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数学课堂"活而不乱"杨秀英
【摘 要】新型数学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还要从动中学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使学生“玩中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关键词】生活 体验 兴趣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同事们身上不断学习,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使自己不断促进与提高。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小學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圆的面积》一课,从帮工人叔叔解决草坪占地面积入手,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使学习有了目标,学完之后,再来解决之前的问题,这样就把学生不自觉的带入一种情境,数学也成为了生活的数学。
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加强直观。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讲《观察物体》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课后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我校的大型雕塑。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同组的同学同意他的看法,但其他组的同学不同意,为什么呢?然后我让其他三组到他们那组去看,同学们自己认识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再让他们前后交换、左右交换,体会有什么不同。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三、让数学进入故事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把整节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个城堡,要通过七关,拿到七把钥匙,才能过关。而过这七关的过程,包括学习新知,总结,巩固练习。整节课的学习都处在一个故事情境中。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不断反思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这几个面的具体含义,我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正确的预设,对这方面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了错误。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上台观察的毕竟只是几个同学,下面的学生有些没有章法,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些乱。我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总之,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要在教学中取长补短,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使学生上课思维活跃起来,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但在活动中又有一定的章法,使数学课堂“活而不乱”。
【摘 要】新型数学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还要从动中学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使学生“玩中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关键词】生活 体验 兴趣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同事们身上不断学习,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使自己不断促进与提高。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小學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圆的面积》一课,从帮工人叔叔解决草坪占地面积入手,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使学习有了目标,学完之后,再来解决之前的问题,这样就把学生不自觉的带入一种情境,数学也成为了生活的数学。
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加强直观。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讲《观察物体》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课后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我校的大型雕塑。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同组的同学同意他的看法,但其他组的同学不同意,为什么呢?然后我让其他三组到他们那组去看,同学们自己认识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再让他们前后交换、左右交换,体会有什么不同。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三、让数学进入故事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把整节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个城堡,要通过七关,拿到七把钥匙,才能过关。而过这七关的过程,包括学习新知,总结,巩固练习。整节课的学习都处在一个故事情境中。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不断反思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全面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这几个面的具体含义,我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正确的预设,对这方面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了错误。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上台观察的毕竟只是几个同学,下面的学生有些没有章法,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些乱。我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总之,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要在教学中取长补短,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使学生上课思维活跃起来,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但在活动中又有一定的章法,使数学课堂“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