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价。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比如在《水的密度、压强、浮力》复习课中,笔者先出示一段文字:“晴朗的日子,小雪和同学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看到海面上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轮船。她们赤脚走着鹅卵石,感觉脚有点痛,而当她们往水的深处走时,感觉好多了。”然后问学生:上面的文字中涉及到哪些学过的知识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2.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比如例题:小明挑担子,当他在扁担的两端各挂上30N的重物,担子很快就平稳。这时,他的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肩膀所用的力是多少?学生计算出来后,再问:若他在扁担的前端加上50N的重物。请你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帮助他确定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担子才能重新平衡?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能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准问题探究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问题的方向性,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更仔细些,使设计的例题更有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提问时注意提问的平等性
教师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同时它对教师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教师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学生问题,很少提问差生。而教师上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教师怎么可能让回答不出来的差生来丢自己的面子呢?这其实是教师的共同心理,但这种心理倾向只能带来一时的表面成功,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笔者认为,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的优生。应量题难易,选择合适的人回答。如题目较容易,可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
三、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1.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比如笔者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只是在审题方面还有一点点不足,总体还不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反馈、评价的机会,如要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推理过程有没有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反馈,互相评价。如“你觉得那位同学的思路正确吗?”“那位同学哪些方面说得好?”等等。
2.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原则,如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等,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弊端——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问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而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设计小实验来引发问题。上课开始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透过放大镜观看这个字,并改变放大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当放大镜离白纸较近时,看到的字是放大、正立的;当将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增大时,字变成倒立了;当继续增大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时,倒立的字会变小。
师: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写在白纸上的字是一个物体,人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实际上是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根据这些现象,对于凸透镜,同学们想弄清楚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想弄清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究竟跟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师所提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兴趣也最浓。所以,“种子的萌发”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一下实验材料,然后向学生质疑: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却不能萌发,他们不能理解,而同时却可以激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地提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中不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课堂提问。
一、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比如在《水的密度、压强、浮力》复习课中,笔者先出示一段文字:“晴朗的日子,小雪和同学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看到海面上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轮船。她们赤脚走着鹅卵石,感觉脚有点痛,而当她们往水的深处走时,感觉好多了。”然后问学生:上面的文字中涉及到哪些学过的知识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2.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比如例题:小明挑担子,当他在扁担的两端各挂上30N的重物,担子很快就平稳。这时,他的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肩膀所用的力是多少?学生计算出来后,再问:若他在扁担的前端加上50N的重物。请你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帮助他确定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担子才能重新平衡?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能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准问题探究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问题的方向性,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更仔细些,使设计的例题更有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提问时注意提问的平等性
教师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同时它对教师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教师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学生问题,很少提问差生。而教师上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教师怎么可能让回答不出来的差生来丢自己的面子呢?这其实是教师的共同心理,但这种心理倾向只能带来一时的表面成功,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笔者认为,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的优生。应量题难易,选择合适的人回答。如题目较容易,可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
三、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1.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比如笔者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只是在审题方面还有一点点不足,总体还不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反馈、评价的机会,如要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推理过程有没有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反馈,互相评价。如“你觉得那位同学的思路正确吗?”“那位同学哪些方面说得好?”等等。
2.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原则,如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等,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弊端——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问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而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设计小实验来引发问题。上课开始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透过放大镜观看这个字,并改变放大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当放大镜离白纸较近时,看到的字是放大、正立的;当将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增大时,字变成倒立了;当继续增大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时,倒立的字会变小。
师: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写在白纸上的字是一个物体,人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实际上是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根据这些现象,对于凸透镜,同学们想弄清楚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想弄清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究竟跟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师所提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兴趣也最浓。所以,“种子的萌发”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一下实验材料,然后向学生质疑: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却不能萌发,他们不能理解,而同时却可以激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地提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中不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