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文化习俗翻译离不开特定的翻译策略,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的世界性传播。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俗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文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1-02
老子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而翻译的不可译性正是饮食文化习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造成的,从而导致了人们翻译时的形似意不似、意似而无美感等问题。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口碑和收视率俱佳的饮食文化纪录片,集中展示了人、食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极具中国饮食文化代表性。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文化转移理论为基础,研究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处理好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社会差异,如何准确地翻译饮食文化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最好的文化传播的效果,让中国深厚久远的文化走出去。
一、饮食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截至2017年9月5日,以饮食文化英译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收录相关国内文献共计682条。其中,侧重研究语言策略类文献224条;侧重语言理论类的文献164条;以文化转向为理论指导的文献8条。中国知网收录外文相关文献共计39条,包括使用功能对等理论针对菜名的翻译研究饮食文化翻译。国内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如何翻译才能让目标语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国外译者则侧重于如何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国内外现关于中国传统菜名等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且大多泛泛而论,无依托某一翻译作品的具体案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以及研究空间。
中国文化底蕴为中华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立足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通过使用文化转向理论,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断章取义,过度直译。翻译中不考虑原词的文化内涵的直译不能传播中文对命名的美感和寓意的追求的目的,很容易令外国人误解和疑惑。第二,理解欠缺,词不达意。翻译过程中译员偷懒或翻译策略使用不当,对于含有文化因素的内容一律采取音译容易造成外语者理解困难。第三,文化空白,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差异性造成语言独特性和不可译性,译员翻译中往往无法找到语言中对应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意译,容易与原文情感和语气有出入。
文化与翻译之间影响日益增强,促进了人类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语境而存在,文化也必须以语言为核心才能存活。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随后共同提出“文化转向”(Ander Lefevere,1996),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转换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注意文化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即从文化视角下去理解悟彻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二、饮食文化英译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文化在跨境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内涵在理解和认同上会遭遇不同程度的“Culture Discount”,即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价值折扣现象。(何建平,赵毅岗,2007)因为在英译过程中无法避免汉语思维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英文化结构之间的差异导致中国在出口文化产品受到层层阻碍。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尤其是中国饮食文化习俗这一富含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去消除这些阻碍,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根据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继续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斷章取义,过度直译
巴斯奈特认为(Ander Lefevere,1996),无论哪一种翻译类型,都不可能实现翻译的完全等值,所以在面对中国饮食习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色文化负载词,采用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翻译方法会丢失掉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也会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中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把两者(两种文化)叠合的部分凸显出来,有效减低文化折扣。(李娜,2016)
【例1】
SL:舌尖上的中国
TL1:Tip of Tongue/ Eating in China / The Chinese Cuisine
TL2:A Bite of China
Tip of Tongue的译法会让读者产生疑问,因为Tongue作名词时表示speaking或者language。文化转向强调的是超越单纯语言的形式范围,进入到更宽广也更深刻的文化层面。Eating in China和The Chinese Cuisine采用直译与原文对等,会丢失原文的修辞效果。
(二)缺乏理解,词义不当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风格和传统。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造句的语法结构上、表达思想的方法上、所用的形象上都有所不同。在英译过程中,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同时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的原则,避免一成不变,能变则变,符合变之有理,且过犹不及。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策略中要避免文化缺乏造成的词义不当现象,多角度分析用词,深层次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
【例2】
ST:(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TT:The meals on the table/and the taste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will always racially tell us/ everything. 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恰如其分地引申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一蔬一饭”是餐桌上最普通的食物,“一饮一啄”代表了食物的味道,两者都是四字词语,用一种恬淡、宁静、朴素的语调解释日常普通的食物中包含着人与食物的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作品的高度。相反,这两个四字词语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晦涩难懂,在英译过程中易翻译不当。
(三)文化空白,解读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在语言层面表现的差异造成文化空缺,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策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空缺主要表现在语法、语义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是指语言中体现其文化特点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缺失,没有恰当的对应或对等成分。
【例3】
SL: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
TL:In the old days, / transportation was inconvenient. /When people travel, / they will bring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food. /Those food are known as ‘road food’.
