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技兴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农民技术教育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抓手。通过考察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发现该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尚处重启初期,新成立的农民夜校承担着农民技术教育职责,此前农民技术教育长时间处于缺失状态,农民几乎没有获取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使得农业生产以经验主义为主。当前农民技术教育面临着供给主体有限、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以及教学内容转化效果差等现实问题。要消解这些问题,须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和以实名指派到村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
关键词 科技兴农;农民技术教育;农民夜校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63-05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1]可是,长期执行的科技兴农政策未能广泛地改善中国农业生产面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民整体上难以全方位享受到科技与农业有机结合带来的福祉,科技兴农在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毋庸置疑,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于农民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创富增收,其前提条件是农民了解相关农业科学技术并有意愿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因而,作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动员农民将科技扎根于农业路径的农民技术教育之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问题的提出
1928年,中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2]在此思想指导下,他积极创办农业教育学校,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先行者与时代典范。科技兴农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已经多年,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力,引导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实践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关键”[3],而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路径之一便是农民技术教育。
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交流平台,分别以主题包括农民技术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为条件搜索近10年以来相关文献,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科技教育在本文中表达相同意思,发现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内容范畴上相对较窄,主要涉及农民技术教育模式、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与对策等。
具体言之:其一,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华国辉等基于宝鸡市农民技术教育网络平台实践的调研,发现该市在农民技术教育领域走在了本省的前列,实现了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省市县乡村五级办学体系网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体系网的“三网合一”[4]。其二,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陈维静等认为,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不佳,判断基础是农民技术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形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将此主要归因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5]。其三,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吴建英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运用,主张在农民技术教育中采用目录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问题教学法,因为这三种方法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掌握与领会知识、技能具有良好效果[6]。其四,关于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的研究。刘志兵等率先引介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农民技术教育经验,继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政府加大制度建设,设立农民教育專项经费,整合资源,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7]。其五,关于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周兢认为,农民技术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水平、教育对象和教育传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从体制、财政投入和乡村干部方面切入来解决这些问题[8]。
需要说明的是,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之间关联密切,但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除了本文所指的农民技术教育之外,即传授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包括对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所需技能技巧的培训,而现有研究偏好于笼统地使用农民职业教育,未能对其详细区分。因而,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以揭示农民技术教育研究现状,故不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同理,农民教育的外延比农民职业教育的外延还要宽泛,除了职业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等,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使用缺乏科学性,故也未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助于正确认识农民技术教育现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但整体来看倾向于使用规范性分析,从宏观方面探讨与农民技术教育有关的问题,而中国地域之间差异显著,东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进展得如火如荼,早已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化运作,而西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则长期处于缺失状态,仍然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致使两者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纷繁复杂,既与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结构不同相关,也与政策执行走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难脱干系。因而,“以偏概全”式探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未免有失偏颇。基于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考察科技兴农过程中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的现实状况,寻找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既有问题探求解决之道,以期对完善该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二、对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的考察
(一)资料来源与调查
本文资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内多位村民的电话访谈,二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的实际走访调查,期间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村民们就农民技术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详细交流。选择X镇作为调研地的理由是相较于该市其他地区,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庞大,流转后的土地以种植柠檬、葡萄、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大,是当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因此该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状况在Y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概述
