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不仅描绘了清朝康乾时期社会的生活,而且细致、全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生活,通过女性的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条件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作者把这四个基本方面融会贯通,使小说中的女性人格化、个性化、风格化,从而展现其地位、性格、兴趣、喜好等,给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女性生活 衣食住行
小说《红楼梦》把女性生活置于舞台的主导地位,虽然小说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但多数篇幅集中写四大家族的女性生活方面,大到女性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小到她们的服饰、饮食、居所、言行举止,由此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的实质,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命运性的发展结局。
一、服饰
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充分地表现出人的身份地位,同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极其强烈的反映。
先看王熙凤,这是作者用心颇多的人物,不管她穿着什么形式的服装,总是与她的伶牙俐齿、能言会语分不开的,都在鲜明地烘托一种奢侈、华贵,以及由其泼辣、刁钻的性格特征。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正如“去认同和主动参与某个社交团体,都会和人类的身体和身体上的装饰品和衣服扯上关系,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重要,越有可能特意去装扮”,同时这种“装扮又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1]在第六十八回,作者借用二姐的眼睛看去:“只见头上都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子袄,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白绫素裙。”她这样打扮是有深刻用意的。去寺庙配以素淡的服饰,既能避人耳目,又使她平时咄咄逼人的虎狼之势大敛,令二姐放松了警惕,以为她是好人,才会上当。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她还想以素雅的打扮暗中与尤二姐比美,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凤姐工于心计、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与其相反是林黛玉,作者笔墨甚少,仅只有三次,如第四十九回: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皮里的鹤氅,系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上罩了雪帽……
前往李纨处。红香羊皮小靴、大红鹤氅,鲜艳的红色服饰在素雪的辉映下,令她明艳鲜美、光彩照人。加上那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绿色是一种蓬勃、有朝气的颜色,她这身打扮使肃杀的雪地似乎也变得灵动起来了。她虽多愁善感,但也有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乐和生活的乐趣,这套服饰反映了她天真活泼的一面。第八十五回,她生日时,“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地出来见了众人”。“只略换了几件”衣服,说明服饰较为简约;“新鲜衣服”令她清丽而有活力;“宛如嫦娥下界”,说明其服饰的整体风格为脱俗、飘逸,不愧是“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寥寥几笔,便将她高妙的审美情趣和脱俗的气质充分展现出来。她的服饰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合乎“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气质,是她个性的外化。
《红楼梦》服饰是小说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体现,是与整体艺术氛围和结构息息相关的。作者深刻且细致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尤其是服饰艺术语言,来表达书中人物的外表、容貌,来表达书中人物的独特的气质、品位,都与书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个性特征相对号入座,展现了《红楼梦》服饰文化的精髓。
二、饮食
《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府无数次宴饮,以高超的手法表现出每次宴饮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通过这些描写,不仅显现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而且反映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更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贾府爽秋赏桂花吃螃蟹、把酒赏菊、临池垂钓、泼墨吟诗等有趣情景,与持螯剥蟹相互渗透,紧密串联,读来生动有趣。小丫头们取来菊花叶和桂花蕊熏的绿豆粉,预备洗手用,以除去蟹腥。吃蟹肉照例要蘸姜醋、饮黄酒。席间众人作菊花诗比高低,宝玉吟成螃蟹咏,当即提笔挥出: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贾宝玉这首,只说食蟹时的馋相,直赋其事,未脱俗气,实属平平。黛玉瞧不起宝玉的诗,当即也写成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把螃蟹之甘美,黛玉之多愁善感,活脱脱地呈现眼前,真是神来之笔。薛宝钗也不甘示弱,见她提笔来才写一半,众人不禁叫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曹雪芹借众人之口赞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它将吃螃蟹的诀窍都道了出来,可谓匠心独具。同时揭示出宝钗含蓄婉约、适时地显示自己才华的性格特征,渐渐在众人心目中留下了好感,以至于后来成功地与贾宝玉成婚。
