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语言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语言符号使用及其意义起源问题的讨论,索绪尔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研究,在网络世界中重现语言符号的创新方式与使用途径,对当前的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验证及探索。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符号;语言意义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虽然网络在大众中快速普及和迅速发展,但是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性质并没有一个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概念。但毫无疑问的是,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是日常生活语言,并且其“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发展思路,与哲学思想中的事物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不谋而合。
  以网络语言为例证,研究语言哲学中的语言符号意义问题,探求语言发展本质,能够明晰语言符号和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网络语言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口语和书面用语具有借鉴意义,并更能反映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在网上,当人们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时,先是使用日本语言中的符号“Orz”,该图形酷似一个人在俯首叩拜,暗指“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悲愤、悔恨、无力回天等心情。此后,有网民发现,“ ”更能表达无奈、悲伤和尴尬的心情;甚至有人认为,“ ”是汉语象形体,是颜文字体和火星体的集大成者,是“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它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极致扭曲夸张的表情。从此,Orz渐渐地淡出了网络:从2004年在网络上兴起到2008年的完全沉寂,Orz的兴衰不过四年的时间。而日常生活语言符号的更迭都要经历百年,甚至更久。由于时间长久,语言符号最初的意义理据早已消失,或在使用中发生变化,无据可查。
  一 网络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个特点。由于网络语言这个庞大的语言使用群体的主体是天生好奇、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因此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很多生动传神的新词语。例如:在灾难面前自己提前逃跑的老师,被网民们赋名“范跑跑”,无车无房的结婚为“裸婚”;没有复习准备的考试为“裸考”,喜欢呆在家里不愿意出外的“宅男”;大龄未结婚的女性为“剩女”,等等。
  简约性是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点。简约就是简洁、实用、言简意赅,形神兼备,在使用上呈现大量的缩略形式。语言会随着社会变化而进行自身的调节,因此,使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准确完整的信息。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BH是彪悍的缩写;闺蜜是闺中密友;以“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为依据缩写成“凤凰男”,形容出身农村在城市奋斗的优质男青年。此外,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等。
  表达的个性化与随意性,是网络新词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网络的特点,决定了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多为年轻人,而这一使用群体思维活跃、行为新潮、有强烈表现欲的性格特点,则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语言往往机智俏皮、幽默诙谐、充满温情和浪漫。同时,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张扬个性、反叛传统、拒绝规范等特点。例如,在网络上,“什么”被称之为“神马”,“强”被拆成“弓虽”,“有没有”改写成为“有木有”,“哎呦”改写为“矮油”,等等。
  二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层面解释了语言符号的产生起源。他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符号,在心理层面上实现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式。”语言符号作为概念和发音之间的一个桥梁,一头连接着语言符号指向的概念,即所指;一头连接着语言符号的发音,即能指。而这两者之间,是任意组合的关系,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之间,从音位、词素、句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的拟音词并不适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这说明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有原因、有理据的。
  在所指和能指的基础上,索绪尔引入了一个“施指”的概念。施指提出了语言符号涵义延伸的感性联系,如由于“雷”的相似性和“ ”的象形性连结的这种感性联系。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不是简单地为已经现成存在的事物或现成存在的概念命名,而是创造自己的所指;也就是说,所指是先于施指产生的,也就是思维决定语言;换而言之,语言中的本体是思维,而非语言。
  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层面解释“雷”和“ ”的产生原由,能指是音位音素,由语音体现,所以是由音位模式标注而成;而所指则是一个心理上的概念,属于语言词汇的层次。符号的能指借由物质实体(即发音器官)体现,具有物质性,在音位方面区别于同系统中其他能指的特征。符号的所指具有提取意义的功能和在此基础上使意义向外延伸的特征。当“雷”的发音为lei,就具备了物质性的基础。“雷”在古汉语里表示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它获得了语言符号的表义性并区别于其他发音同为lei的语言符号;同时也获得了具有延伸性的潜力。如《春秋·玄命苞》中的“阴阳合为雷”,《礼记·月令》中的:“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说明了雷出现的时节。又如,《荀子·儒效》的“天下应之如雷霆”,说明古人们已经在“雷”的物质性的基础上延伸出比喻义,即像雷一样响。在漫画中,常常出现人物被电波打到表示惊讶,因为漫画中的电波酷似自然界雷的形状,被简化为“雷到”。如网民在看到某女星怪异的造型后,发帖说“雷死我算了!”“雷”在物质性的基础上,再次延伸出比喻义“惊讶”。这里,“雷”的发音“lei”是能指;“雷”的所指为自然气候现象;而“雷”的施指就是所指的延伸,一种惊讶的表达。
  为什么Orz没有得到大众的接受,而“ ”和“雷”却频频出现在报刊媒体之中,从网络语言成为日常生活的语言?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认为,“语言交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能够借助特定的能指来理解所指,不难设想,只有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理据越明显,对方的理解才越便捷。这一要求迫使人们在创造符号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其理据性,以满足易于区别不同对象、方便各种表情达意的需要。尽管每一符号所体现的理据在可接受性上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会对该符号的可接受性做出相应的评判。可接受程度高的,便很快被许多人认可而得以流行;可接受程度低的,则可能被人们忽视而退出历史舞台。”追根溯源,语言符号都有其形成之初的理据性,只是大多理据已经在语言演变历史中逐渐丧失,成为一个看似任意的符号。其实,这才是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之真谛。   三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部分,思维依赖语言并局限于语言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世界。语言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以及其指向的事物之间存在理据性的基础。