X镇的农民技术教育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便建立了农技校,专门负责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比如生猪养殖和接种、油菜与水稻种植、作物嫁接等,在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决定停办农技校,农民便失去了获得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直到1年前,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经过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试点农民夜校,发现它的开办对中央和省委重要政策宣讲、脱贫攻坚和村民移风易俗等工作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而,2016年底,决定在省内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并且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行了区分,从制度构建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上体现出来。响应上级政府号召,X镇政府积极协助各行政村有序地开办学校。有必要说明的是,农民夜校最初是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而设立的,是对扶贫先扶智原则的践行,如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如何科学运作便属于农民夜校的传授内容,像审视该地是否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保障、市场条件等都可以在农民夜校开设的课程中获得解答[9],并非是专门为解决农民技术教育的长期空缺问题而生,但也包括农民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此举为农民获得科学技术教育间接提供了新路径。
X镇某行政村是当地闻名的贫困村,因此,农民夜校的建立时间相较于其他非贫困村而言更早,2016年9月,在镇政府的组织下,村委会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学校为主要阵地创办了农民夜校。
农民夜校的权责划分是: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长是该村农民夜校的责任人,主要负责统筹农民夜校的所有工作,而夜校日常工作的从事者则从村里的优秀党员中挑选,其职责是发布授课信息,整理授课资料以及安排布置授课场地等后勤事务。农民夜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和致富先行者等。领导干部的职责是宣讲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由本镇的党委书记出任;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的职责是讲授农业科学技术,由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学校的农学类教师以及周边大学的农学院教师出任,致富先行者的职责是结合自身情况传授致富经验,由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出任,该村农民夜校拥有几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农民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农民夜校的上课频次大概每月2~3次,每次均不少于2小时,从设立至今已开展了多次授课活动,主题较为丰富,既有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娱活动,也有农民技术教育,创富增收经验等,但总体来看,农民技术教育所占成分最大,而且项目前期农民参与夜校的积极性颇高。
三、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有限
当前农民技术教育完全由地方政府供给,无论是完善基础设施还是聘请教学专家、管理教学活动等统统由政府包揽,目标是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农民夜校,这种集生产者和安排者于一身的管理方式明显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要求,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多中心治理,而公共治理中的“多中心性”实质是公共事务的民主合作管理[10]。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凡是在农民技术教育方面的开支都要由财政拨款,而农民夜校的规模巨大,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已建农民夜校23802所,覆盖率达52.2%,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11],由此可见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其二,难以保证农民技术教育质量,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透露出垄断的味道,而垄断时常伴随着低效率,寻租腐败,因为垄断意味着信息的不公开、难透明,信息流动不畅易致监督流于形式,这明显会直接影响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农民技术教育的开展依托于农民夜校,教学形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即政府定期聘请技术教育者到教学基地以板书形式授课,并组织感兴趣的农民集中学习,但实践表明,这种单一教学形式的收效甚微,难以实现农民技术教育政策的初衷。因为课堂讲授虽然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面,节约教育资源,调动技术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但本质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不利于使农民直接体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加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况且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践也需要适当的能力,而农民们并非都具有这种能力。
(三)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
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理应与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相契合,因地制宜,服务于地方农业发展,但现有的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似乎做得并不到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的情形,即技术教育者讲授的知识内容更多是普及性的,并非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农民实际需求展开,而每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农耕文明都不尽相同,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区别对待,如当地本是传统的农耕区,没有发展渔业的条件,但技术教育者却设计有如何养鱼的技术内容,这不但有违政策初衷,而且也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无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难以给农民带来益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技术教育者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农民的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
(四)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转化效果差
现阶段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农民在接受技术教育之后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并不多,他们依然还是偏向于采用经验主义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究其原因,首先,与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难脱干系,使得表面上看农民接受了系统的技术教育培训,但其实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科学技术,他们即便有心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其次,有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持怀疑态度,表示不愿意尝鲜,因为第一个人可能会失败,导致粮食或者其他农作物减产,继而影响到收益。第三,有的农民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承担购置某些农业机械设备的费用,他们其实对农业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也愿意积极践行科技兴农政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中,但家庭经济條件有限。第四,有的农户根本没有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动力,因为家中仅仅是留守老人或者孤寡老人,创富增收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 四、解决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政策,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做到将科技与农业有效结合,完善农民技术教育制度至关重要。
(一)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
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需要打破政府垄断状态,推行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一方面可减轻公共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弥补政府供给的固有缺陷,激发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虽然农民技术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从物品类型学角度来看,属于私人物品,而私人物品交由市场供给的效果最佳,但其较强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不得不担负起这份责任,因而,政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服务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即便提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政府在此领域也是扮演主导地位。关于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模式,存在政府购买和合作治理两种基本形态。政府购买即地方政府将农民技术教育服务作为一项商品,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给企业或者第三部门进行生产,政府只需履行好监督职能,政府购买的好处在于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农民技术教育质量,倘政府对合作方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则可中断合作,迫使合作方必须在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合作治理即政府与企业、第三部门,甚至公民共同向农民提供技术教育,每个治理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合作中,如政府可制定公共政策保障合作行动的有序性,企业和第三部门可负责农民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公民可宣传农民技术教育活动,让更多农民了解并愿意接受此项技术培训。
