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依据课标和考纲,在人教版、大象版、岳麓版和人民版四个版本的教材中寻找平衡,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考“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不是考“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掌握情况”,这对实验区高考命题是一个考验,也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广东题注重把握基础和主干知识,纯记忆性知识都以运用的方式出现。比如第2题、第3题、第5题,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能力中“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要求。
山东题提供了大量新情境。如第14题通过1953年版人民币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等。这些题目体现了命题者希望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确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进行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第12题,引导考生“在研究中研究”,通过对研究者的素材的判断进而理解研究者的课题,这是学术研究,也是历史探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思维。新情境的出现并不影响对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考查,第25题通过“罗斯福新政”考查了社会保障制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海南题也注重创设新情境。比如,第14题竹枝词、第16题《东方杂志》、第17题新四军军歌等,尤其是第31题引用海明威小说梗概、第33题引用探险家和酋长不同的叙述,都让人耳目一新。
整体上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做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立足基础、注重主干、关注现实、联系社会”。
注重基础,抓住主干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四省区的历史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这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类知识的考查常常以创设历史情境的形式出现,并以能否灵活运用为考查目标。“学以致用”是命题改革的突破口。同样,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也要以“用”为突破口,把教科书与其他各种素材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学习目的,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增长点”。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的“美丽花边”,其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在考试中无从下手。但从2007年几省的高考题来看,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更是历史教育中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
历史教学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负责,要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思维品质,要将学校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背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也就在根本上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看来,应对的策略只能是: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精神,钻研历史教科书,不断跟踪史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了解史学研究现状与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做历史教科书的“主人”,而非“仆人”。
广东题注重把握基础和主干知识,纯记忆性知识都以运用的方式出现。比如第2题、第3题、第5题,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能力中“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要求。
山东题提供了大量新情境。如第14题通过1953年版人民币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等。这些题目体现了命题者希望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确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进行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第12题,引导考生“在研究中研究”,通过对研究者的素材的判断进而理解研究者的课题,这是学术研究,也是历史探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思维。新情境的出现并不影响对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考查,第25题通过“罗斯福新政”考查了社会保障制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海南题也注重创设新情境。比如,第14题竹枝词、第16题《东方杂志》、第17题新四军军歌等,尤其是第31题引用海明威小说梗概、第33题引用探险家和酋长不同的叙述,都让人耳目一新。
整体上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做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立足基础、注重主干、关注现实、联系社会”。
注重基础,抓住主干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四省区的历史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这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类知识的考查常常以创设历史情境的形式出现,并以能否灵活运用为考查目标。“学以致用”是命题改革的突破口。同样,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也要以“用”为突破口,把教科书与其他各种素材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学习目的,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增长点”。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的“美丽花边”,其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在考试中无从下手。但从2007年几省的高考题来看,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更是历史教育中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
历史教学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负责,要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思维品质,要将学校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背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也就在根本上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看来,应对的策略只能是: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精神,钻研历史教科书,不断跟踪史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了解史学研究现状与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做历史教科书的“主人”,而非“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