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程是新课标重点改革的一门课程,要求丢弃以往的死记硬背,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应用、思维的培养。因此借着课程改革这个东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创造力,培养思路清晰、学习科学、善于求知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作者就从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出发,讲述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G633.91
前言:在新课标改革中已经指出,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要求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力、思维力、探究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自主生物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曾有教育学家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科学社会影响的意识。而这三个维度要想在生物课堂中得以体现,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让他们自己探索知识,掌握科学素养的三维度。自主学习除了自己预习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节课堂,自己完成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予以指导。例如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并找同学对知识做一个总结,其他人作补充。主要总结的知识点有:看图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设置问题环节,让讲课的学生向其余学生提问,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思考来学习生物知识,再也不做听课的机器。最后是教师的总结环节,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并再总结一次重点,例如“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别,在让学生做一些习题,巩固对转录和翻译的产所、模板、原料、产物等知识点的记忆,自主完成一个学习过程。这样交给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力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他们在摸索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完善科学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一方面将生物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做一个提前的汇总,还要将理解的难点标注出来;另一方面要在导学案中加入原来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有个学习过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方法。
二、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认知感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素养”不能够自然而成,很多情况下是模仿他人,觀察别人的行为习惯或是模仿已有的来创造自己的未知。这也是生物实验一个微观的学习过程,即通过对一些实验的重复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求知精神。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验,教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实验操作技能,启发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推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完善。例如实验,检测还原糖:选择材料为还原糖高且颜色接近为白色,可以是苹果或者白萝卜。然后利用菲林试剂,实验步骤为:取样2ml于试管当中,加入配制好的菲林试剂,水浴两分钟之后观察实验现象(白色变为浅蓝色,最后为砖红色)。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其它水果、蔬菜,观察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并探索得到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生物实验有很多检测试剂,也就有颜色的变化,这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够锻炼学生的眼力和细心程度,更是一种观察生活、观察知识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面对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如果能够仔细观察,那么处处有师,时时为学。
三、打造创新教学课堂,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物课堂压抑、不活跃,这也造成学生对生物兴趣少,答题模板化。虽然紧张、模板化的教学能够带来短时间的成绩提高,但是绝对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打造一个创新课堂,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情境教学、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在生物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高中生物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侦探破案的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指纹来判别犯人。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全称,为什么它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它的鉴定技术还有其它应用吗等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其它的辨别身份的方法。在这样的一个“破案”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也容易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创新解决办法。
四、利用科学思路学习生物,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要培养科学思维,就要首先学会用科学思维去学习。传统的生物教学多是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就对知识“死记”,这样不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生物的长久学习。因此高中生物课程要谨遵改革的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授之以渔”让学生更好地去自己学习。简单的科学思路有类比、数据统计、对比、类比等等,在此简单介绍利用类比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生物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时,为了让学生方便记忆这个概念,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一个类比。河就相当于膜,而船就是载体,要想过河就要乘船,要想传输物质,就要使用载体。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顺水和逆水,这就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主动运输就向和水流作抗争,需要耗费一定的能量,以此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消耗能量,而且是逆梯度的跨膜运输。经过这样的类比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将陌生知识和熟知现象做类比,增强记忆和理解。科学的思路还需要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将思路以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教师思路的感染,分析问题的立意和步骤自然能够不断熟悉掌握。而且问题教学精准、高效,是常用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结束语:课程改革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教育提升,更是重视科学素养和态度的培养的体现。生物课程的改革利于这些精神的培养,而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的学习。相信这样一个相互的过程一定能够在生物教师的努力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张竹云,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12)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G633.91
前言:在新课标改革中已经指出,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要求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力、思维力、探究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自主生物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曾有教育学家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科学社会影响的意识。而这三个维度要想在生物课堂中得以体现,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让他们自己探索知识,掌握科学素养的三维度。自主学习除了自己预习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节课堂,自己完成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予以指导。例如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并找同学对知识做一个总结,其他人作补充。主要总结的知识点有:看图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设置问题环节,让讲课的学生向其余学生提问,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思考来学习生物知识,再也不做听课的机器。最后是教师的总结环节,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并再总结一次重点,例如“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别,在让学生做一些习题,巩固对转录和翻译的产所、模板、原料、产物等知识点的记忆,自主完成一个学习过程。这样交给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力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他们在摸索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完善科学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一方面将生物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做一个提前的汇总,还要将理解的难点标注出来;另一方面要在导学案中加入原来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有个学习过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方法。
二、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认知感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素养”不能够自然而成,很多情况下是模仿他人,觀察别人的行为习惯或是模仿已有的来创造自己的未知。这也是生物实验一个微观的学习过程,即通过对一些实验的重复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求知精神。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验,教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实验操作技能,启发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推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完善。例如实验,检测还原糖:选择材料为还原糖高且颜色接近为白色,可以是苹果或者白萝卜。然后利用菲林试剂,实验步骤为:取样2ml于试管当中,加入配制好的菲林试剂,水浴两分钟之后观察实验现象(白色变为浅蓝色,最后为砖红色)。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其它水果、蔬菜,观察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并探索得到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生物实验有很多检测试剂,也就有颜色的变化,这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够锻炼学生的眼力和细心程度,更是一种观察生活、观察知识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面对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如果能够仔细观察,那么处处有师,时时为学。
三、打造创新教学课堂,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物课堂压抑、不活跃,这也造成学生对生物兴趣少,答题模板化。虽然紧张、模板化的教学能够带来短时间的成绩提高,但是绝对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打造一个创新课堂,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情境教学、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在生物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高中生物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侦探破案的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指纹来判别犯人。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全称,为什么它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它的鉴定技术还有其它应用吗等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其它的辨别身份的方法。在这样的一个“破案”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也容易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创新解决办法。
四、利用科学思路学习生物,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要培养科学思维,就要首先学会用科学思维去学习。传统的生物教学多是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就对知识“死记”,这样不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生物的长久学习。因此高中生物课程要谨遵改革的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授之以渔”让学生更好地去自己学习。简单的科学思路有类比、数据统计、对比、类比等等,在此简单介绍利用类比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生物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时,为了让学生方便记忆这个概念,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一个类比。河就相当于膜,而船就是载体,要想过河就要乘船,要想传输物质,就要使用载体。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顺水和逆水,这就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主动运输就向和水流作抗争,需要耗费一定的能量,以此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消耗能量,而且是逆梯度的跨膜运输。经过这样的类比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将陌生知识和熟知现象做类比,增强记忆和理解。科学的思路还需要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将思路以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教师思路的感染,分析问题的立意和步骤自然能够不断熟悉掌握。而且问题教学精准、高效,是常用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结束语:课程改革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教育提升,更是重视科学素养和态度的培养的体现。生物课程的改革利于这些精神的培养,而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的学习。相信这样一个相互的过程一定能够在生物教师的努力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张竹云,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