作者给了我们又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欣赏红楼中的女性,这不仅是吃饭的俗事,而且是体现人物性格、地位、生存状态的又一个辅助的侧面。
三、居所
省亲别院中的建筑别致,除了宝玉都是女性,每个人都选定自己的居所,室内布局,室外的景致,以及封号,都间接传达了人物的性情。
在《红楼梦》“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无数人物之中,林黛玉无疑是作者穷其生命塑造而成的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提起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孤高清隽的性格。而这种典型的塑造,除了得益于作者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之外,更得益于作者给我们的典型人物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潇湘馆。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作者第一次刻意描绘潇湘馆的幽雅绝尘的环境:
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
作者在此突出潇湘馆的特征——竹,而宝玉在此触景生情地题联“宝鼎茶贤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曹雪芹将“竹”这一原型意象赐予了林黛玉,或许应该说“潇湘妃子”本身就是竹的化身,那一竿竿竹,象征着秀丽纤细、孤直傲岸、宁折不弯、迎霜斗雪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与灵魂,它不仅表现出黛玉凄苦而挺秀的形象,而且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执著热爱和追求,无论就作者的命意而言,还是就作品中对“竹”的具体描绘而论,都隐含了一种相当强烈的“情”的寄寓。
曹雪芹明确地让我们知道黛玉是爱竹的。在她喜欢竹的幽静之下,也隐藏着一种希求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氛围,以求免受世俗的纷扰。在第二十三回中通过宝黛的对话,作者顺理成章地安排好了一切:
宝玉便问他:“你住在哪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比别处幽静”,竹确实有一种清疏淡雅之美,而且在这种外表之下是一股内在的刚直不屈之气。竹意象具有的清雅孤傲、高标贤贞的品格,正是古代文人不向权贵低头,宁与鸟兽同群、啸傲山林的高洁情操,这里暗示了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
大观园中的另一个主角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其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囿之风。贾宝玉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把宝钗行为豁达,安分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院中香草虽没有花卉艳丽,但曹雪芹把屈原寄寓美好理想的杜若蘅芜等香草放在了蘅芜苑,喻示薛宝钗就是作者心中的香草美人,贤惠平和、处处讨人喜欢,“任是无情也动人”。[2]
蓼风轩、栊翠庵清冷充滿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蘅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怡红院与栊翠庵形成了入世与出世的对比,大观园与稻香村形成了贵族气派与田舍家风的反衬,凸碧堂与凹晶馆构成了动静结合的辉映。作者用室物来抒发对人物寄托的情愫,他展示的女性生活不只停留在人物的服饰、饮食的日常生活上,而且把特定的人物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不仅包括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还包括特定的室内摆设和室外景致,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融会于著作的各个毛孔之中。
四、出行游乐
在作品所展示的那个社会时期,女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出行游乐是极少的,《红楼梦》中女性也是如此,就连作为振兴家族而入宫的贾元春都不例外。作品中写其出宫省亲的场面令人惊叹,窥视到皇家生活的排场奢华、隆重庄严,第十八回写道:
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扫打街道,撵逐闲人……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隐隐鼓乐之声……
让人恍惚感觉到是仙子下凡,令人恭敬与肃穆,期待而隆重,由此可见元春的身份地位。她的省亲出行象征着皇恩浩荡,代表着皇家的风范,所以一切以规矩办事,就连元春想和家人多团聚些时候都不行,毕竟皇命难违。同样是回家,黛玉因父亲有病回家探望就是另一番景象,只有贾琏,几个丫头,一艘船,一些日常用品而已。同样是女子,等级待遇是如此不同。
由上述四点可见,作者对于《红楼梦》女性生活是大篇幅大容量地描写,据此可以窥探到作者对那个特定时期女性的关注。曹雪芹呕心沥血布局《红楼梦》中女性的衣食住行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这也是整部书被誉为“生活百科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宏观《红楼梦》的内容,把握《红楼梦》的主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崔荣荣.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缩影[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112.
