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杨静雯教师回答:
1.搭建桥梁,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前的3至5分钟内,教师如能利用身边地理知识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定能将学生很快引入教学情境中。
案例:讲述地震与地表形态,可将以下资料及相关图片作为新课导入: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共造成31.6万人死亡,35万人受伤,150多万人无家可归。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智利康塞普西翁市东北部91千米处,发生8.8级强烈地震,震源33千米,799人遇难。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至少2 000多人死亡。一时间人们谈“震”色变……
当看到这些惊人的数据、让人心碎的灾后图片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些学生开始回忆汶川地震时的情景,有些学生开始积极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当地是否会发生大地震,人们到底能否及时监测和预报地震等。
2.创设情境,教学设计“生活化”
地理新课标提出:“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空间,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行开放式教学。
案例: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首先展示一幅临海市城区地图,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熟知的情况在图上找出本市各大住宅小区、主要商业街、主要工业分布的位置。学生很快找到崇和门广场、新客站、大洋小区等熟悉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为什么会分布在那里?各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影响各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区,对城区各功能区的分布比较熟悉,因此,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临海打造“两线三圈”的城市规划,其中“三圈”分别是古城文化圈、靖鹰商务圈、灵湖休闲圈,让学生讨论这一规划的合理性。学生对家乡建设充满期待,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3.参与实践,课后作业“生活化”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如果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如果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思考探究、动手操作,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印象才最为深刻。
作业Ⅰ:讲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后,可布置如下作业:在水槽中放满水,然后拔掉槽底的塞子,仔细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如果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的流动方向是否一样?
作业Ⅱ:理解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地形坡度的关系时,可设计课后作业:准备两份体积相同的土壤,堆成同样的形状,上面分别覆盖茂密与稀疏的草皮各一块,在同样高度以同样的速度向土堆浇水,看哪块水土流失多;一个土堆堆成坡度为10°,另一个为30°,再在同样高度以同样速度向土堆浇水,比较水土流失状况。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很容易了解植被覆盖差,地表坡度大则水土流失严重,从而进一步理解保护植被和平整土地的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即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资源,将其与学习的地理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有机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冷空气前后气温和风向风力的变化;晴天与阴天,白天与晚上的气温变化;观察日月星辰,潮起潮落;解释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农事……依靠教师敏锐的捕捉力,随时将生活元素搬进地理课堂,让学生思考、设问、讨论、实践,在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学生将地理原理与生活实践对接,更为透彻地感受地理原理,从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4.联系热点,地理知识“生活化”
学生对于新闻热点关注度往往比较高,作为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如两会报告、京沪高铁、世博主题、两岸三通、中国海军出行索马里等。教师认真搜集身边与地理有关的时事热点,并进行精心归纳与整合,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在实践与反思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生活化的教学可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可减轻教师负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生活化的教学,将生活素材搬进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地理学习成为愉悦有趣的过程。
1.搭建桥梁,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前的3至5分钟内,教师如能利用身边地理知识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定能将学生很快引入教学情境中。
案例:讲述地震与地表形态,可将以下资料及相关图片作为新课导入: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共造成31.6万人死亡,35万人受伤,150多万人无家可归。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智利康塞普西翁市东北部91千米处,发生8.8级强烈地震,震源33千米,799人遇难。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至少2 000多人死亡。一时间人们谈“震”色变……
当看到这些惊人的数据、让人心碎的灾后图片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些学生开始回忆汶川地震时的情景,有些学生开始积极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当地是否会发生大地震,人们到底能否及时监测和预报地震等。
2.创设情境,教学设计“生活化”
地理新课标提出:“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空间,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行开放式教学。
案例: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首先展示一幅临海市城区地图,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熟知的情况在图上找出本市各大住宅小区、主要商业街、主要工业分布的位置。学生很快找到崇和门广场、新客站、大洋小区等熟悉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为什么会分布在那里?各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影响各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区,对城区各功能区的分布比较熟悉,因此,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临海打造“两线三圈”的城市规划,其中“三圈”分别是古城文化圈、靖鹰商务圈、灵湖休闲圈,让学生讨论这一规划的合理性。学生对家乡建设充满期待,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3.参与实践,课后作业“生活化”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如果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如果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思考探究、动手操作,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印象才最为深刻。
作业Ⅰ:讲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后,可布置如下作业:在水槽中放满水,然后拔掉槽底的塞子,仔细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如果生活在澳大利亚,水的流动方向是否一样?
作业Ⅱ:理解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地形坡度的关系时,可设计课后作业:准备两份体积相同的土壤,堆成同样的形状,上面分别覆盖茂密与稀疏的草皮各一块,在同样高度以同样的速度向土堆浇水,看哪块水土流失多;一个土堆堆成坡度为10°,另一个为30°,再在同样高度以同样速度向土堆浇水,比较水土流失状况。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很容易了解植被覆盖差,地表坡度大则水土流失严重,从而进一步理解保护植被和平整土地的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即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资源,将其与学习的地理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有机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冷空气前后气温和风向风力的变化;晴天与阴天,白天与晚上的气温变化;观察日月星辰,潮起潮落;解释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农事……依靠教师敏锐的捕捉力,随时将生活元素搬进地理课堂,让学生思考、设问、讨论、实践,在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学生将地理原理与生活实践对接,更为透彻地感受地理原理,从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4.联系热点,地理知识“生活化”
学生对于新闻热点关注度往往比较高,作为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如两会报告、京沪高铁、世博主题、两岸三通、中国海军出行索马里等。教师认真搜集身边与地理有关的时事热点,并进行精心归纳与整合,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在实践与反思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生活化的教学可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可减轻教师负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生活化的教学,将生活素材搬进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地理学习成为愉悦有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