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此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基数大,以及教育事业本身的薄弱等诸多原因的限制,我们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许多农村学校以老教师队伍为主,年轻教师奇缺;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便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以及素质的提高,便成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本生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到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教师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于发展。因此,在教学资源紧缺的条件下,首先应当保证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区域、学校之间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等的公平配置,而且体现在人力资源、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的公平配置上,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补贴、住房、医疗、养老保险、荣誉、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提高,从政策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倾斜,才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师均衡,对于从源头上扼制“择校热”,体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决定者
一说道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人便会想到要完善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成绩固然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最后都必须落实到人的身上,只有教师素质的高低才能最后决定教学成绩的高低。很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办学条件差,但是教学成绩却优异;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教学设备完善,而教学成绩却始终提不上来。究其原因,是教师水平的限制。即使有了完备的设施和设备,却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教师是教育资源发挥重大潜能的挖掘者
农村学校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人口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在校园建设以及资源配置上与城镇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要在这些方面追上城镇学校是不现实的。要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的配置,教师便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就地取材,开展野外课堂、实物教学、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使教学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教育资源是有潜能的,但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却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教师去挖掘。因此,配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资源潜能开发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学校就师资数量而言,配置已基本到位。但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依然相当明显。许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满足新课程要求的师资科类不全,学科骨干教师匮乏,某些学校甚至难以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加上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的低水平,必然导致师生加班加点的高负担,严重阻碍新课程的实施,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高效课堂改革,在城区学校、优质学校开展效果显著;但在某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的勉强开展,但也经常走回头路,有的甚至难以开展。这种现象折射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改革,必须要实现教师均衡。同时,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区域性地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可以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让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更好地促進教师群体的校本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在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学技术暂时无法普及的境况下,应当最先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这样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一、教师队伍本生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到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教师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于发展。因此,在教学资源紧缺的条件下,首先应当保证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区域、学校之间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等的公平配置,而且体现在人力资源、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的公平配置上,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补贴、住房、医疗、养老保险、荣誉、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提高,从政策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倾斜,才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师均衡,对于从源头上扼制“择校热”,体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决定者
一说道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人便会想到要完善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成绩固然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最后都必须落实到人的身上,只有教师素质的高低才能最后决定教学成绩的高低。很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办学条件差,但是教学成绩却优异;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教学设备完善,而教学成绩却始终提不上来。究其原因,是教师水平的限制。即使有了完备的设施和设备,却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教师是教育资源发挥重大潜能的挖掘者
农村学校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人口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在校园建设以及资源配置上与城镇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要在这些方面追上城镇学校是不现实的。要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的配置,教师便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就地取材,开展野外课堂、实物教学、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使教学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教育资源是有潜能的,但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却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教师去挖掘。因此,配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资源潜能开发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学校就师资数量而言,配置已基本到位。但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差距依然相当明显。许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满足新课程要求的师资科类不全,学科骨干教师匮乏,某些学校甚至难以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加上部分教师教学能力的低水平,必然导致师生加班加点的高负担,严重阻碍新课程的实施,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高效课堂改革,在城区学校、优质学校开展效果显著;但在某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的勉强开展,但也经常走回头路,有的甚至难以开展。这种现象折射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改革,必须要实现教师均衡。同时,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区域性地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可以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让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更好地促進教师群体的校本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在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教学技术暂时无法普及的境况下,应当最先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这样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