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为了将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出去,例句中的“路菜”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符合英文的用法而对源语言所要传递的内容打折扣,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采用音译的菜肴有“馕”和“泡馍”,翻译为“Naan”和“Paomo”。“肉夹馍”在一些资料中还被翻译为“Chinese Hamburger”,无法完整传递中国饮食文化内涵。
三、饮食文化翻译策略
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取向,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异化和归化。(熊兵,2014)经过分析上文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中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译者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结合文化转向理论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在今后同领域的翻译中,可以针对性地采用两大翻译策略。
(一)归化策略的运用
巴斯奈特对于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归化现象持有批判否定的定态度。在将源语言译为目的语时,不能过度地把源语文化的价值体系强加于目标语文化。译本应当符合文化转向理论的要求,尊重目标语文化并对目标语读者负责。如为了避免翻译中存在的“断章取义,过度直译”这一问题,在文化转向理论指导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在对原文和目标进行等值转换时,要尽量符合源语言文化表达习惯。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将其片名翻译为“A Bite of China”,通过使用归化策略下的意译,不仅仅保留了源语言的语义、修辞形式,同时也让目的语读者在看到译文时,就可以理解源语言文化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避免文化冲突也常采用归化策略。当然,以翻译可避虚求实原则为前提,在翻译研究中华菜名时不能过度地考虑文化背景以追求不同的联想效果,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采用转译或者意译。
(二)异化策略的运用
汉语中常用的四字词以及其他含义深刻的词语,译者应该通过对源语文化透彻的理解之后与原文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意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凸显了异化策略在文化转向中的地位。根据文化转向的思想,翻译源语时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为导向,将原文和目标进行等值转换,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提供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推动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需要以自身文化为基础,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兴趣而让自身文化变质变味。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习俗是根,是本,所有翻譯都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刘彩霞,2015)
四、结论
本文以文化转向理论为指导,针对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翻译的可能性。中国文化要顺利走出去,就应得到对中国文化程度了解不同的读者的认可,因此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的策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博大精深,要将饮食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Ander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 [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New edition),1996.
[2]连输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5.
[3]柏涛,于瑞瑞.浅谈翻译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3(13):164-166.
[4]何建平,赵毅岗.中西方纪录片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2007,146(3):100-104.
[5]李娜.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及其对策——以《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为例[J].社科纵横,2016(1):118-122.
[6]刘彩霞.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以苗族菜肴为个案[J].中国翻译,2015(1):110-113.
[7]吴连春,刘华.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处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1):179-180.
[8]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4):82-88.
[9]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1]郭坚.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五集为例[D].济南大学,2015.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俗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文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1-02
老子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而翻译的不可译性正是饮食文化习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造成的,从而导致了人们翻译时的形似意不似、意似而无美感等问题。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口碑和收视率俱佳的饮食文化纪录片,集中展示了人、食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极具中国饮食文化代表性。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文化转移理论为基础,研究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处理好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社会差异,如何准确地翻译饮食文化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最好的文化传播的效果,让中国深厚久远的文化走出去。
一、饮食文化英译研究现状
截至2017年9月5日,以饮食文化英译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收录相关国内文献共计682条。其中,侧重研究语言策略类文献224条;侧重语言理论类的文献164条;以文化转向为理论指导的文献8条。中国知网收录外文相关文献共计39条,包括使用功能对等理论针对菜名的翻译研究饮食文化翻译。国内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如何翻译才能让目标语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国外译者则侧重于如何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国内外现关于中国传统菜名等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且大多泛泛而论,无依托某一翻译作品的具体案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以及研究空间。
中国文化底蕴为中华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立足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通过使用文化转向理论,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断章取义,过度直译。翻译中不考虑原词的文化内涵的直译不能传播中文对命名的美感和寓意的追求的目的,很容易令外国人误解和疑惑。第二,理解欠缺,词不达意。翻译过程中译员偷懒或翻译策略使用不当,对于含有文化因素的内容一律采取音译容易造成外语者理解困难。第三,文化空白,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差异性造成语言独特性和不可译性,译员翻译中往往无法找到语言中对应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意译,容易与原文情感和语气有出入。
文化与翻译之间影响日益增强,促进了人类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语境而存在,文化也必须以语言为核心才能存活。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随后共同提出“文化转向”(Ander Lefevere,1996),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转换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注意文化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即从文化视角下去理解悟彻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二、饮食文化英译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文化在跨境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内涵在理解和认同上会遭遇不同程度的“Culture Discount”,即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价值折扣现象。(何建平,赵毅岗,2007)因为在英译过程中无法避免汉语思维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英文化结构之间的差异导致中国在出口文化产品受到层层阻碍。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尤其是中国饮食文化习俗这一富含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去消除这些阻碍,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根据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继续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斷章取义,过度直译
