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预防肝转移及早期发现肝转移的有效措施。方法:结直肠癌术后采用肝脏动脉介入化疗代替全身静脉化疗,采用肝动脉介入造影检查肝脏有无转移及发现肝脏转移后给予栓塞转移灶并介入化疗。结果:肝介入化疗局部动脉血药浓度是全身静脉化疗血药浓度的10~30倍,局部疗效增强而全身副作用轻,肝介入造影较彩超及CT早发现肝脏转移。 结论:结直肠癌术后肝脏介入化疗预防肝脏转移疗效确切,介入造影能及早发现肝脏转移。
【关键词】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介入动脉化疗;介入动脉造影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就全球而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上升趋势[1],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部分城市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上升至第三位[2]。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早发现、早手术是治疗的关键,但是术后转移、复发也不能忽视,也至关重要,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之一是肝脏转移,肝脏转移直接影响术后生存期。我科自2007年7月起对术前无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肝脏介入动脉造影、化疗,在预防肝转移和及早发现肝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彩超检查均无肝转移者共7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升结肠癌23例,横结肠癌10例,左半结肠癌30例,直肠癌7例,术前发现梗阻者42例,以贫血接诊者21例,体检发现者7例。术后病理报癌侵及粘膜下层者6例,侵及浆肌层者28例,侵透浆肌层者30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者29例。
1.1 介入造影化疗方法
术后一个月内开始行股动脉穿刺、肝脏动脉介入造影、化疗治疗, 含奥沙利铂方案动脉化疗合并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肯定,安全有效。所以本组病人均采用含奥沙利铂方案进行化疗,术后第一年连续介入化疗3个周期,一个月进行一次。术后第二年连续介入化疗2个周期,一个月一次。术后第三年介入化疗一个周期。如三年内无转移,且CEA正常者,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如发现肝转移或CEA升高,则继续行介入化疗。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如前3年介入化疗过程中发现肝转移,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结果
全部患者追踪随访,术后1年内发现肝转移者1例,术后2年内发现肝转移者5例,术后3年内发现肝转移者15例,术后5年内发现肝转移者8例,生存期10年以上者3例,生存期5年以上者28例,生存期3年以上者21例。从肝转移情况及生存期明显优于全身静脉化疗,而且发现肝转移时,大部分为肝介入造影时发现局部血供增强、紊乱,而CT、彩超并未发现肿块,即介入动脉灌注化疗后又用碘油栓塞,在转移灶未形成肿块之前及早被发现并杀灭,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肝转移则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期,所以术后预防肝转移,及早发现肝转移,发现肝转移及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措施之一。我科术后通过股动脉穿刺介入化疗时,一方面要通过肠系膜下动脉灌注行肠道局部化疗,以预防肠转移,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肝动脉灌注介入化疗预防肝转移。 通过动脉灌注抗癌药物,使到达肝组织内的药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要高出10-20倍,减少全身副作用,因此对肝转移癌治疗更有效。 具有以下优点:肿瘤组织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而体循环中血药浓度低,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局部脏器反应较重;局部灌注所用的化疗药物的剂量比全身用药者明显提高[3];所以在预防肝转移及发现肝转移后介入化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静脉化疗的效果,且毒副作用明显小于全身静脉化疗。
3.2 肝介入化疗时,行肝脏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能及早发现肝、肠转移灶,因为癌灶开始生长时,周围动脉血供明显增强,血管发生紊乱,即可发现,立即用药介入化疗后,再用碘油栓塞,堵死癌灶的血供,将转移灶杀灭在萌芽状态。 彩超对肝脏转移有一定的敏感性,2cm以上肿瘤的检出率可在90%以上,但1cm以下肿瘤的检出率则较低,不超过25%,且容易漏诊、误诊,有时假阴性超过率50%, CT检查敏感性高于超声,达80%-90%,但一般至癌灶生长到 1cm左右时才能发现,而肝动脉造影被公认为目前最敏感的检查手段之一[4],所以介入造影较常规CT、彩超发现肝转移要早得多,给尽早治疗争取了时间。肝脏动脉造影时只要发现局部血供发生紊乱,则高度怀疑肝脏转移,如果局部血供发生变化,而又不能完全确定为癌转移时,局部注入碘油后,一周后复查CT,如果碘油仍然沉淀较多而没有被吸收即可确认,如果碘油完全被吸收,则可否认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AFP检查常阴性,少数肝转移可阳性,但浓度常较低,大多数不超过200ug/L,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大肠癌肝转移者,CEA被公认为具有特殊性诊断价值,阳性率高达60%-70%,对大肠癌术后定期随访,及早发现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肝介入造影高度怀疑肝转移时,同时化验CEA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在发现肝转移后,继续采用介入化疗的措施,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仍能采用一月一次的化疗周期,如到晚期,患者体质差时,介入周期要根据病人体质行个体化调整。
总之,动脉介入法造影、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预防肝转移,及早发现肝转移并及时治疗肝转移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杰.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4):310-312.
