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关于认知冲突问题的处理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冲突,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42—0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会经常性地产生一些认知冲突,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一(政治)的时候,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与西方雅典、罗马的民主与法制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强化出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弊端太大、太多,远不如同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优越。这样,他们便产生了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肯定西方古代的民主、法制和历史的认识倾向,教师也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想给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又不知道从何讲起。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致使学生这样的认知冲突得以持续、强化、直至形成错误的认识。这种回避态度是错误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都强调,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认知冲突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连结他们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不能漠视甚至压抑学生的认知冲突,反而还要积极地利用这个冲突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一个能够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落实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的主张是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引导他们在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真实”的认识,一旦“拨开云雾见天日”,他们的认知冲突自然也就消失了,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下面就以“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为例来谈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从本质上看,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都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专政,都有其阶级局限性。我们姑且不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专制性,仅就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言,其实质就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况且,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邦的所有人都被当人看,在雅典,1/3以上的奴隶被看做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也并非是所有被当人看待的都可以成为雅典公民,外邦人和工商业者都不享有公民权,占成年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不分其阶级一律不享有公民权,更谈不上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同时,古希腊“公民权”的获得也受到财产数量的限制,比如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分别赋予每个等级的公民不同的权利,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公民权之狭隘性充分地暴露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不能仅以简单的孰优孰劣来评价比较中、西古代政治制度。
  从历史影响上看,二者各有优缺点。古希腊的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的氛围,使雅典的科学文化空前繁荣,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主要派别以及伦理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都可以在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文化中追根溯源。民主政治的建立曾大大促进了雅典经济发展,雅典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又使雅典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但雅典的民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因素所导致的局限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其随意陛、原始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选举制度的不健全是致命的,由此造成雅典民主政治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之手”,加上当时的法律不完善,也没有系统的成文法,许多案件只能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这样的审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陶片放逐法本意是将那些公认的危害份子驱逐出境,但结果却剥夺了仅为嫌疑犯公民的辩护权,使其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失去公民资格。那种纯粹的主观意识行为可能使真正拥有先进思想而不被人们所接受的先驱惨遭不幸,苏格拉底之死,不能说与此无任何关系。那些杰出的人物,能真正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往往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新思想因此被压制。此外,雅典民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残忍地限制了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空间,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相对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而言,尽管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容易形成集权,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造成了社会的恐怖,但它也确实因此而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有效抵御外来侵略,维系大帝国的长期统一,从而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古代兴修的宏大工程、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文明,等等,也都与这种专制制度不无关系。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中、西不同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形成包容不同制度文化的心态。
  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和特定的背景。独特的经济生活习俗、文明典制、宗教信仰以及地域因素、历史传统等等都是影响政治制度文明产生的因素。小国寡民的社会体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工商业经济、长期沉淀的平等互利观念、充满活力的城邦制度等等共同孕育、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大一统思想观念的熏陶、大国众民的社会体制、发达的农耕文明等等共同造就了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这些客观条件和因素而对政治制度做出简单的评价,任何一种制度都深刻地反映、体现着背后的独特文化性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政治制度文明也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我们不能以某种制度来否定其他的制度,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包容不同制度的差异。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是不同区域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源头,都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是必然的、正常的。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以真实的历史,通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假的想象;让他们客观地评价历史,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地看待历史。教师不能简单地回避这些冲突,更不能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故意回避解释,简单地用“课后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解决”这样的方式来敷衍学生。
  
  [实习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主体,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选择和建构过程具有特殊的方式。其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是他们取舍唯物史观的意义中枢;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他们理解唯物史观的思想媒介;公式化和工具化是他们对唯物史观意义建构的理论与价值取向。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唯物史观认知方式表明,一种新的社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情境,其传播与认知都不是纯粹的。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
[关键词]转型,商业革命,理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14—06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体现在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直接渗透到近现代社会。王国维认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就业状况进行考察,期望从一个侧面认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智识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中世纪的大学赋予了从古代继承下来的知识等级观念以制度形式,不仅系统地讲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扩大了西欧整个社会的智能容量;还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逻辑分析训练,这些持续的学术训练培养了欧洲受教育阶层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为西欧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人才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教学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29-03    最近,笔者听了若干节高中新课程“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堂教学,还连续观摩了具有竞赛性质的省、市级同题优秀课,笔者翻阅整理听课笔记时发现,这些课在设计处理和讲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时,有一个惊人的雷同问题,即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事件
关键词 历史事件线索,概念解读,教学技能,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12-04  2013年10月底,为期三天的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在淮北实验高中举办,全省近50名选手参加赛事。他们用极短的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谋篇布局,各展才华,亮点迭出。各地教研员和历史教师近200人听课观摩。  作为评委,我听取了8节说课和5节现场
[关键词]天津卷,理论认知,史学思维,逻辑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07-05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天津卷第5题,以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切入点,给出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信息,又呈现貌似合情合理、并与达尔文进化论主张近似,而整体上、实质上又是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考查考生对相关理论的认知素养和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  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行内研讨,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大赛与研讨活动,听到一位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对本次竞赛的同课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共鸣: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味儿”。联系这次
[关键词]华侨,兴学,侨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94-05    一、近代中山籍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学的几个阶段    (一)清末:初兴期  近代香山乡民出洋谋生者众,多数去往北美和澳洲。这些出洋的香山籍华侨大多出身贫苦,在海外饱受欺凌,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希望通过兴办教育使家乡兴旺发达。自清末提倡“废科举,兴学堂”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形态解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7)19-0042-08  知识一般会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加以表述的;另一类是不能够表述而能在行动中获得的。我们通常称前者为显性知识,称后者为隐性知识。实现历史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让知识构建活动具有思维可视化的特征。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方式,阅读常态,孔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44—04    阅读,是知识分子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然而,受条件制约,即使是“书虫”,一生所能读的书也实在有限。因此,在我们这个“读书无禁区”的时代,我逐渐形成“有限阅读,阅读无限”的认识。据“阅读与备课”征文的要求,本文以《孔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