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子们进入大学后不久大都能发现自觉学习的重要性,但不少学生仍会面临心态、志向、学習目的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惑,本文试就温总理提,出的“此时、此地、此身”及“要做事不要做官”来分别阐述大学生应如何摆正心态及立志。并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谈谈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及要学习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心态;志向;目的;方法
一、心态问题
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湘考察时专程前往湖南大学视察。寄语湖大学生:年轻人要记住这样六个字,就是“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推到以后;此地,就是可以从你所处的岗位为人民和国家作出贡献,就要立即做起来,不要等到别的地点;此身,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勇于承担,而不要推给别人。
温总理的“此时、此地、此身”六个字告诉了大学生们在大学时应如何摆正心态。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之目的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高。后人不断寻求修身与养性的方法,这可能会使人步入歧途。在我看来,修身与养性更多的不应是方法问题,即如何修身与养性,而应是意识问题,即能否认识到所有人无论生理还是精神都存有先天不足所以需常怀内省之心: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有自知之明,并做到时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修身与养性是对内而言,治国与平天下则是对外而言。与修身与养性不同,治国与平天下更多的是应是方法问题而不是意识问题,否则难免好高骛远。如何治国与平天下?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有大作为。但我觉得,既然是方法问题方向正确则足矣,大不必把标准定得过高,如果一个人所做的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都是无害而有益的,又何尝不是做到了治国与平天下呢?若其本人还能常怀内省之心,不是已做到内外兼修了吗?
齐家在其中又居于一个什么地位呢?从字面上理解齐家是使家庭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的意思。这里我也想将其含义延伸:家是一个人精神与肉体的根据地,所以齐家在修身养性与治国平天下之间处于桥梁、纽带的位置。能常怀修身与养性之心,才能使家齐,进而安内;家齐,才能有对外的精力。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想,“此身”当属于修身与养性的内容;“此地”当属于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此时”当属于齐家的内容。
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目标。但一个人,志向宜远大,目标却不宜过高,此时、此地、此身足矣。
二、志向问题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阐述过人都有认同的需要,有超越的需要。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获得认同,这是每个人所希望的。因此先哲们告诫人们在年轻的时候需立志,志向要远大,这大抵也正是今天为什么大多数家庭的学子们宁愿选择考大学而不愿务农或做普通工人的原因。学子们都想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2010年6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浙江大学看望大学们时有一名大三学生汪寅龙对温家宝说。他想从政,想请总理给他一些建议。温家宝说:要做事不要做官。他说:“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什么专业,都要用你所学的专长为人民服务,你这样做了,而且做了贡献了,人民会记住你的;相反,如果你即使当了官,但是你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做官而做官、甚至背离老百姓的利益,那对人民是有害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如果是这样的政治家、这样的官,老百姓是欢迎的。”
从温总理对“要做事不要做官”的解释可见,他并非反对学生将来从政,而是反对为做官而做官,如果是为更好地替更多人谋利而做官,这样的政治抱负无疑是会得到大众的认同的,在利他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可见。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抑或其他远大的志向,都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才能苦尽甘来,实现自我超越。赖昌星,陈良宇等人的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志向不是为更多人谋利,而是为一己之私利,终将受到世人的唾骂。志向是为更多人谋利,过程可能是苦的,结果却是甜的,志向是为一己之私利,可能会暂时行乐。最终得到的将是空虚。
三、学习目的问题
有些同学目的在大学期间学习目的不够具体,明确,这恐怕会带来严重问题。我在给学生讲《刑法学》犯罪主观方面内客时,发现刑法在这方面的理论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意义,进而能解释目的明确的重要性,现解读出来,以期与读者共勉。
