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惩戒的“表扬主义”教育会成功吗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读报,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又到放暑假,看到儿子喜笑颜开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成绩大概不会差,翻开考评表满眼是优良,老师评语这样说:“你是一个非常聪慧伶俐的好孩子,不仅尊敬师长,也爱护周围的每一个人,也能够完全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你是广大同学的楷模,相信你在求学的路上会永远成功,祝贺你。”乍一瞧,还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可转念一想,还真是纳闷,儿子的缺点跑哪去了,怎么我平时所发现的孩子身上的缺点老师一点也没觉察?……这的确是一篇反映了家长心声的文章,个中滋味很多人也许并未咀嚼出来,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感慨不已,老师对孩子过于夸张的溢美之辞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哀,这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一个堪忧却又极具迷惑性的现实。
  
  一、对惩戒教育认识的误区
  
  1 关于基础教育中惩戒机制的误读
  21世纪的教育无疑是张扬个性、畅扬人文关怀的教育,当人本教育的大旗被重新高举时,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句“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法则就成了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这里我们当然积极而热情地推崇“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但我们同样也要反思:远离惩戒的“表扬主义”教育会成功吗?不得打骂学生,不得让学生罚站,不得用惩戒性的手段强制学生做额外的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违心的表扬与赞美,无穷无尽的增强学生自负心理的鼓励,软绵绵的小心翼翼的批评等等,似乎这些才是解决当今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误读,健康有序的教育是不应该排除惩戒机制的。除去恶意的打骂和侮辱学生(其实又有多少老师带着这样的出发点来教学的呢)外。难道因违反纪律(譬如学生上课睡觉等)而适当罚站以示警醒的教育手段也不可以吗?难道因学生屡次不做作业便是连最简单的作业加罚手段也违例吗?我看未必。这里有一个鲜活的案例:某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数九寒冬,天气很冷,晨读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诫学生:不得迟到。但有令不行,有一位同学不但经常迟到甚至还经常故意拖延半节课之久,影响很不好,这位教师就让他罚站10分钟。巧的是正好被校领导发现,于是在第二天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不能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一定要认真反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善于深入调查的领导,在没弄清个中原委的情况下就奢谈“人性化”是不是太作秀了呢?这就带来了不良后果:让当事老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知所措,并成为警示其他老师的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要懂得爱的艺术,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而批评或惩戒是坚决要摒弃的。纵容学生犯错误。事实是,学生迟到无所顾忌,并且这一风气弥漫了整个学校各个年级,上课的铃声也如同虚设,而老师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敢管。其实类似这样的触目惊心的例子并不少见,只不过大家都不说罢了。如此看来,死板教条地贯彻这一法则并将惩戒的概念不假思索地抛弃的学校往往处境尴尬,而那些校风学风优良的学校却又往往是某种意义上的“违规”单位。所以说,在人性化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切不可人云亦云,一窝蜂地妄加评论,再好的科学理论离开了客观实际都是空中楼阁。换句话说,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只要不是恶意的、侮辱性的、不可接受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又有何不可?我们可以回避古人“棍棒出孝子”的暴力教育,但千万不要也不知不觉地暴力了一回,一棍子打死了古人关于教育思想中所贯穿的惩戒教育的合理性和可参考性。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则评语,难道不是对惩戒机制的误读吗?
   2 关于主客体权益的误读
  如今的教育更多地强调了学习主体的权益保护,学生拥有法律所规定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师不得干涉,但是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即学生也学会了滥用权利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对后进生而言,上课与否是他的权利,可来可不来;听课与否是他的权利,可听可不听;劳动与否是他的权利,可干可不干……这样,一些学校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看见,有些教师因为把上课违纪生请出了课堂被认为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受到批评教育甚至行政处分。笔者认为这种混淆权利范围、笼统解决问题的现象必须进行矫正。《教育法》第42条规定了学生享有“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同时第43条也明确规定,学生应当履行“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很显然,学生上课权的享有是与其履行相应义务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多次违纪并且屡教不改。便是既侵犯了教师正常有序的行使授课权,也侵犯了其他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没有依法享有自己权利的学生的合法权益,那么教师作出将学生离开课堂的行为不仅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是对已履行了义务的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的保护。当然不止这些,在教育的其他方面包括课余活动、日常劳动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而严肃地处理,要知道,对任何人而言,权利与义务总是等量的。所以说,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正确研读师生的相关权益,以免因不必要的误读而造成执法上的错误与混乱,从而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使不履行义务的学生却违法享有其理应被剥夺的权利。
  