(二)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对农民技术教育而言也不例外,有必要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引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等其他方法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克服课堂教学的弊端,以免农民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出席现场教学活动而造成学习中断。现场教学需要技术教育者走出课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农忙时节,到乡间田头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手把手地教授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真正掌握使用科技的能力,在农闲时节,定期到农村走访,以现场问答,甚至具体操作等方式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新媒体技术是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种力量通过传播技术手段和有代表性的传播内容来实现”[12],因而,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农民技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这便需要政府借助地方电视台的媒介。这里主张利用电视而不主张利用网络的原因是网络在当地农村的普及非常有限,使用面狭窄,而电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配备,使用面更为广阔。利用电视传授农业技术知识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在已有的地方电视台里面增设农民技术教育栏目,如在XX电视台综合频道内设置此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录制教学视频,并添加必要的图、文,由电视台在某时间段内播放,供农民学习,二是专门开播一个农业频道,完全播放与农业类相关节目内容,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单独栏目在其平台上放映,这样更具专业性和易传播性。
(三)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
农民技术教育内容需求与农业生产活动应紧密结合,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际遇,而教学与实践能否进行有效结合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现实需求能否恰当及时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以备技术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建议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具体言之,可在农民夜校设立登记簿,倘农民在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疑惑,或者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需求,则在登记簿上留言,以便技术教育者随时了解农民的现实状况,或者把登记事项交由村委会,村干部定期收集农民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继而由村干部把这些需求共同反馈给技术教育者,实现信息之间的对接。此外,还可在地方电视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栏目设置免费热线电话,农民只要有疑问,便可在规定时间段拨打热线反映需求,倘问题较为简单,技术教育者则可当场为农民作出详细解答,倘问题较为复杂,技术教育者可在事后单独联系需求咨询者,这种“一对一”的咨询与反馈形式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以实名指派到村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
为确保农民了解农业科学技术之后有效践行这些科学理念,有必要以实名指派到村方式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因为实践表明,科技兴农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需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当前精准扶贫进程中的“驻村帮扶”无疑为设计实名指派到村提供了一定借鉴。以实名指派到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不必动用各级政府,交由基层政府足以,依据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数量的多少和管辖地域面积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人员究竟负责几个行政村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实问题,倘工作人员数量多而管辖地域面积小,则可安排一位工作人员负责1个行政村,倘工作人员数量少而管辖地域面积大,则可安排1位工作人员负责几个行政村,这里必须明确不需要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村里,也不需要工作人员保证每户农家都能将农业科学技术完全落实,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户家里的运用情况,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农户创富增收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农户面对农业科学技术究竟是持赞同还是持保留亦或是持反对态度等,做到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实施科技兴农保障措施,倘某农户有意愿落实农业科学技术,但限于缺乏资金购置农业机械,工作人员可利用国家惠农贷款政策积极帮助其获得所需资金,倘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工作人员要耐心对其进行引导。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做到奖惩分明,还应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方面引入合理的指标体系[13]。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EB/OL].[2017-06-0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6/c389908-25846936.html.
[2]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0. [3]吳根成.推动科技兴农发展农民教育[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1(9):18-20.
[4]华国辉,谭军勇,康晓敏.基于网络平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新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0(9):105-107.
[5]陈维静,朱启臻,姚继亮.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8(9):65-66.
[6]吴建英.浅谈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0(2):8-10.
[7]刘志兵,杨洁,苏力华.国外经验对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8):76-79.
[8]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106-108.
[9]何阳,孙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29-34.
[10]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6):31-37.
[11]新华社.四川已建农民夜校逾2万所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EB/OL].[2016-12-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0/content_5154937.htm.
[12][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13]何阳,孙萍,孙大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Abstract Prospering by scientific technology is the gatewa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is vital and significant. Observing the practice of X county in the Y city, the reality is revealed that the work of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is in the initial phase. The new farmers night school is responsibl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 Previously, without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farmers had not had the approach of acquir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Hence,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pends on empiricism in large degree. The farmers technical education are facing some problems at present, including limited supply, single teaching form, out of demand and poor effects. Therefore, some measures are supposed as the follows: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supplied by multiple bodies based on government running; field teaching and TV column should be applied to enrich the form of technical educatio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 technical education contents by the registration and phone hotline.
