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与对外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特征比较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以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和对外汉语课堂为例探讨二语教学中课堂非言语交际的特点,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二语教学课堂,归纳出提高二语教学课堂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的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二语习得方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对外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类型;作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92-0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包括两种,即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作为一种不使用词语和通常无声响的交际,与整个交际过程相伴随和共始终。被誉为非言语交际之父的伯德惠斯戴尔(Birdwhistell,1970)在他早期的研究中就发现,在交际中大约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传递的。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曾提出过这样的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
  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没有掌握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规则,很可能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引发不愉快乃至冲突。
  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演练场所,是正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前提准备和基础奠定。第二语言教学区别于母语教学,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穿插和出现使得非言语交际可以而且应该较多地配合语言教学,尤其是当教学对象的二语水平在初级和初中级的阶段,课堂的非言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
  二、课堂和对外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的主要类型和作用
  在任何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都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但是课堂教学交际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语速、音量、姿势、手势、表情、衣着打扮、体距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是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在完整的交际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Cooper(1988)指出,如果语言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利用非言语交际策略,师生关系可以得到改善,教学效果更佳,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无论是大学英语课堂还是对外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主要作用有:
  (一)引起注意。例如教师走进教室后拍拍掌,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意味着“马上进入到课堂学习来”。教师用教鞭敲敲黑板,立刻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对言语交际的重复。如学生回到问题正确时,教师除了语言上的肯定之外还可以加上点头和微笑,有时候这些动作比老师的言语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抵触和否定。例如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时经常在谓语单复数变化上搞错,这时教师可以用特定的手势语给予否定提示,让学生自我纠正。
  (四)补充和代替。例如某学生写作业的时候犯错误了,老师用手指轻轻点一下学生作业本代替语言上的直接指出;对外汉语课堂中,留学生在说疑问句的时候经常会忘记句末的“吗”、“呢”等词,教师会用一定的手部动作如画一个问号来提示学生应该添加句末疑问词。
  (五)强调作用。老师们特意的重音,停顿,附加手指指示都是很好的强调。
  (六)协调作用。非言语交际是最有效而且不带侵犯地调整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很多形式的非言语行为可用来控制交际。教师往往可以借助眼神、摇头、晃动手指来暗示学生不要站起或者轮到你发言等。
  三、英语教学课堂和对外汉语课堂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课堂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面部表情主要包括眼神、笑容、神情和头部姿势等。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教师一直保持着“高于学生”的威严,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面部表情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为适应留学生语言习得的习惯使用更加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来协助课堂讲解。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词汇发音不准确或者词汇使用错误的时候,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一般会直接指出纠正;而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一般会用比较夸张的表情如凝视、抿嘴、皱眉等向学生给出否定、重新判断的提示,提倡学生自我纠正。
  (二)手部动作。
  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常见,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还是对外汉语课堂亦或是其它科目的教学课堂,学生对教师的手部动作是十分关注和期待的。所以正确地实用手部动作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度,促进课堂语言教学。
  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手部动作是属于含蓄型的,教师一般以手部动作作为领读、起立、坐下、停止等课堂命令语;而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手部动作是属于开放型的,教师除了用手部动作代替课堂命令用语之外,还配合语言教学。如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中的声调时,教师一般会在操练时用左手动作夸张地表示汉语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着装。
  任何一种文化环境都要求人的穿着应该与其社会地位或职业相符合。课堂环境下,穿着能使教师显得更为自信。教师的衣着打扮作为课堂非言语交际的一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对教师这一职业,着装的基本要求是妆容整洁、着装得体,为人师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习惯影响下,不同的教学课堂教师的着装打扮行为也有差异。如中国的高校课堂里很少对教师有统一的着装要求,相对来说对外汉语课堂尤其是在国外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一般要求穿着统一的正装套裙等。在面容打扮上,对外汉语课堂女教师会被约定俗成地要求化一点淡妆,尤其是在国外的对外汉语课堂中,如果没有化妆,可能会给人产生不尊重学生不尊重这份职业的感觉;在中国女教师普遍不化妆,在过去如果女教师化妆还会被认为作风不朴实、太过做作等,甚至会让学生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副语言。