[2]庞婧文.天葩吐奇芳——从红楼梦韵文解读薛宝钗形象[J].德州学院学报,2008,(24):9.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女性生活 衣食住行
小说《红楼梦》把女性生活置于舞台的主导地位,虽然小说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但多数篇幅集中写四大家族的女性生活方面,大到女性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小到她们的服饰、饮食、居所、言行举止,由此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的实质,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命运性的发展结局。
一、服饰
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充分地表现出人的身份地位,同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极其强烈的反映。
先看王熙凤,这是作者用心颇多的人物,不管她穿着什么形式的服装,总是与她的伶牙俐齿、能言会语分不开的,都在鲜明地烘托一种奢侈、华贵,以及由其泼辣、刁钻的性格特征。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正如“去认同和主动参与某个社交团体,都会和人类的身体和身体上的装饰品和衣服扯上关系,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重要,越有可能特意去装扮”,同时这种“装扮又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1]在第六十八回,作者借用二姐的眼睛看去:“只见头上都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子袄,青缎子掐银线的褂子,白绫素裙。”她这样打扮是有深刻用意的。去寺庙配以素淡的服饰,既能避人耳目,又使她平时咄咄逼人的虎狼之势大敛,令二姐放松了警惕,以为她是好人,才会上当。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她还想以素雅的打扮暗中与尤二姐比美,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凤姐工于心计、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与其相反是林黛玉,作者笔墨甚少,仅只有三次,如第四十九回: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皮里的鹤氅,系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上罩了雪帽……
前往李纨处。红香羊皮小靴、大红鹤氅,鲜艳的红色服饰在素雪的辉映下,令她明艳鲜美、光彩照人。加上那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绿色是一种蓬勃、有朝气的颜色,她这身打扮使肃杀的雪地似乎也变得灵动起来了。她虽多愁善感,但也有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乐和生活的乐趣,这套服饰反映了她天真活泼的一面。第八十五回,她生日时,“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地出来见了众人”。“只略换了几件”衣服,说明服饰较为简约;“新鲜衣服”令她清丽而有活力;“宛如嫦娥下界”,说明其服饰的整体风格为脱俗、飘逸,不愧是“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寥寥几笔,便将她高妙的审美情趣和脱俗的气质充分展现出来。她的服饰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合乎“潇湘妃子”自然洒脱的气质,是她个性的外化。
《红楼梦》服饰是小说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体现,是与整体艺术氛围和结构息息相关的。作者深刻且细致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尤其是服饰艺术语言,来表达书中人物的外表、容貌,来表达书中人物的独特的气质、品位,都与书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个性特征相对号入座,展现了《红楼梦》服饰文化的精髓。
二、饮食
《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府无数次宴饮,以高超的手法表现出每次宴饮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通过这些描写,不仅显现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而且反映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更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贾府爽秋赏桂花吃螃蟹、把酒赏菊、临池垂钓、泼墨吟诗等有趣情景,与持螯剥蟹相互渗透,紧密串联,读来生动有趣。小丫头们取来菊花叶和桂花蕊熏的绿豆粉,预备洗手用,以除去蟹腥。吃蟹肉照例要蘸姜醋、饮黄酒。席间众人作菊花诗比高低,宝玉吟成螃蟹咏,当即提笔挥出: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贾宝玉这首,只说食蟹时的馋相,直赋其事,未脱俗气,实属平平。黛玉瞧不起宝玉的诗,当即也写成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把螃蟹之甘美,黛玉之多愁善感,活脱脱地呈现眼前,真是神来之笔。薛宝钗也不甘示弱,见她提笔来才写一半,众人不禁叫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曹雪芹借众人之口赞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它将吃螃蟹的诀窍都道了出来,可谓匠心独具。同时揭示出宝钗含蓄婉约、适时地显示自己才华的性格特征,渐渐在众人心目中留下了好感,以至于后来成功地与贾宝玉成婚。
