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还是“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凭,是课程内容的主要“展示平台”,借助教科书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教科书的编制,尤其是内容的选择、体例结构的安排以及以内容为基点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等,都将直接关系到教科书应有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科书的作用发生着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由固定知识技能的“载体”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的“阶梯”;二是由描述静态知识内容的材料转变为静态内容与动态过程相统一的材料;三是由呈现有限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能够延伸与扩充的教学资源。由此,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教科书能否在实践中具有“易学便教”的特点,能否引导师生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本文期望通过对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套高中语文新教材助学系统进行描述归纳和比较分析,达到更好利用助学系统的目的,并为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思路。
一、描述与归纳
所谓助学系统(又称导学系统)就是指由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如预习提示、评点、注释,学法指导等)所构成的一套系统。助学系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引、导、帮、扶的作用,依凭助学系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助学系统的有效应用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能提升语文学习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历来教材的编写者除了着力于对课文的选择外,也非常重视助学系统的编排。以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三套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三套教材均编排了系统的助学系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
二、比较和分析
三套教科书在助学系统的编制上各有特色。尤其是语文版和江苏版教科书,其助学系统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人教版保持了其03版的模式,没有作出大的调整和创新。我们重点来看语文版的“相关链接”和江苏版的“专题导语”和“课文旁批”(或提示)。
语文版不设单元提示,而是在课后和单元的“相关链接”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在编制者看来,单元前不设“提示”,目的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研读、思考。其中可能体现了编制者的一种语文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原初体验。在他们看来,单元提示所给出的内容往往是告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带有预设性和指示性,教师和学生可能容易带上一个比较固定的“前见”。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赋予了编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将“单元提示”从单元前隐去。但是,学生的解读又会因为人生经历的不足和自身阅读经验的贫乏,在解读文本时容易陷入“误读”和“读误”的泥淖。这时,课文的“相关链接”和单元的“相关链接”,能够给出一个参考的范围,可以较好地引导他们进入到阅读的合理性轨道上来,也就是能适时地纠偏。而且,这些“链接” 材料本身视野开阔,可读性强,富有学术厚度,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与思考,并在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开阔眼界中增加阅读积累。比如,在其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读《尤利西斯》”一课之后,“相关链接”中选择了瞿世镜编的《意识流小说理论》中有关意识流小说的相关论述和《尤利西斯》第二章(节选),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在面对一个比较陌生的现代派小说文本时不会手足无措。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比较合适的引导,同时由于没有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学生的阅读原初体验也受到了尊重,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探究此类文章的兴趣。因此,语文版的这种“相关链接”形式的助学手段是值得其他教材编制者借鉴的。
江苏版的每一个专题模块都有一个“导语”,类似于“单元提示”,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提示”。编制者用相当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设计了导语内容,这种设计的根据应该和教材编制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编制理念之一就是“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他们希望通过“导语”等形式来“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希望“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比如,在其第一册的“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前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这种“导语”和人教版的简洁平实的“单元提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为:“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学习这个单元的小说,重点放在对主题、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上。很多作品的主题,读者和作者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的评价也不同。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明主题,环境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加强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另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这样的“提示”内容周详,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阅读要求概述得非常清楚,同时却让学生早早地拥有了理解“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工具”,学生阅读的自由被强行剥夺了,更不用说这则“提示”中出现的逻辑错误:既然“很多作品的主题,读者和作者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的评价也不同”,为什么又非得把握主题?还非得“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提示所起到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反而可能钳制学生的思维。
江苏版教科书助学系统的另一个创新是在一些课文中附有“旁批”和“学习提示”。比如,在“说不尽的阿Q”这一专题下的《阿Q正传》一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被分为:
●问题形式
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如,“鲁迅给阿Q作传,感到‘万分困难’。速读本章,想一想,为什么?”