Key words prospering agriculture by scientific technology; farmers technical education; farmers night school
Author He Yang,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of Northeast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
关键词 科技兴农;农民技术教育;农民夜校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63-05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1]可是,长期执行的科技兴农政策未能广泛地改善中国农业生产面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民整体上难以全方位享受到科技与农业有机结合带来的福祉,科技兴农在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毋庸置疑,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于农民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创富增收,其前提条件是农民了解相关农业科学技术并有意愿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因而,作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动员农民将科技扎根于农业路径的农民技术教育之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问题的提出
1928年,中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2]在此思想指导下,他积极创办农业教育学校,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先行者与时代典范。科技兴农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已经多年,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力,引导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实践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关键”[3],而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路径之一便是农民技术教育。
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交流平台,分别以主题包括农民技术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为条件搜索近10年以来相关文献,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科技教育在本文中表达相同意思,发现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内容范畴上相对较窄,主要涉及农民技术教育模式、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与对策等。
具体言之:其一,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华国辉等基于宝鸡市农民技术教育网络平台实践的调研,发现该市在农民技术教育领域走在了本省的前列,实现了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省市县乡村五级办学体系网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体系网的“三网合一”[4]。其二,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陈维静等认为,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不佳,判断基础是农民技术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形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将此主要归因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5]。其三,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吴建英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运用,主张在农民技术教育中采用目录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问题教学法,因为这三种方法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掌握与领会知识、技能具有良好效果[6]。其四,关于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的研究。刘志兵等率先引介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农民技术教育经验,继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政府加大制度建设,设立农民教育專项经费,整合资源,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7]。其五,关于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周兢认为,农民技术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水平、教育对象和教育传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从体制、财政投入和乡村干部方面切入来解决这些问题[8]。
需要说明的是,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之间关联密切,但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除了本文所指的农民技术教育之外,即传授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包括对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所需技能技巧的培训,而现有研究偏好于笼统地使用农民职业教育,未能对其详细区分。因而,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以揭示农民技术教育研究现状,故不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同理,农民教育的外延比农民职业教育的外延还要宽泛,除了职业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等,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使用缺乏科学性,故也未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助于正确认识农民技术教育现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但整体来看倾向于使用规范性分析,从宏观方面探讨与农民技术教育有关的问题,而中国地域之间差异显著,东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进展得如火如荼,早已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化运作,而西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则长期处于缺失状态,仍然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致使两者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纷繁复杂,既与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结构不同相关,也与政策执行走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难脱干系。因而,“以偏概全”式探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未免有失偏颇。基于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考察科技兴农过程中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的现实状况,寻找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既有问题探求解决之道,以期对完善该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二、对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的考察
(一)资料来源与调查
本文资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内多位村民的电话访谈,二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的实际走访调查,期间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村民们就农民技术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详细交流。选择X镇作为调研地的理由是相较于该市其他地区,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庞大,流转后的土地以种植柠檬、葡萄、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大,是当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因此该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状况在Y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概述
X镇的农民技术教育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便建立了农技校,专门负责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比如生猪养殖和接种、油菜与水稻种植、作物嫁接等,在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决定停办农技校,农民便失去了获得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直到1年前,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经过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试点农民夜校,发现它的开办对中央和省委重要政策宣讲、脱贫攻坚和村民移风易俗等工作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而,2016年底,决定在省内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并且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行了区分,从制度构建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上体现出来。响应上级政府号召,X镇政府积极协助各行政村有序地开办学校。有必要说明的是,农民夜校最初是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而设立的,是对扶贫先扶智原则的践行,如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如何科学运作便属于农民夜校的传授内容,像审视该地是否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保障、市场条件等都可以在农民夜校开设的课程中获得解答[9],并非是专门为解决农民技术教育的长期空缺问题而生,但也包括农民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此举为农民获得科学技术教育间接提供了新路径。
