为“红”,英语中却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因此在对词语文化意义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以特定目的的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努力做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又不破坏译文的可读性。本文主要讨论了词语文化意义的三种处理方法,即:直译法、直译加补充信息法、直译兼意译法。
1.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或误解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说法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直译不等于字译。例如fat farm是指 "减肥中心”,而非“脂肪农场”。但是,在处理文化词语和表达时,只要译文中所传出的文化信息在具体上下文中能为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应尽量采用直译法。例如,“纸老虎”是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英文根本找不到它的对应词。中文中“纸老虎”的文化含义为“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人或物”,故译员将其直译为“paper tiger”,既顺应了“纸老虎”的文化语境,又丰富了英文的词汇。
句子的翻译也可采用直译的手段,如: We are the more like a barrel of herrings.(我们挤得像塞满桶里的鲱鱼)。此句译文表明译者顺应了西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文化涵义,把我们比作鲱鱼以描述拥挤的状态。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翻译比喻性语言、文学著作的名字、商标等时,也应顺应其文化语境进行直译,如: as gay as a lark(像云雀一样欢跃)、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fair lady (bed necessities )“贵夫人”(床上用品),表示“优雅,舒适和奢侈”。
2.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加补充信息法
尽管直译是保持原文化氛围和修辞特点的最佳法。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却可能无法有效传达其中包含的重要文化信,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对不了解“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外国读者来说,这句话必然造成意义的隐晦不清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单纯直译可能导致误解时,可以使用直译加补充信息法进行处理。如在上例译文中,若加上注释* Zhuge Liang: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220-265)who beco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culture.实际效果就会好得多。
3.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兼意译法
在翻译英语谚语时,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其原意,弥补直译法带来的含义不清的弱点,可以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一般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是,先直译,后意译,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谚语是一种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所以在翻译时务必语句简洁,注意声韵,用直译兼意译法就能达到此目的。
三、结语
Newmark(1982)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根据顺应论,译者在翻译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译员在翻译时,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准确地选择词义,恰当运用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充分展示其文化信息,积极顺应其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1999.
[2]NidaEugene.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 1998.
[4]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2.
(阳兰梅,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
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
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人对一些词的概念及其褒贬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同。例如西方人对bat (蝙幅)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英语有as blind as a bat,he is a bit batty等比喻说法。而对中国人来说,蝙幅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翻译中遇到这类词,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它的文化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
3.宗教是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西方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翻译时,译者必须积极顺应宗教文化,正确地选择词义。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张培基,1982:11)有人直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等,似乎翻译贴切,但译者没能正确理解“to eat no fish”和“to play the game”两词语的深层含义。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顺从新教,忠于新教,故“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义;“to play the game”的文化涵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因此,译者应顺应原文的文化涵义,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4.社会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的。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同样必须顺应社会政治制度才能获得有效翻译。比如: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读者会纳闷,为什么杰弗逊要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通常不是政府出版报纸,报纸为政府服务吗?由于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因此,译者不应拘泥于语符表层意义的对应,而应顺应“newspaper”这一词的文化内涵意义,故正确的译文便是:“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种译文顺应了原文的社会政治制度,恰当地选择了“newspaper”的词义表达了其文化涵义。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方法的选择
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这些词汇的处理方法极大地影响着翻译所达到的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汉语中的“红”的翻译:红利bonus;红火prosperous等,所用一词均为“红”,英语中却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因此在对词语文化意义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以特定目的的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努力做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又不破坏译文的可读性。本文主要讨论了词语文化意义的三种处理方法,即:直译法、直译加补充信息法、直译兼意译法。
1.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或误解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说法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直译不等于字译。例如fat farm是指 "减肥中心”,而非“脂肪农场”。但是,在处理文化词语和表达时,只要译文中所传出的文化信息在具体上下文中能为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应尽量采用直译法。例如,“纸老虎”是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英文根本找不到它的对应词。中文中“纸老虎”的文化含义为“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人或物”,故译员将其直译为“paper tiger”,既顺应了“纸老虎”的文化语境,又丰富了英文的词汇。
句子的翻译也可采用直译的手段,如: We are the more like a barrel of herrings.(我们挤得像塞满桶里的鲱鱼)。此句译文表明译者顺应了西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文化涵义,把我们比作鲱鱼以描述拥挤的状态。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翻译比喻性语言、文学著作的名字、商标等时,也应顺应其文化语境进行直译,如: as gay as a lark(像云雀一样欢跃)、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fair lady (bed necessities )“贵夫人”(床上用品),表示“优雅,舒适和奢侈”。
2.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加补充信息法
尽管直译是保持原文化氛围和修辞特点的最佳法。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却可能无法有效传达其中包含的重要文化信,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对不了解“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外国读者来说,这句话必然造成意义的隐晦不清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单纯直译可能导致误解时,可以使用直译加补充信息法进行处理。如在上例译文中,若加上注释* Zhuge Liang: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220-265)who beco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culture.实际效果就会好得多。
3.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兼意译法
在翻译英语谚语时,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其原意,弥补直译法带来的含义不清的弱点,可以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一般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是,先直译,后意译,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谚语是一种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所以在翻译时务必语句简洁,注意声韵,用直译兼意译法就能达到此目的。
三、结语
Newmark(1982)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根据顺应论,译者在翻译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译员在翻译时,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准确地选择词义,恰当运用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充分展示其文化信息,积极顺应其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1999.
[2]NidaEugene.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 1998.
[4]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2.
(阳兰梅,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