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这就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见《新课标》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特点,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仅仅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思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本现状:学生普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喜欢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听歌曲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学生缺乏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采用与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好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演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选择演示内容
演示重在内容,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难易来确定演示内容,并演示操作结果,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解QB中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先求1+2+3+4=?学生们说这有什么难的,用赋值语句:LET S=1+2+3+4,输出S的值,然后提出问题求1+2+3+…+1000=?问学生怎样做才快捷?(有的学生回答一个一个输入数字),然后笔者演示FOR循环语句进行计算处理,让学生感受到FOR循环语句的神奇魅力。学生看后为之一振,无不佩服计算机语言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QB的浓厚兴趣。
2.演示详略要恰当
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确定演示的详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演示内容,演示的速度一定要慢,尽量做详细讲解,演示的次数要增加,并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如果教学内容简单的,少演示或者不演示。
3.演示要做到循序渐进
演示要做到由易到难,下一次的演示在上一次演示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做到循序渐进。通过演示、练习、再演示、再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操作方法,培养技能。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的特点是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④学生完成任务;⑤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讲解从网上下载软件时,上课前故意把教师机QQ软件安装成低版本的,上课后登录QQ,登录不上,提示下载新的版本,然后再提问:怎样从网上下载新版本并且安装?让同学们先讨论,然后请同学在教师机上演示,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学生在操作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解更正。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很顺利地完成了下载和安装。
三、分层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第四点:“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对已经熟悉教材内容,并且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兴趣另行安排任务;对不熟悉教材内容,缺乏计算机基本知识,不具备起码的自学基础的同学,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演示,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比如,让高中2010级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个电子小报,主题自拟,选一份作品挂在学校网站上。对那些有基础的同学,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独立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结予他们必要的操作提示,帮助解决一些影响制作进程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对Word中图文处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四、比喻教学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解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比喻成:网络中的计算机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为了区分,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惟一的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可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搞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逢节日,我号召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或朋友。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Word、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工具软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的驱使下,同学们很快就能完成学习内容,并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基本现状:学生普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喜欢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听歌曲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学生缺乏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采用与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好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演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选择演示内容
演示重在内容,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难易来确定演示内容,并演示操作结果,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解QB中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先求1+2+3+4=?学生们说这有什么难的,用赋值语句:LET S=1+2+3+4,输出S的值,然后提出问题求1+2+3+…+1000=?问学生怎样做才快捷?(有的学生回答一个一个输入数字),然后笔者演示FOR循环语句进行计算处理,让学生感受到FOR循环语句的神奇魅力。学生看后为之一振,无不佩服计算机语言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QB的浓厚兴趣。
2.演示详略要恰当
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确定演示的详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演示内容,演示的速度一定要慢,尽量做详细讲解,演示的次数要增加,并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如果教学内容简单的,少演示或者不演示。
3.演示要做到循序渐进
演示要做到由易到难,下一次的演示在上一次演示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做到循序渐进。通过演示、练习、再演示、再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操作方法,培养技能。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的特点是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④学生完成任务;⑤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讲解从网上下载软件时,上课前故意把教师机QQ软件安装成低版本的,上课后登录QQ,登录不上,提示下载新的版本,然后再提问:怎样从网上下载新版本并且安装?让同学们先讨论,然后请同学在教师机上演示,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学生在操作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解更正。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很顺利地完成了下载和安装。
三、分层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第四点:“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对已经熟悉教材内容,并且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兴趣另行安排任务;对不熟悉教材内容,缺乏计算机基本知识,不具备起码的自学基础的同学,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演示,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比如,让高中2010级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个电子小报,主题自拟,选一份作品挂在学校网站上。对那些有基础的同学,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独立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结予他们必要的操作提示,帮助解决一些影响制作进程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对Word中图文处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四、比喻教学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解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比喻成:网络中的计算机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为了区分,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惟一的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可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搞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逢节日,我号召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或朋友。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Word、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工具软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的驱使下,同学们很快就能完成学习内容,并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