  3 关于自由与民主意识的误读
  历史上的中国教育从来没有发展到今天这般地步如此空前地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权利,但是个性的过度张扬和权利欲的无约束膨胀往往滋生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思想,而这恰恰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所理解的自由与民主思想的表现形式。一群高中生在宿舍抽烟酗酒被抓个正着,询问时居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辩解说:我已满18岁了。而另一名初中生因偷窃同学手机被发现后也毫无胆怯地说,我还不满16周岁,有豁免权。诸如此类见诸报端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使遍了浑身解数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于是他决定换个角度试一下,便给学生来了一句幽默:“总觉得今天我们班有点感冒,好像是生病了……”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女同学跳出来“抗议”,老师被突如其来的反击弄得目瞪口呆,可在询问时,该同学还慷慨陈词:“老师,在我向你道歉之前。你首先应该向全班同学道歉,你不应该骂我们生病了,因为我们都很健康。要知道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你不该对我们进行侮辱与谩骂,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的气氛中开展。”老师只有无奈地叹气,一句本可以成为教学亮点的玩笑话却偏偏被这位“民主卫士”生拉硬扯成了对学生人格的辱骂,可能不仅仅是理解力的欠缺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毋需再说,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学生是善于思考,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权利的主体,也有意识地去寻求法律的保护;可是他们想要的所谓自由与民主往往是片面而单一的,这种抛弃责任、追求享乐的思想实质上是错误的。畸形的意 识观念必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刚才那一位女生的傲慢与固执不正是当代中学生内心普遍存在的脆弱而不堪负重的亚健康心态的影射吗?学校的确应该成为一个温馨和谐、文明规范的圣洁之地,那么走出校园之后呢?整日置身于温室没有经历过一丝风吹雨打甚至连批评也没有降临过,并且总是陶醉在自以为是的自由和民主意识下的娇龙雏凤,将来能够与错综复杂、充满竞争和不可测因素的社会顺利实现人生的对接吗?对此,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内心深处的忧虑总是无法排遣。
  
  二、如何正确认识惩戒教育
  
  已经过去的2008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夹杂着些许悲凉,在山西、浙江等地发生的多起“弑师案”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针对备受关注的教师受害案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教师安全。另外,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的一切行为。借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 及时有效地澄清相关误读,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推崇人性化教育不等于取消必要的惩戒措施,而应明确,惩戒机制的建立是对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且相互作用的,绝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否则结果必定与初衷背道而驰。可以这样说,无原则的进行表扬必将滋生人性深处的娇气与惰性,而死板教条地执行“表扬主义”教育的学校实质上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不负责任。学生的自由与民主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与规则内落实,无限度的放纵只会带来教育教学上的无秩序与混乱不堪,同时也从根本上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2 进一步深化认识,将激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并重
  教育学理论研究表明,没有激励的教育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教育;同样,没有挫折的教育也必定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教育。教师在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学习动机和完善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以进行激励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将挫折教育作为其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因为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挫折教育已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须知,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提高、丰富情感的培养、高尚精神的塑造等等无一不与挫折教育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教学设计,但绝大多数学校还远远没有进入自觉阶段。
  3 继承、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教育让孩子认字之初就熟背《千字文》、《三字经》、《菜根谭》等,并且延续了千余年,我想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与这一启蒙教育不无关系吧?现代教育提出的“以德治国”、“八荣八耻”的指导思想不正是最好的继承与创新吗?又想到美国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干脆把孩子送进“野兽少年营”集训,甚至于残酷地挑战孩子的生命极限。我想问的是,难道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从中学习哪怕一丁点儿的“富国穷教”的精神内涵吗?所以说,继承与借鉴优秀的教育理念也是摆在我们教育面前的当务之急。
  
  4 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学校管理,深化内部机制,学校上下形成合力,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环境,而不是遇到问题首先相互推诿或者片面强调追究责任。另外,我们可以设立与家长联系的全天候信息交流处理中心,请家长监督,互通往来,根据现实需要及时对家长进行有关孩子家庭教育的讲座辅导。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成员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有理由相信,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关注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具有积极作用:打破终身制,教师由原来的学校人变为社会人,以激发教师的潜力。这一改革的初衷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现行的法律和政策难以保证聘任制的公平和公正。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肆意践踏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所实行的聘任制人治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加强教师聘任制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施,乃当务之急。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权力制衡机制笔者已另文探讨。本文主要论述教师聘任制的权利
随着网络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教育畸形步入了一个“快教育时代”。电脑、投影代替了黑板、粉笔。的确多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强大的冲击力,课件中的图像、声音、动
现在批评界呈现出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双重缺失,不但新生批评家专业素质不够,就连那些老牌知名评论家都已经静不下心来做学术,难怪现在很多艺术家对批评家不认账,根本不接受批评
人教版高中《地理Ⅱ》(必修)内容设置和编排整体较好。不过,白玉微瑕,教材内容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用词、逻辑、文图内容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下面以2007年1月第2版《地理Ⅱ》(必修)为研究对象。将教材内容中不当之处列举如下,并提出修改建议,以就教于同仁。    一、用词不恰当    1 P18,“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日本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日本的这种民族性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的障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民族性,这是战后日本中小学一直谋求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原因。经历了别国理解阶段(1945年~1974年)、异文化理解阶段(1974年~20世纪90年代末)、多元文化理解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今)三个时期,半个多世纪
中华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整体的韵律美,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与中国古代道家美学思想一脉相承。而现代武术更
歌曲《西部情歌》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印青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歌曲极具陕北音乐风格,歌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技术性和艺术性堪称完美。
21世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网络经济并驾齐驱,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的呼唤,家长的期待,学生的升学压力随之增大,许多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导致心理畸形,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据四川省心理学会对“留守孩子”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近八成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抑郁症状、易怒性格等心理问题。获悉,全国有两千
学生问卷的满意率已作为许多中小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评价结果与职称(务)晋升、岗位聘任、津贴核算挂钩。其间,常发生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学校的意见分歧或摩擦,影响和谐学校的建设。怎样看待学生问卷的满意率?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资历的老师和学校不同管理岗位的人员交流,探讨征询三个问题:一是各方判断满意与否所持标准是否一致;二是满意率作为评价教师指标的内涵是否相同;三是管理者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中,要求在讲“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技能”、经历或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感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而初中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思考问题时仍需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