X镇某行政村是当地闻名的贫困村,因此,农民夜校的建立时间相较于其他非贫困村而言更早,2016年9月,在镇政府的组织下,村委会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学校为主要阵地创办了农民夜校。
农民夜校的权责划分是: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长是该村农民夜校的责任人,主要负责统筹农民夜校的所有工作,而夜校日常工作的从事者则从村里的优秀党员中挑选,其职责是发布授课信息,整理授课资料以及安排布置授课场地等后勤事务。农民夜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和致富先行者等。领导干部的职责是宣讲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由本镇的党委书记出任;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的职责是讲授农业科学技术,由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学校的农学类教师以及周边大学的农学院教师出任,致富先行者的职责是结合自身情况传授致富经验,由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出任,该村农民夜校拥有几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农民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农民夜校的上课频次大概每月2~3次,每次均不少于2小时,从设立至今已开展了多次授课活动,主题较为丰富,既有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娱活动,也有农民技术教育,创富增收经验等,但总体来看,农民技术教育所占成分最大,而且项目前期农民参与夜校的积极性颇高。
三、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有限
当前农民技术教育完全由地方政府供给,无论是完善基础设施还是聘请教学专家、管理教学活动等统统由政府包揽,目标是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农民夜校,这种集生产者和安排者于一身的管理方式明显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要求,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多中心治理,而公共治理中的“多中心性”实质是公共事务的民主合作管理[10]。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凡是在农民技术教育方面的开支都要由财政拨款,而农民夜校的规模巨大,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已建农民夜校23802所,覆盖率达52.2%,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11],由此可见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其二,难以保证农民技术教育质量,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透露出垄断的味道,而垄断时常伴随着低效率,寻租腐败,因为垄断意味着信息的不公开、难透明,信息流动不畅易致监督流于形式,这明显会直接影响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农民技术教育的开展依托于农民夜校,教学形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即政府定期聘请技术教育者到教学基地以板书形式授课,并组织感兴趣的农民集中学习,但实践表明,这种单一教学形式的收效甚微,难以实现农民技术教育政策的初衷。因为课堂讲授虽然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面,节约教育资源,调动技术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但本质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不利于使农民直接体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加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况且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践也需要适当的能力,而农民们并非都具有这种能力。
(三)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
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理应与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相契合,因地制宜,服务于地方农业发展,但现有的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似乎做得并不到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的情形,即技术教育者讲授的知识内容更多是普及性的,并非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农民实际需求展开,而每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农耕文明都不尽相同,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区别对待,如当地本是传统的农耕区,没有发展渔业的条件,但技术教育者却设计有如何养鱼的技术内容,这不但有违政策初衷,而且也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无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难以给农民带来益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技术教育者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农民的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
(四)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转化效果差
现阶段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农民在接受技术教育之后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并不多,他们依然还是偏向于采用经验主义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究其原因,首先,与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难脱干系,使得表面上看农民接受了系统的技术教育培训,但其实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科学技术,他们即便有心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其次,有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持怀疑态度,表示不愿意尝鲜,因为第一个人可能会失败,导致粮食或者其他农作物减产,继而影响到收益。第三,有的农民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承担购置某些农业机械设备的费用,他们其实对农业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也愿意积极践行科技兴农政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中,但家庭经济條件有限。第四,有的农户根本没有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动力,因为家中仅仅是留守老人或者孤寡老人,创富增收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 四、解决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政策,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做到将科技与农业有效结合,完善农民技术教育制度至关重要。
(一)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
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需要打破政府垄断状态,推行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一方面可减轻公共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弥补政府供给的固有缺陷,激发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虽然农民技术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从物品类型学角度来看,属于私人物品,而私人物品交由市场供给的效果最佳,但其较强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不得不担负起这份责任,因而,政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服务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即便提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政府在此领域也是扮演主导地位。关于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模式,存在政府购买和合作治理两种基本形态。政府购买即地方政府将农民技术教育服务作为一项商品,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给企业或者第三部门进行生产,政府只需履行好监督职能,政府购买的好处在于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农民技术教育质量,倘政府对合作方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则可中断合作,迫使合作方必须在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合作治理即政府与企业、第三部门,甚至公民共同向农民提供技术教育,每个治理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合作中,如政府可制定公共政策保障合作行动的有序性,企业和第三部门可负责农民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公民可宣传农民技术教育活动,让更多农民了解并愿意接受此项技术培训。