巴斯奈特认为(Ander Lefevere,1996),无论哪一种翻译类型,都不可能实现翻译的完全等值,所以在面对中国饮食习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色文化负载词,采用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翻译方法会丢失掉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也会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中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把两者(两种文化)叠合的部分凸显出来,有效减低文化折扣。(李娜,2016)
【例1】
SL:舌尖上的中国
TL1:Tip of Tongue/ Eating in China / The Chinese Cuisine
TL2:A Bite of China
Tip of Tongue的译法会让读者产生疑问,因为Tongue作名词时表示speaking或者language。文化转向强调的是超越单纯语言的形式范围,进入到更宽广也更深刻的文化层面。Eating in China和The Chinese Cuisine采用直译与原文对等,会丢失原文的修辞效果。
(二)缺乏理解,词义不当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风格和传统。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造句的语法结构上、表达思想的方法上、所用的形象上都有所不同。在英译过程中,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同时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的原则,避免一成不变,能变则变,符合变之有理,且过犹不及。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策略中要避免文化缺乏造成的词义不当现象,多角度分析用词,深层次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
【例2】
ST:(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TT:The meals on the table/and the taste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will always racially tell us/ everything. 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恰如其分地引申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一蔬一饭”是餐桌上最普通的食物,“一饮一啄”代表了食物的味道,两者都是四字词语,用一种恬淡、宁静、朴素的语调解释日常普通的食物中包含着人与食物的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作品的高度。相反,这两个四字词语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晦涩难懂,在英译过程中易翻译不当。
(三)文化空白,解读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在语言层面表现的差异造成文化空缺,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策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空缺主要表现在语法、语义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是指语言中体现其文化特点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缺失,没有恰当的对应或对等成分。
【例3】
SL: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
TL:In the old days, / transportation was inconvenient. /When people travel, / they will bring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food. /Those food are known as ‘road food’.
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为了将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出去,例句中的“路菜”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符合英文的用法而对源语言所要传递的内容打折扣,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采用音译的菜肴有“馕”和“泡馍”,翻译为“Naan”和“Paomo”。“肉夹馍”在一些资料中还被翻译为“Chinese Hamburger”,无法完整传递中国饮食文化内涵。
三、饮食文化翻译策略
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取向,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异化和归化。(熊兵,2014)经过分析上文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中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译者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结合文化转向理论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在今后同领域的翻译中,可以针对性地采用两大翻译策略。
(一)归化策略的运用
巴斯奈特对于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归化现象持有批判否定的定态度。在将源语言译为目的语时,不能过度地把源语文化的价值体系强加于目标语文化。译本应当符合文化转向理论的要求,尊重目标语文化并对目标语读者负责。如为了避免翻译中存在的“断章取义,过度直译”这一问题,在文化转向理论指导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在对原文和目标进行等值转换时,要尽量符合源语言文化表达习惯。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将其片名翻译为“A Bite of China”,通过使用归化策略下的意译,不仅仅保留了源语言的语义、修辞形式,同时也让目的语读者在看到译文时,就可以理解源语言文化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避免文化冲突也常采用归化策略。当然,以翻译可避虚求实原则为前提,在翻译研究中华菜名时不能过度地考虑文化背景以追求不同的联想效果,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采用转译或者意译。
(二)异化策略的运用
汉语中常用的四字词以及其他含义深刻的词语,译者应该通过对源语文化透彻的理解之后与原文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意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凸显了异化策略在文化转向中的地位。根据文化转向的思想,翻译源语时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为导向,将原文和目标进行等值转换,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提供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推动饮食文化跨文化传播,需要以自身文化为基础,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兴趣而让自身文化变质变味。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习俗是根,是本,所有翻譯都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刘彩霞,2015)
四、结论
本文以文化转向理论为指导,针对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翻译的可能性。中国文化要顺利走出去,就应得到对中国文化程度了解不同的读者的认可,因此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翻译的策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博大精深,要将饮食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Ander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 [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New edition),1996.
[2]连输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5.
[3]柏涛,于瑞瑞.浅谈翻译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3(13):164-166.
[4]何建平,赵毅岗.中西方纪录片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2007,146(3):100-104.
[5]李娜.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及其对策——以《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解说词为例[J].社科纵横,2016(1):118-122.
[6]刘彩霞.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以苗族菜肴为个案[J].中国翻译,2015(1):110-113.
[7]吴连春,刘华.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处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1):179-180.
[8]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4):82-88.
[9]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1]郭坚.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五集为例[D].济南大学,2015.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