作者给了我们又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欣赏红楼中的女性,这不仅是吃饭的俗事,而且是体现人物性格、地位、生存状态的又一个辅助的侧面。
三、居所
省亲别院中的建筑别致,除了宝玉都是女性,每个人都选定自己的居所,室内布局,室外的景致,以及封号,都间接传达了人物的性情。
在《红楼梦》“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无数人物之中,林黛玉无疑是作者穷其生命塑造而成的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提起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孤高清隽的性格。而这种典型的塑造,除了得益于作者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之外,更得益于作者给我们的典型人物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潇湘馆。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作者第一次刻意描绘潇湘馆的幽雅绝尘的环境:
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
作者在此突出潇湘馆的特征——竹,而宝玉在此触景生情地题联“宝鼎茶贤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曹雪芹将“竹”这一原型意象赐予了林黛玉,或许应该说“潇湘妃子”本身就是竹的化身,那一竿竿竹,象征着秀丽纤细、孤直傲岸、宁折不弯、迎霜斗雪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与灵魂,它不仅表现出黛玉凄苦而挺秀的形象,而且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执著热爱和追求,无论就作者的命意而言,还是就作品中对“竹”的具体描绘而论,都隐含了一种相当强烈的“情”的寄寓。
曹雪芹明确地让我们知道黛玉是爱竹的。在她喜欢竹的幽静之下,也隐藏着一种希求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氛围,以求免受世俗的纷扰。在第二十三回中通过宝黛的对话,作者顺理成章地安排好了一切:
宝玉便问他:“你住在哪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比别处幽静”,竹确实有一种清疏淡雅之美,而且在这种外表之下是一股内在的刚直不屈之气。竹意象具有的清雅孤傲、高标贤贞的品格,正是古代文人不向权贵低头,宁与鸟兽同群、啸傲山林的高洁情操,这里暗示了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
大观园中的另一个主角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其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囿之风。贾宝玉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把宝钗行为豁达,安分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院中香草虽没有花卉艳丽,但曹雪芹把屈原寄寓美好理想的杜若蘅芜等香草放在了蘅芜苑,喻示薛宝钗就是作者心中的香草美人,贤惠平和、处处讨人喜欢,“任是无情也动人”。[2]
蓼风轩、栊翠庵清冷充滿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蘅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怡红院与栊翠庵形成了入世与出世的对比,大观园与稻香村形成了贵族气派与田舍家风的反衬,凸碧堂与凹晶馆构成了动静结合的辉映。作者用室物来抒发对人物寄托的情愫,他展示的女性生活不只停留在人物的服饰、饮食的日常生活上,而且把特定的人物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不仅包括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还包括特定的室内摆设和室外景致,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融会于著作的各个毛孔之中。
四、出行游乐
在作品所展示的那个社会时期,女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出行游乐是极少的,《红楼梦》中女性也是如此,就连作为振兴家族而入宫的贾元春都不例外。作品中写其出宫省亲的场面令人惊叹,窥视到皇家生活的排场奢华、隆重庄严,第十八回写道:
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扫打街道,撵逐闲人……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隐隐鼓乐之声……
让人恍惚感觉到是仙子下凡,令人恭敬与肃穆,期待而隆重,由此可见元春的身份地位。她的省亲出行象征着皇恩浩荡,代表着皇家的风范,所以一切以规矩办事,就连元春想和家人多团聚些时候都不行,毕竟皇命难违。同样是回家,黛玉因父亲有病回家探望就是另一番景象,只有贾琏,几个丫头,一艘船,一些日常用品而已。同样是女子,等级待遇是如此不同。
由上述四点可见,作者对于《红楼梦》女性生活是大篇幅大容量地描写,据此可以窥探到作者对那个特定时期女性的关注。曹雪芹呕心沥血布局《红楼梦》中女性的衣食住行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这也是整部书被誉为“生活百科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宏观《红楼梦》的内容,把握《红楼梦》的主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崔荣荣.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缩影[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112.
[2]庞婧文.天葩吐奇芳——从红楼梦韵文解读薛宝钗形象[J].德州学院学报,20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