●阅读提示形式
用介绍性的文字来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如,“两件屈辱的事件和一次欺辱小尼姑得胜的场景描写,成为阿Q‘优胜’的典范之作。速读本章,看看阿Q连战三场,是如何获得自我心理满足的。”
●揭示深刻含义的语句形式
用揭示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难解之处的信息。如,“看杀头是一种心理嗜好,看过杀头也是看客文化的一种资本。这里显然是暗示阿Q自我的最后悲剧命运。”
●旁批或评点的形式
这种形式类似于古人为作品作出的“旁批”和“眉批”。但该教科书中的这种批评是和文本中画线或加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如,“‘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叫。”这是文本中的加了着重号的句子,在其旁有评点:“人物描写的神来之笔!未庄的最高统治者也居然巴结、臣服于‘老Q’了。”
另外,在文言文编制中还设计了这样的助学形式,即在课文旁为学生翻译出几个段落的内容,而后留出几个段落请学生尝试着翻译。这种形式应该说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台阶,使学生相对容易踩上去。比如,在第四册的“直面人生”专题下的第一课《报任安书》中,第一至第三段和最后一段都给出了详尽的翻译,而在第四段至倒数第二段旁留出了横线供学生翻译之用。江苏版的这种“导语”和“提示”(或评点)的助学形式同样值得教材编制者的借鉴。■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科书的作用发生着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由固定知识技能的“载体”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的“阶梯”;二是由描述静态知识内容的材料转变为静态内容与动态过程相统一的材料;三是由呈现有限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能够延伸与扩充的教学资源。由此,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教科书能否在实践中具有“易学便教”的特点,能否引导师生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本文期望通过对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套高中语文新教材助学系统进行描述归纳和比较分析,达到更好利用助学系统的目的,并为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思路。
一、描述与归纳
所谓助学系统(又称导学系统)就是指由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如预习提示、评点、注释,学法指导等)所构成的一套系统。助学系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引、导、帮、扶的作用,依凭助学系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助学系统的有效应用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能提升语文学习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历来教材的编写者除了着力于对课文的选择外,也非常重视助学系统的编排。以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三套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三套教材均编排了系统的助学系统,其具体内容分别为:
二、比较和分析
三套教科书在助学系统的编制上各有特色。尤其是语文版和江苏版教科书,其助学系统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人教版保持了其03版的模式,没有作出大的调整和创新。我们重点来看语文版的“相关链接”和江苏版的“专题导语”和“课文旁批”(或提示)。
语文版不设单元提示,而是在课后和单元的“相关链接”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在编制者看来,单元前不设“提示”,目的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研读、思考。其中可能体现了编制者的一种语文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原初体验。在他们看来,单元提示所给出的内容往往是告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带有预设性和指示性,教师和学生可能容易带上一个比较固定的“前见”。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赋予了编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将“单元提示”从单元前隐去。但是,学生的解读又会因为人生经历的不足和自身阅读经验的贫乏,在解读文本时容易陷入“误读”和“读误”的泥淖。这时,课文的“相关链接”和单元的“相关链接”,能够给出一个参考的范围,可以较好地引导他们进入到阅读的合理性轨道上来,也就是能适时地纠偏。而且,这些“链接” 材料本身视野开阔,可读性强,富有学术厚度,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与思考,并在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开阔眼界中增加阅读积累。比如,在其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读《尤利西斯》”一课之后,“相关链接”中选择了瞿世镜编的《意识流小说理论》中有关意识流小说的相关论述和《尤利西斯》第二章(节选),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在面对一个比较陌生的现代派小说文本时不会手足无措。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比较合适的引导,同时由于没有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学生的阅读原初体验也受到了尊重,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探究此类文章的兴趣。因此,语文版的这种“相关链接”形式的助学手段是值得其他教材编制者借鉴的。
江苏版的每一个专题模块都有一个“导语”,类似于“单元提示”,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提示”。编制者用相当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设计了导语内容,这种设计的根据应该和教材编制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编制理念之一就是“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他们希望通过“导语”等形式来“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希望“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比如,在其第一册的“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前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这种“导语”和人教版的简洁平实的“单元提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为:“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学习这个单元的小说,重点放在对主题、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上。很多作品的主题,读者和作者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的评价也不同。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明主题,环境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加强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另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这样的“提示”内容周详,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阅读要求概述得非常清楚,同时却让学生早早地拥有了理解“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工具”,学生阅读的自由被强行剥夺了,更不用说这则“提示”中出现的逻辑错误:既然“很多作品的主题,读者和作者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的评价也不同”,为什么又非得把握主题?还非得“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提示所起到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反而可能钳制学生的思维。
江苏版教科书助学系统的另一个创新是在一些课文中附有“旁批”和“学习提示”。比如,在“说不尽的阿Q”这一专题下的《阿Q正传》一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被分为:
●问题形式
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如,“鲁迅给阿Q作传,感到‘万分困难’。速读本章,想一想,为什么?”
●阅读提示形式
用介绍性的文字来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如,“两件屈辱的事件和一次欺辱小尼姑得胜的场景描写,成为阿Q‘优胜’的典范之作。速读本章,看看阿Q连战三场,是如何获得自我心理满足的。”
●揭示深刻含义的语句形式
用揭示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难解之处的信息。如,“看杀头是一种心理嗜好,看过杀头也是看客文化的一种资本。这里显然是暗示阿Q自我的最后悲剧命运。”
●旁批或评点的形式
这种形式类似于古人为作品作出的“旁批”和“眉批”。但该教科书中的这种批评是和文本中画线或加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如,“‘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叫。”这是文本中的加了着重号的句子,在其旁有评点:“人物描写的神来之笔!未庄的最高统治者也居然巴结、臣服于‘老Q’了。”
另外,在文言文编制中还设计了这样的助学形式,即在课文旁为学生翻译出几个段落的内容,而后留出几个段落请学生尝试着翻译。这种形式应该说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台阶,使学生相对容易踩上去。比如,在第四册的“直面人生”专题下的第一课《报任安书》中,第一至第三段和最后一段都给出了详尽的翻译,而在第四段至倒数第二段旁留出了横线供学生翻译之用。江苏版的这种“导语”和“提示”(或评点)的助学形式同样值得教材编制者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