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严于律己铸炼师魂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奉献爱心提升师德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作为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
三、矢志不渝增強素质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论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一、严于律己铸炼师魂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奉献爱心提升师德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作为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
三、矢志不渝增強素质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论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