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于成龙是廉洁的标杆,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廉吏,更是能吏,他的施政措施甚至符合了现代经济学原理,令人叹为观止。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清朝初年,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合州人烟稀少,登记在册的百姓据说只有一百余人,每年正赋十五两左右,近乎一个空州,于成龙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人口和生产。为此,他大力招揽流民,增加劳动人口。然而,许多流民并不愿开垦荒地,因为即使荒地开垦后,坐地户也会找各种借口,强行索地。于成龙发现这个问题后,规定“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他亲自主持为前来垦荒的流民区划田舍、登记注册,由政府给予保护。这项政策立刻调动了人们垦荒的积极性,于是“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不到两年,合州田地开辟,人口骤增。于成龙“禁止原主认业”,后来也成为朝廷奖励垦荒的基本政策,他的探索早了整整15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今湖北黄冈)大灾荒刚过,时任黄州知府的于成龙就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修建楼台亭榭。原来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是苏东坡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学名篇就诞生于此。后来人们把赤鼻矶当成“东坡赤壁”来纪念,修建了许多亭榭,可惜都毁于战火。于成龙打算重修赤壁的文物古迹,所需经费,他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富豪捐助一部分的办法,召集了大量工人。这项工程不仅恢复了大士阁等旧建筑,还新建了一座“二赋堂”,以纪念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有人对于成龙在灾后做劳民伤财的事颇有微词,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使用的正是苏东坡的“以工代赈”,通过兴建政府工程,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让穷人们赚到口粮,度过饥荒。即使现在,基建投资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泉州因处对台作战的前沿,米价飞涨,兵民交困。总督姚启圣一方面向朝廷申请捐济,一方面自己出资五千两白银,并令下属各司道府必须捐齐五千两,共筹一万两白银,在省城福州买米五六千石,火速运往泉州,这事便落在了时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龙头上。于成龙没有简单地按姚启圣的命令办事,因为省城福州的米价也在上涨,每石米已经涨到二两一二钱左右,如果这时大量购米,米价势必会继续飞涨,这样军队和百姓都难以承受。于是,于成龙改买为借。他恳求巡抚吴兴祚下令,从粮道手里借出为康熙十九年秋天储备的粮米,闽县提供一千石,侯官县准备两千石,于成龙自己再筹集两千石,共凑齐五千石,先行运往泉州。等上游外省米运到后,陆续补还这批秋粮米。由于未从市场采购,避免了大米紧缺,福州米价不升反降,很快跌到了每石一两左右。姚启圣是理财高手,得知于成龙通过借米还米、临时周转的方式,既救了泉州之急,又平抑了飞涨的米价,不由感叹称赞。
于成龙至今仍受人推崇,不仅因为他两袖清风,也因为他卓著政绩。因其廉让国家受益,因其能让百姓沾光,这才是于成龙在人们心目中历久弥新的原因。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清朝初年,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合州人烟稀少,登记在册的百姓据说只有一百余人,每年正赋十五两左右,近乎一个空州,于成龙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人口和生产。为此,他大力招揽流民,增加劳动人口。然而,许多流民并不愿开垦荒地,因为即使荒地开垦后,坐地户也会找各种借口,强行索地。于成龙发现这个问题后,规定“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他亲自主持为前来垦荒的流民区划田舍、登记注册,由政府给予保护。这项政策立刻调动了人们垦荒的积极性,于是“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不到两年,合州田地开辟,人口骤增。于成龙“禁止原主认业”,后来也成为朝廷奖励垦荒的基本政策,他的探索早了整整15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今湖北黄冈)大灾荒刚过,时任黄州知府的于成龙就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修建楼台亭榭。原来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是苏东坡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学名篇就诞生于此。后来人们把赤鼻矶当成“东坡赤壁”来纪念,修建了许多亭榭,可惜都毁于战火。于成龙打算重修赤壁的文物古迹,所需经费,他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富豪捐助一部分的办法,召集了大量工人。这项工程不仅恢复了大士阁等旧建筑,还新建了一座“二赋堂”,以纪念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有人对于成龙在灾后做劳民伤财的事颇有微词,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使用的正是苏东坡的“以工代赈”,通过兴建政府工程,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让穷人们赚到口粮,度过饥荒。即使现在,基建投资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泉州因处对台作战的前沿,米价飞涨,兵民交困。总督姚启圣一方面向朝廷申请捐济,一方面自己出资五千两白银,并令下属各司道府必须捐齐五千两,共筹一万两白银,在省城福州买米五六千石,火速运往泉州,这事便落在了时任福建布政使的于成龙头上。于成龙没有简单地按姚启圣的命令办事,因为省城福州的米价也在上涨,每石米已经涨到二两一二钱左右,如果这时大量购米,米价势必会继续飞涨,这样军队和百姓都难以承受。于是,于成龙改买为借。他恳求巡抚吴兴祚下令,从粮道手里借出为康熙十九年秋天储备的粮米,闽县提供一千石,侯官县准备两千石,于成龙自己再筹集两千石,共凑齐五千石,先行运往泉州。等上游外省米运到后,陆续补还这批秋粮米。由于未从市场采购,避免了大米紧缺,福州米价不升反降,很快跌到了每石一两左右。姚启圣是理财高手,得知于成龙通过借米还米、临时周转的方式,既救了泉州之急,又平抑了飞涨的米价,不由感叹称赞。
于成龙至今仍受人推崇,不仅因为他两袖清风,也因为他卓著政绩。因其廉让国家受益,因其能让百姓沾光,这才是于成龙在人们心目中历久弥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