[2]Source: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3Figures,2008.
[3]聂冬梅 ,吕维富.张学彬等经皮导管药盒植入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86-487.
[4]张玲,黄长山,庞春等.转移性肝癌的综合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721-722.
【关键词】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介入动脉化疗;介入动脉造影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就全球而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上升趋势[1],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部分城市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上升至第三位[2]。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早发现、早手术是治疗的关键,但是术后转移、复发也不能忽视,也至关重要,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之一是肝脏转移,肝脏转移直接影响术后生存期。我科自2007年7月起对术前无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肝脏介入动脉造影、化疗,在预防肝转移和及早发现肝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彩超检查均无肝转移者共7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升结肠癌23例,横结肠癌10例,左半结肠癌30例,直肠癌7例,术前发现梗阻者42例,以贫血接诊者21例,体检发现者7例。术后病理报癌侵及粘膜下层者6例,侵及浆肌层者28例,侵透浆肌层者30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者29例。
1.1 介入造影化疗方法
术后一个月内开始行股动脉穿刺、肝脏动脉介入造影、化疗治疗, 含奥沙利铂方案动脉化疗合并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肯定,安全有效。所以本组病人均采用含奥沙利铂方案进行化疗,术后第一年连续介入化疗3个周期,一个月进行一次。术后第二年连续介入化疗2个周期,一个月一次。术后第三年介入化疗一个周期。如三年内无转移,且CEA正常者,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如发现肝转移或CEA升高,则继续行介入化疗。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如前3年介入化疗过程中发现肝转移,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结果
全部患者追踪随访,术后1年内发现肝转移者1例,术后2年内发现肝转移者5例,术后3年内发现肝转移者15例,术后5年内发现肝转移者8例,生存期10年以上者3例,生存期5年以上者28例,生存期3年以上者21例。从肝转移情况及生存期明显优于全身静脉化疗,而且发现肝转移时,大部分为肝介入造影时发现局部血供增强、紊乱,而CT、彩超并未发现肿块,即介入动脉灌注化疗后又用碘油栓塞,在转移灶未形成肿块之前及早被发现并杀灭,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结直肠癌术后远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肝转移则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期,所以术后预防肝转移,及早发现肝转移,发现肝转移及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措施之一。我科术后通过股动脉穿刺介入化疗时,一方面要通过肠系膜下动脉灌注行肠道局部化疗,以预防肠转移,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肝动脉灌注介入化疗预防肝转移。 通过动脉灌注抗癌药物,使到达肝组织内的药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要高出10-20倍,减少全身副作用,因此对肝转移癌治疗更有效。 具有以下优点:肿瘤组织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而体循环中血药浓度低,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局部脏器反应较重;局部灌注所用的化疗药物的剂量比全身用药者明显提高[3];所以在预防肝转移及发现肝转移后介入化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静脉化疗的效果,且毒副作用明显小于全身静脉化疗。
3.2 肝介入化疗时,行肝脏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能及早发现肝、肠转移灶,因为癌灶开始生长时,周围动脉血供明显增强,血管发生紊乱,即可发现,立即用药介入化疗后,再用碘油栓塞,堵死癌灶的血供,将转移灶杀灭在萌芽状态。 彩超对肝脏转移有一定的敏感性,2cm以上肿瘤的检出率可在90%以上,但1cm以下肿瘤的检出率则较低,不超过25%,且容易漏诊、误诊,有时假阴性超过率50%, CT检查敏感性高于超声,达80%-90%,但一般至癌灶生长到 1cm左右时才能发现,而肝动脉造影被公认为目前最敏感的检查手段之一[4],所以介入造影较常规CT、彩超发现肝转移要早得多,给尽早治疗争取了时间。肝脏动脉造影时只要发现局部血供发生紊乱,则高度怀疑肝脏转移,如果局部血供发生变化,而又不能完全确定为癌转移时,局部注入碘油后,一周后复查CT,如果碘油仍然沉淀较多而没有被吸收即可确认,如果碘油完全被吸收,则可否认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AFP检查常阴性,少数肝转移可阳性,但浓度常较低,大多数不超过200ug/L,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大肠癌肝转移者,CEA被公认为具有特殊性诊断价值,阳性率高达60%-70%,对大肠癌术后定期随访,及早发现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肝介入造影高度怀疑肝转移时,同时化验CEA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在发现肝转移后,继续采用介入化疗的措施,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仍能采用一月一次的化疗周期,如到晚期,患者体质差时,介入周期要根据病人体质行个体化调整。
总之,动脉介入法造影、化疗在结直肠癌术后预防肝转移,及早发现肝转移并及时治疗肝转移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杰.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4):310-312.
[2]Source: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3Figures,2008.
[3]聂冬梅 ,吕维富.张学彬等经皮导管药盒植入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86-487.
[4]张玲,黄长山,庞春等.转移性肝癌的综合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7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