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新建议
下面就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的座位都是按照身高分配的,矮个在前高个在后,分组时也通常是前后四个人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随机性太大,存在不合理之处。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性别、成绩和性格等方面,使其分工明确,各有所长,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次,小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以往都是将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任命为组长,但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造成组员间的不和。教师可以尝试让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既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领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再次,教师要给每位小组成员安排任务,使其各自有不同的分工,改变学生胡乱讨论,性格外向学生唱主角的一贯现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合作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大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动力。例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自行讨论,最后看哪个小组列举的正确结果越多,哪个小组就获胜。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团队荣誉感,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最后教师可以将几个小组的意见结合在一起进行总结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不要让课堂失控,也不能让学生陷入争执中,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合作教学首先在在生生合作的崭新的学习关系和学习环境中进行,所以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合作环境。例如老师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班训后贴在教室里醒目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些同学们共同解决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加剧两极分化,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出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还能在无形中提高他们为人处世、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应积极对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理念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讨论和实践,最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新建议
下面就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的座位都是按照身高分配的,矮个在前高个在后,分组时也通常是前后四个人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随机性太大,存在不合理之处。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性别、成绩和性格等方面,使其分工明确,各有所长,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次,小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以往都是将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任命为组长,但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造成组员间的不和。教师可以尝试让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既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领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再次,教师要给每位小组成员安排任务,使其各自有不同的分工,改变学生胡乱讨论,性格外向学生唱主角的一贯现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合作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大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动力。例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自行讨论,最后看哪个小组列举的正确结果越多,哪个小组就获胜。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团队荣誉感,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最后教师可以将几个小组的意见结合在一起进行总结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不要让课堂失控,也不能让学生陷入争执中,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合作教学首先在在生生合作的崭新的学习关系和学习环境中进行,所以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合作环境。例如老师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班训后贴在教室里醒目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些同学们共同解决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加剧两极分化,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出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还能在无形中提高他们为人处世、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应积极对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理念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秩序井然地进行讨论和实践,最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