  由于语言的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和对外人常用的辅助言语交际的副语言音节是不一样的。例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常用“啊”“哇”“吗”“嗯”“哎”这些字音再加上不同的声调语气来表示赞叹、惊讶、疑惑、肯定、感叹、无奈等情绪;对外汉语课堂中由于学生常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以欧美国家的学生为例,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或官方语言,所以他们常用”oh”、”Aha”、”wow”、”yeah”、”hey”、”Uh-oh”、 “Mm”、”Nah”等来表示惊讶、兴奋、赞叹、喜悦、思考或者否定等意思。例如,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如果某学生举手说需要上洗手间,教师如果用“嗯”来表示应允的话,留学生是不会理解的,他会一直等到教师给出明确的答案,如“可以”、“好的,请去吧”这样的答复才会动身离开座位。所以汉语教师既要了解这些辅助性语言,还要让学生形成习惯,使得某些字词音节成为“众所周知”的辅助性交际言语,利用好这些课堂副语言才能使得课堂中师生交际高效达成。
  (五)课堂模式。
  课堂模式属于非言语交际中的环境语言,课堂模式的不一样反映出教学策略的差异以及文化意识的差异。Cooper(1988)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参与形式,将教室座位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型、马蹄型和模块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多为传统型的,传统型课堂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从而显示出教师威严和统治地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多采用马蹄形和模块型模式。马蹄型和模块型座位模式不仅有助于师生间交流,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沟通。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当中随意走动的频率较少,一般都是站在讲台完成知识点的讲解;课堂程序按部就班进行,学生“正襟危坐”,力求在教师眼中形成和保持“乖学生”形象,教师会对课堂中“纹丝不动”,认真聆听的学生大家赞赏。对外汉语课堂是多国多文化交融的课堂,上课形式比较自由。教师经常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与学生之间可以近距离的交流和接触;即使站在讲台上,也是活动范围很大,从讲台这边到另一边,随时根据需要变换位置。对外汉语课堂学生发言积极,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间常有激烈争辩,所以在对外课堂是“闹腾”的。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要征求老师的同意才能发言,在需要学生讨论发言的时候常常需要教师的一再鼓励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中国课堂相对对外汉语课堂的“闹腾”就变得“安静严肃”多了。
  四、非言语交际策略的应用
  课堂非言语交际类型复杂多样,而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言语交际存在差异的类型和事例也不计其数,以上仅是略作探究概述。总而言之,课堂是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演习场所,无论是大学英语课堂还是对外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行为应该而且可以配合促进课堂主要的言语交际即语言教学。
  教师应该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的非言语交际,利用好非言语交际行为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同时规避二语习得环境中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误会,做到“趋利避害”,帮助学生的二语习得,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还要随时纠正学生对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误用,指出其可能给跨文化交际造成的障碍和损害。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等形式学习非语言交际形式,消除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最后,对比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和差异,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加入对外汉语课堂中特有的一些非言语交际手段,如课堂模式,可以运用马蹄式和模块式座位进行教学,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外汉语课堂中亦可以运用一些中国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如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特有的一套“课堂副语言”,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声“嗯”中领会其含义,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地高效顺利。
  参考文献:
  [1]George,B.英语写作指导[M].张丰年,王先军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
  [3]叶定国,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郑州大学学报,2000(9).
  [4]隋云翔,刘平.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4).
其他文献
Take FEI DAN XU for example to simply analyse Traditional Chinese Portrait —the theme of the 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beautiful women , and compare with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正逐步走出象牙塔,走出的同时却造成了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变化。张楚廷先生通过考察与反思我国教育现状,通过哲学思考,主张教育应
文章结合新生代员工的共性,从管理方式的创新、激励措施的运用等角度,对提高新生代员工的职业素质做以有益的探讨.
高职教育造价专业在不断地改革发展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高职院校造价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呢?本文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上,提出了一
本文以风格标记理论为出发点,从形式标记层面的音系标记、词语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修辞标记五个方面展开探讨,发现张振玉译本中语句处理十分到位,恰当有效地表现原作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显著加快,为了便捷人们的基础生活,社保卡,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卡应运而生.人们利用社保卡可以完成各项生活事宜的办理,更为政府有效掌握民众基
摘要:河南民间美术元素内涵融入到动画故事题材中,同时加入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题材,在对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题材进行筛选和创作重组,制作出具有时代内涵精神的动画角色作品。这可以作为发展河南动漫产业的一个路径。  关键字:民间美术;动画;角色设计  我国动画片大量选题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成语故事等,在美术风格与动作表演中,其成功之处在于民族风格的成功表达。借鉴了中国五千年传承来的传统艺术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被译为“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作为一个批评概念,由保加利亚裔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互文性在文学创作
招聘是企业引入人才的主要途径,优秀的、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保证.本文通过解读刘邵《人物志》中关于识鉴人才的思想,从多“观”、动态发展识人、七缪这三方面思想总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