(二)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对农民技术教育而言也不例外,有必要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引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等其他方法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克服课堂教学的弊端,以免农民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出席现场教学活动而造成学习中断。现场教学需要技术教育者走出课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农忙时节,到乡间田头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手把手地教授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真正掌握使用科技的能力,在农闲时节,定期到农村走访,以现场问答,甚至具体操作等方式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新媒体技术是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种力量通过传播技术手段和有代表性的传播内容来实现”[12],因而,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农民技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这便需要政府借助地方电视台的媒介。这里主张利用电视而不主张利用网络的原因是网络在当地农村的普及非常有限,使用面狭窄,而电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配备,使用面更为广阔。利用电视传授农业技术知识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在已有的地方电视台里面增设农民技术教育栏目,如在XX电视台综合频道内设置此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录制教学视频,并添加必要的图、文,由电视台在某时间段内播放,供农民学习,二是专门开播一个农业频道,完全播放与农业类相关节目内容,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单独栏目在其平台上放映,这样更具专业性和易传播性。
(三)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
农民技术教育内容需求与农业生产活动应紧密结合,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际遇,而教学与实践能否进行有效结合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现实需求能否恰当及时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以备技术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建议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具体言之,可在农民夜校设立登记簿,倘农民在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疑惑,或者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需求,则在登记簿上留言,以便技术教育者随时了解农民的现实状况,或者把登记事项交由村委会,村干部定期收集农民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继而由村干部把这些需求共同反馈给技术教育者,实现信息之间的对接。此外,还可在地方电视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栏目设置免费热线电话,农民只要有疑问,便可在规定时间段拨打热线反映需求,倘问题较为简单,技术教育者则可当场为农民作出详细解答,倘问题较为复杂,技术教育者可在事后单独联系需求咨询者,这种“一对一”的咨询与反馈形式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以实名指派到村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
为确保农民了解农业科学技术之后有效践行这些科学理念,有必要以实名指派到村方式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因为实践表明,科技兴农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需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当前精准扶贫进程中的“驻村帮扶”无疑为设计实名指派到村提供了一定借鉴。以实名指派到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不必动用各级政府,交由基层政府足以,依据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数量的多少和管辖地域面积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人员究竟负责几个行政村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实问题,倘工作人员数量多而管辖地域面积小,则可安排一位工作人员负责1个行政村,倘工作人员数量少而管辖地域面积大,则可安排1位工作人员负责几个行政村,这里必须明确不需要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村里,也不需要工作人员保证每户农家都能将农业科学技术完全落实,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户家里的运用情况,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农户创富增收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农户面对农业科学技术究竟是持赞同还是持保留亦或是持反对态度等,做到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实施科技兴农保障措施,倘某农户有意愿落实农业科学技术,但限于缺乏资金购置农业机械,工作人员可利用国家惠农贷款政策积极帮助其获得所需资金,倘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工作人员要耐心对其进行引导。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做到奖惩分明,还应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方面引入合理的指标体系[13]。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EB/OL].[2017-06-0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6/c389908-25846936.html.
[2]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0. [3]吳根成.推动科技兴农发展农民教育[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1(9):18-20.
[4]华国辉,谭军勇,康晓敏.基于网络平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新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0(9):105-107.
[5]陈维静,朱启臻,姚继亮.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8(9):65-66.
[6]吴建英.浅谈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0(2):8-10.
[7]刘志兵,杨洁,苏力华.国外经验对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8):76-79.
[8]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106-108.
[9]何阳,孙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29-34.
[10]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6):31-37.
[11]新华社.四川已建农民夜校逾2万所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EB/OL].[2016-12-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0/content_5154937.htm.
[12][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13]何阳,孙萍,孙大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Abstract Prospering by scientific technology is the gatewa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is vital and significant. Observing the practice of X county in the Y city, the reality is revealed that the work of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is in the initial phase. The new farmers night school is responsibl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 Previously, without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farmers had not had the approach of acquir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Hence,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pends on empiricism in large degree. The farmers technical education are facing some problems at present, including limited supply, single teaching form, out of demand and poor effects. Therefore, some measures are supposed as the follows: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supplied by multiple bodies based on government running; field teaching and TV column should be applied to enrich the form of technical educatio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 technical education contents by the registration and phone hotline.
Key words prospering agriculture by scientific technology; farmers technical education; farmers night school
Author He Yang,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of Northeast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