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对于语文教材中叙事、记人类作品,剧本这一独特的体裁属于小众化问题,零星地散落于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数量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剧本在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剧本的教学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为提升剧本的教学效益奠基。提出要借助整体感知,在梳理中发展概括能力;依托表演形式,在入境中发展朗读能力;聚焦内在冲突,在体悟中发展理解能力;发挥范例价值,在创编中发展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整体感知;范例价值;内在冲突;表演形式;剧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5-01
相对于语文教材中叙事、记人类作品,剧本这一独特的体裁属于小众化文体,零星地散落于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剧本在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剧本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为提升剧本的教学效益奠基。
戏剧中故事情节的呈现与一般性叙事性文本不同,有着极强的跳跃性,其中场景之间的切换、呈现信息的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知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剧本故事的相关信息之后,就可以直接紧扣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引领学生利用人物来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剧本之后抛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剧本中的故事一共涉及到哪些人物?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初步阅读后不难罗列出剧本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公仪休、子明、管家。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将文本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两两组合,结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最喜欢吃鱼、管家给公仪休送来鲜活的鲤鱼、公仪休拒绝了管家送来的鲤鱼、公仪休向子明说明自己拒收礼物的原因。
这种梳理文本的方法,就是以剧本中的人物为抓手,教师相机引领学生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完善,并尝试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让学生有了思维的张力,顺利地完成了对人物的感知。
剧本是为表演而创作的一种文体,引领学生借助剧本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表演,才能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认知体悟,从而以演促读,发展朗读能力。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与管家两人的一段对话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贴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值得学生在表演中进行体悟与感知。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分别对人物的对话以及圆括号中的提示性语言进行品味,感知人物形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将自己从剧本语言中所形成的体悟展示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先从品悟核心词语入手,形成鲜明的认知感受,强化对文本语言的内在感知,并在表演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剧本创作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制造冲突,没有了冲突,剧本也就没有了其生命价值。教师就是要抓住故事中的冲突元素,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将思维意识置放于文字的背后,感受剧本的内在意蕴。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先描写公仪休爱好吃鱼,但当管家送来鲜活的大鲤鱼时,他却又智慧地婉言拒绝,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与后来的“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话,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矛盾认知,并相机追问:公仪休究竟爱不爱吃鱼呢?那他为什么要对管家说这些话呢?真正感受公仪休清正廉明、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剧本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引领学生经历了探寻矛盾、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感知剧本,体悟人物形象。
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独特文体,剧本理应承载着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训练的职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组织学生围绕着剧本搭建扎实的语用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學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剧本表现形式上的特点,结合本册教材前面学习过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组织学生尝试将这篇叙事性小说改编成为一篇剧本,在尊重课文原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言语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再次巩固、重温剧本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剧本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理应遵循剧本创作的规律,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剧本的价值资源,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整体感知;范例价值;内在冲突;表演形式;剧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5-01
相对于语文教材中叙事、记人类作品,剧本这一独特的体裁属于小众化文体,零星地散落于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剧本在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却不可小觑。剧本对于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为提升剧本的教学效益奠基。
一、借助整体感知,在梳理中发展概括能力
戏剧中故事情节的呈现与一般性叙事性文本不同,有着极强的跳跃性,其中场景之间的切换、呈现信息的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知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剧本故事的相关信息之后,就可以直接紧扣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引领学生利用人物来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剧本之后抛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剧本中的故事一共涉及到哪些人物?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初步阅读后不难罗列出剧本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公仪休、子明、管家。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将文本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两两组合,结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最喜欢吃鱼、管家给公仪休送来鲜活的鲤鱼、公仪休拒绝了管家送来的鲤鱼、公仪休向子明说明自己拒收礼物的原因。
这种梳理文本的方法,就是以剧本中的人物为抓手,教师相机引领学生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完善,并尝试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让学生有了思维的张力,顺利地完成了对人物的感知。
二、依托表演形式,在入境中发展朗读能力
剧本是为表演而创作的一种文体,引领学生借助剧本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表演,才能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认知体悟,从而以演促读,发展朗读能力。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与管家两人的一段对话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贴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值得学生在表演中进行体悟与感知。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分别对人物的对话以及圆括号中的提示性语言进行品味,感知人物形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将自己从剧本语言中所形成的体悟展示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先从品悟核心词语入手,形成鲜明的认知感受,强化对文本语言的内在感知,并在表演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聚焦内在冲突,在体悟中发展理解能力
剧本创作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制造冲突,没有了冲突,剧本也就没有了其生命价值。教师就是要抓住故事中的冲突元素,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将思维意识置放于文字的背后,感受剧本的内在意蕴。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先描写公仪休爱好吃鱼,但当管家送来鲜活的大鲤鱼时,他却又智慧地婉言拒绝,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与后来的“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话,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矛盾认知,并相机追问:公仪休究竟爱不爱吃鱼呢?那他为什么要对管家说这些话呢?真正感受公仪休清正廉明、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剧本人物言行的前后矛盾,引领学生经历了探寻矛盾、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感知剧本,体悟人物形象。
四、发挥范例价值,在创编中发展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独特文体,剧本理应承载着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训练的职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组织学生围绕着剧本搭建扎实的语用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學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剧本表现形式上的特点,结合本册教材前面学习过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组织学生尝试将这篇叙事性小说改编成为一篇剧本,在尊重课文原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言语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练笔中再次巩固、重温剧本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剧本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理应遵循剧本创作的规律,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剧本的价值资源,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