  简单的说,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就是其最初产生的原因。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下,语言符号和特定的概念相连接。为什么这个符号指向这个概念,那个符号指向另一个概念,都有当时、当地的特定背景原因,这就是原始理据。当我们无法考证语言符号的原始理据,从而得到结论,认为语言符号和概念之间的连接是“任意性”,在逻辑上,是无法证伪的。在强调共时描写的索绪尔那儿,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便我们可以考证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但是我们无法保证可以考证出语言符号全部的理据。有各种不同的理据性,以不同的方式互相作用、干扰,这种复杂性使我们不易看到稳定、明显的理据性。许多语言现象,从这个角度、层面看是无理据的,但从另一个角度、层面看却有道理。许多现象看来无理据,往往是我们没有发现合适的观察角度和层面。一派认为语言符号开始时的初始形式,拟声功能明显,具有较大理据性,后来因为语音变化,就主要体现出任意性;而另一派认为语言符号的初始形式有很大任意性,后来的词义转移、引申等发展、变化,则具有较大理据性。
  理据分为原始理据、派生理据和合成理据。应该说,绝大多数的语言符号的原始理据,现在都无从考证,一是我们无法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考察古人的听觉感知、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并不具备研发方法;二是我们也缺乏相关的文献记录明晰语言符号最初的理据,也没有考证结果。所以,即便我们现在得到语言符号的原始理据,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或者是一种假说。关于语言符号的派生理据,我们可以通过追溯语言符号的使用来获得语言符号的延伸意义,这可以作为派生理据的依据。例如:“雷”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后来这种自然现象因为声音响亮移植到听觉领域,具有形容声音响亮的概念。在网络上,网民们把听见雷声的意外移植到知道某件事情后令人吃惊的意外的心情,并延伸出其他的用法,如“雷人”、“惊天大雷啊”。在中国收视率最高的晚会节目——2009年的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说,这节目雷不雷啊?这时候“雷”的用法不仅仅是表达“吃惊意外”的心情了,而是表达“无法接受、无法解释”的心情。同样,“ ”字的相似性仅仅体现在视觉上,与 的本义“光明”没有任何关系。意义的移植体现在“ ”这个字“看”起来和人们感到尴尬时的面容有些相似。这种相似性的移植,就是语言符号派生理据的基础。合成理据通常在句法的层面上讨论,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从经验现实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人类认知活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结果。对人类来说,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客观现实经过人类认知的加工在人类头脑中形成认知概念结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所表达的便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 ”的相似性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用自己的经验意识到了“ ”作为语言符号和人们面容的相似性,得到的认知结果。
  所以,语言符号的出现并不是没有理据,但它们的理据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一个语言符号要真正成为一个符号,必须经过两个过程:第一是有人偶然地在该符号和一事物间建立理据,赋予符号意义;第二是该符号被一群体中的其他人广泛接受,即被社会化。
  四 语言符号意义的哲学解读
  任意性原则是人类与物质世界命名之间的基本纽带,理据性是人类与物质世界命名的本体归属,二者构成了语言符号世界和概念思维世界,即语言与人类的存在世界。因此,从本体论来说,理据性是现实规则的反映,它被语言表达所利用,给语言提供语义基础,揭示语言奥秘,阐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认识论来说,理据性是人类以便捷省力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语言化的一种认知形式;从方法论来说,理据性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工作方法,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全新视角。
  当然,语言符号命名的理据性和任意性原则并不能完全可以解释语言的意义问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语言符号和意义派生问题。有人认为,语言符号和意义的基础是隐喻,隐喻才是语言生命力的源泉;有人则认为语言符号和意义的问题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总之,语言符号和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名实问题,也是语言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解释这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人们做出的积极尝试,尚无定论,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11D103。
  参考文献:
  [1] 陆嘉:《从网络语言符号的认知和隐喻分析语言意义》,《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2] 赵宏宇、胡全生:《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不等于非任意性》,《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 徐阳春:《语言符号任意性:“名无固宜”和“名有固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4]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5] 刘世华、钟帆:《英汉语符意指系统的差异及其语言哲学观体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孙桂霞,女,1956—,辽宁彰武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在高中数学联赛的平面几何题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利用向量法证明上述两个定理,给出了比文献[1]更为简捷的证明方
背景1968年11月,一汽散热器公司;1996年4月,一汽贸易总公司;1997年2月,一汽大众销售公司;1998年8月,一汽轿车销售公司;2003年至今,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
一、前言一般认为影响铜芯引线可焊性的因素主要有二个方面①是铜锡合金层(η相)的扩散生长,②是镀层表面氧化物的生成。为了提高元器件引线的可焊性,文献曾报道采用中间加
由于国家禁伐的决定,与森林铁路相依为命一辈子的工人们下岗了。就像小火车曾经给他们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体验一样,在经历了往日的辉煌之后,因为小火车的消失,他们的命运轨迹突
电视剧作为一门大众艺术,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时尚消遣,同时具有精神引领功能。有些优秀的剧作如90年代的《渴望》,近年来的《走西口》《亮剑》《金婚》等作为一种
本文介绍由于化学无序所引起的非晶态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中出现的许多特殊现象,文中首先讨论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淀积条件对非晶态薄膜性质的影响。在结构的研究中仍采用连续
近年来,为满足星载行波管、速调管、摄像管和阴极射线管在高电流密度下长期稳定的工作,使用了浸渍型阴极。浸渍型阴极就是在多孔钨中浸渍BaO、CaO、Al_2O_3构成的电子发射物
微波的应用将遍及整个微波频谱,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可以预见未来仍然是这样。然而特殊应用以及所用器件的类型还不太清楚。目前微波系统里电子管仍起着主要作用,料想许多电
题目(2011全国新课标卷理16题):在△ABC中,B=60°,AC=(3)~1/2,则AB+2BC的最大值为____.亮点1:题目根植于往年高考,形式简约2010年高考数学浙江文科卷第18题和中学数学教学参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and transfer matrix method,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and rules for the frequency spectra of 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