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夯实课内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可见指导好学生朗读好课文,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想象读、体会读、表演读等,通过读,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通过读,学生感受着作品的美感,体验着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通过读,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就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课堂上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语文还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重点词句比比皆是,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如有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等关键词,抓住“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等关键语句读,从而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了解了引号“引用”的作用,并通过去掉“极了”“透了”比较不同,体会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再现情景,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读通文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如: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 绿色的盖被等。在学生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四年级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内,在班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书是由同学们在家里带来的,学生看书之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填借书卡,规定一周之内看完,看不完的续借。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和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学生有空便很自然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还不时地往本子上记录着什么。课堂上,学生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老师奖励的读书达标卡。开展阅读交流展示课也是班级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有的同学展示“我为图书写简介”,即对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部分作叙述,还要写上推荐指数,还有的同学写 “阅读记录册”,摘抄精彩的句段,记录自己读书的体会等。阅读交流展示,既促进了孩子的积累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这样以优促好,带动全班,通过人人都展示的阅读交流,逐渐形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和乐趣。
阅读方法千千万,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八层小学)
一、夯实课内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可见指导好学生朗读好课文,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想象读、体会读、表演读等,通过读,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通过读,学生感受着作品的美感,体验着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通过读,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就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课堂上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语文还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重点词句比比皆是,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如有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等关键词,抓住“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等关键语句读,从而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特别之处,了解了引号“引用”的作用,并通过去掉“极了”“透了”比较不同,体会出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读中再现情景,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读通文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如: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 绿色的盖被等。在学生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大力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三、四年级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内,在班上建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书是由同学们在家里带来的,学生看书之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填借书卡,规定一周之内看完,看不完的续借。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看书的时间和兴趣,我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学生有空便很自然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甚至还不时地往本子上记录着什么。课堂上,学生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老师奖励的读书达标卡。开展阅读交流展示课也是班级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有的同学展示“我为图书写简介”,即对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部分作叙述,还要写上推荐指数,还有的同学写 “阅读记录册”,摘抄精彩的句段,记录自己读书的体会等。阅读交流展示,既促进了孩子的积累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这样以优促好,带动全班,通过人人都展示的阅读交流,逐渐形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一种习惯和乐趣。
阅读方法千千万,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八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