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美国教育专家梅克教授的话令人深思。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的教育是否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是否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是否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与自尊?是否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是该认真审视我们的教育了。
一、创新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美国人以他们宽松散漫的基础教育为荣,中国人以我们严谨艰辛的基础教育为傲,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耐人寻味。
很多中国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此谓“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孩子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孩子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小孩子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
有则短文说,中国的孩子画完画,经常会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教”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而且不规定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如此说来,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尊重特殊性差异,才能挖掘潜能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中国人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美国人却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梅克教授说得好:“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所以,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短处,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极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在中国,“不要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之类的话语经常受到人们的推崇,实际上却并不一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就如同人们常说的“木桶效应”,一个班级好比一只木桶,组成这只木桶的每一块板子就是学生了。一个班级通常有四十几名学生,总有几个“差生”如同木桶的短板,尽管他们很努力,但考试还是拖班级后退,影响了班级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绩效考核,被圈为“差生”或“学困生”。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是我们今天教育评价机制,我国一考定终身制度仍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业绩。
说实在的,教育只是一个对人教化育导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点,让好的孩子更优秀,让有缺点的孩子改掉缺点,这是教育的功能。但教育并没有造化的本领,不能补齐孩子固有的短板。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作为教育者要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同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生的尊严。
三、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才是王道
虽然现在很多人热衷提倡美国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好的一面,盲目崇拜,应该虚心借鉴美国基础教育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取美国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那样才不失自信,才更积极客观,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得好:“培养孩子海阔天空的胸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奋勇前进的精神以及与人交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四句话不长,但却包含了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参与竞争和健康生活的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学生们应该逐渐培养和建立的“竞争力”,更是每一个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应该不断在内心建设和巩固的能力。
本学期,我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新基础教育”的研究精神恰恰就是“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而且新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更新主要体现在强调“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新基础的学生观更新主要体现在强调“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可以说新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这比上任何大学都重要。
经过几个月的探讨研究,我校的数学课堂已渐渐“以疑为灵魂、以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我们的班队课上孩子们的深刻思考和精彩、灵动的汇报表现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应该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相信求真求实的“新基础”与脚踏实地的淮小人必将朝着教育理想一路幸福前行!
一、创新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美国人以他们宽松散漫的基础教育为荣,中国人以我们严谨艰辛的基础教育为傲,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耐人寻味。
很多中国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此谓“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孩子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孩子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小孩子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
有则短文说,中国的孩子画完画,经常会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教”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而且不规定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如此说来,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尊重特殊性差异,才能挖掘潜能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中国人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美国人却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梅克教授说得好:“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所以,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短处,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极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在中国,“不要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之类的话语经常受到人们的推崇,实际上却并不一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就如同人们常说的“木桶效应”,一个班级好比一只木桶,组成这只木桶的每一块板子就是学生了。一个班级通常有四十几名学生,总有几个“差生”如同木桶的短板,尽管他们很努力,但考试还是拖班级后退,影响了班级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绩效考核,被圈为“差生”或“学困生”。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是我们今天教育评价机制,我国一考定终身制度仍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业绩。
说实在的,教育只是一个对人教化育导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基点,让好的孩子更优秀,让有缺点的孩子改掉缺点,这是教育的功能。但教育并没有造化的本领,不能补齐孩子固有的短板。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作为教育者要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同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生的尊严。
三、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才是王道
虽然现在很多人热衷提倡美国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好的一面,盲目崇拜,应该虚心借鉴美国基础教育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取美国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那样才不失自信,才更积极客观,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得好:“培养孩子海阔天空的胸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奋勇前进的精神以及与人交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四句话不长,但却包含了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参与竞争和健康生活的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学生们应该逐渐培养和建立的“竞争力”,更是每一个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应该不断在内心建设和巩固的能力。
本学期,我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新基础教育”的研究精神恰恰就是“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而且新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更新主要体现在强调“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新基础的学生观更新主要体现在强调“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可以说新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这比上任何大学都重要。
经过几个月的探讨研究,我校的数学课堂已渐渐“以疑为灵魂、以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我们的班队课上孩子们的深刻思考和精彩、灵动的汇报表现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应该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相信求真求实的“新基础”与脚踏实地的淮小人必将朝着教育理想一路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