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伴随人的终身,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深入阅读,钻研文本,培养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心理 阅读水平
阅读伴随人的终身,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基本途径的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阅读量,从而真正有所领悟,并形成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阅读心理(阅读心理包括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和情绪等),把握好阅读时的实施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阅读时就会专心致志不走神,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主体,提升阅读水平,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一、培养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水平
1.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及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阅读除文本阅读外,还拓展到网络,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大阅读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除了要指导学生文本阅读外,还要提高学生的网络操作技术水平,让学生在网络中阅读,或是自由选择、搜索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样阅读面较广,训练比较扎实。
2.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一种情景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主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条件和个性气质。虽然说文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了生理和心理的、智力和行为的、认知策略和操作系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对阅读内容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反应。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决不能简单否定。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中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感悟文章中景色描写,同时和学生一起从网络上下载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及景色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由于学生的认知条件、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感受与体验。
二、语文阅读时应把握好几种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充分说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对规定的文本进行阅读时还必须进行课外阅读,怎样才能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近的作品,达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所以,必须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统一整体,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可以将其分为几部分,以便阅读教学,但要准确理解语言、字句的含义,最终还是要回归文章整体。断章取义、肢解文章很容易造成认识偏差,偏离文本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细读进行阅读。
2.情感原则。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中,不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抑或近现代的散文诗歌,其真正价值就在于“情”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友情等通过恰当的语言抒发得淋漓尽致,即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基本途径的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强调文本细读的情感性,并巧妙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文本情感。
3.审美性原则。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确实值得我们用心感悟,但作为其最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学语言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一篇文章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对其语言具有深刻认识,这样才能客观分析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有所启示,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因此,阅读时不能带有功利性,而是要在细读中把握文章语言的美感,从中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本源之美。在运用文本细读进行阅读教学时同样应该遵循审美性原则,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和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并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心理 阅读水平
阅读伴随人的终身,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基本途径的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阅读量,从而真正有所领悟,并形成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阅读心理(阅读心理包括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和情绪等),把握好阅读时的实施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阅读时就会专心致志不走神,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主体,提升阅读水平,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一、培养阅读心理,提高阅读水平
1.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及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阅读除文本阅读外,还拓展到网络,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大阅读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除了要指导学生文本阅读外,还要提高学生的网络操作技术水平,让学生在网络中阅读,或是自由选择、搜索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样阅读面较广,训练比较扎实。
2.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一种情景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主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条件和个性气质。虽然说文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了生理和心理的、智力和行为的、认知策略和操作系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对阅读内容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反应。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决不能简单否定。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中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感悟文章中景色描写,同时和学生一起从网络上下载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及景色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由于学生的认知条件、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感受与体验。
二、语文阅读时应把握好几种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充分说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对规定的文本进行阅读时还必须进行课外阅读,怎样才能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近的作品,达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所以,必须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统一整体,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可以将其分为几部分,以便阅读教学,但要准确理解语言、字句的含义,最终还是要回归文章整体。断章取义、肢解文章很容易造成认识偏差,偏离文本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细读进行阅读。
2.情感原则。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中,不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抑或近现代的散文诗歌,其真正价值就在于“情”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友情等通过恰当的语言抒发得淋漓尽致,即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基本途径的语文阅读教学自然就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强调文本细读的情感性,并巧妙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文本情感。
3.审美性原则。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确实值得我们用心感悟,但作为其最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学语言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一篇文章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对其语言具有深刻认识,这样才能客观分析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有所启示,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因此,阅读时不能带有功利性,而是要在细读中把握文章语言的美感,从中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本源之美。在运用文本细读进行阅读教学时同样应该遵循审美性原则,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和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并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