主观上的罪过心理分故意与过失两种。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心理学上人的主观心理需从认识和意志两方面分析,认识指能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意志指基于认识决定是否做及怎样做。直接故意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意志上希望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是对结果发生持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仅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意志上放任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即对结果发生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或模糊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认识到而导致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意识表层无认识,但潜意识有认识,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持排斥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认识上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因为轻信能够避免导致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是持排斥态度的。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心理都来自于认识的支配。如果这种认识在意志上表现出积极追求,则为有目的,否则只能说其心理源自一种内驱力,即动机。因此只有直接故意才有目的。间接故意对结果发生持模糊态度,目的不明确就等于是没有目的;过失是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持排斥态度更不能说有目的,只能说是有罪过的动机。
如此,目的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不同时期目的或许不同,但如果没有目的,就会要么间接故意地放任好结果及不好结果的发生,而天上掉陷饼的事是没有的,所以间接故意所放任的大都是不好结果的发生。要么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地产生失误。只有目的具体而明确,才能意志坚定地积极追求既定的目标。
四、学习方法问题
如果目的是内容,方法则是形式。目的明确了,方法是必需的,因为量变会引起质变。计算机、英语、法律、心理学知识都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实现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学习计算机、英语、法律是为了提高实现目的的效率。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坚定实现目的的意志。所以,学习要分清主次,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每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把精力专注于所学知识表面而不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可能就不会发现每问一学科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就可能收获不大。我在教《計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时从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等很多方面的认识,这种方法或许也可用于学习其他学科,现将我的这一发现共享如下:
电脑的工作原理源自人脑,反向理解起来却发人深思。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控制和运算。存储器是其记忆体,分内存和外存两部分。Cpu和内存相当于人脑,如果说一个人反应快、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好,就是他的cpU性能(脑力)好。如果说一个人知识丰富,就是指他的内存容量(脑容量)大。内存与外存的区别在于,电脑一断电,内存中存储的东西就消失了,所以在用电脑时若不保存所操作的内容,断电后就找不到了,如果保存,不管是存在硬盘、还是存在u盘、软盘,都是存在外存里。一个人的epu好,意味着他大脑灵活,但知识不一定丰富,所以许多人没念多少书但悟性及智慧并不差。有了好的cpu,内存容量也大,仍远远不够,因为内存中存的是知识的结构及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具体的知识点一旦“断电”是容易遗忘的,所以读书的时候需做笔记,笔记就是外存。Cpu不能直接访问外存,必须先通过内存才能访问外存。如果内存中连笔记放到哪都记不得了,又怎能找到当初学的知识点呢。
Cpu好,内存容量大,外存容量也大,还是不行。如果存储的东西不分类,存得很散乱,将影响提取和反应的速度。电脑需要经常做磁盘整理,我们所学的知识也需定期做归纳和总结。Cpu好,内存容量大,外存容量也大,方法也对头,还缺意识这一重要的前提。因为电脑有电源,人脑有意识问题。不给电电脑是运行不起来,又何谈以上这些呢,给了电就相当人脑有意识。“重复是学习之母”只有不断地充电来刺激大脑,让大脑不断电,意识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专业人士建议学钢琴需从七岁前开始学,否则长大后再学,那种内在的意识很难形成,钢琴很难成为其生活中如同指挥自己的手脚一样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充其量只是其消遣、娱乐或获得他人认同的掌声之工具而已。我想这个道理用以解释意识的重要性是最恰当不过了。
该有的意识也有了,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仍不行,马克思说,人的最大属性是他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群体中的人。正如电脑是网络中的电脑一样。电脑之间若想实现网络连接,每台电脑要有硬件网卡以使电脑相联、还要有软件TCWIP协议以使电脑相认,人也一样。弗洛姆认为人有互相联系的需要,只不过这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同类的人喜欢凑到一起,因为他们之间容易达成妥协,达成协议,这相当于有了网卡后。电脑还要有软件即TCP/IP协议。当然,共同的话题、经历、喜好等许多方面都可能成为协议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距离越近、联系越密切,中病毒的速度就越快、受到的伤害就可能越重。电脑如此,人也如此。每个人的缺点对别人来说都是病毒,电脑有防火墙、有杀毒软件还不够,因为系统本身有漏洞,需经常打补丁,防火墙、杀毒软件也要经常升级,人也一样,如果你有与人联系的需要,你就得把自己的一扇心门向别人敞开,但其前提是你需有抗病毒的能力,同时需时刻注意防范外来的“病毒”,并且还要不断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隔离、消除、删除外来“病毒”的方法。
Cpu、内存、外存、方法、意识、补丁、防火墙、杀毒软件都齐备了,人才真正具备了较强的生存条件,但具备了这些并不意味就能发展得好,人与电脑最大的差别是人有情感,有意志品质,而电脑没有。最近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有无坚强的意志品质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心态;志向;目的;方法
一、心态问题
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湘考察时专程前往湖南大学视察。寄语湖大学生:年轻人要记住这样六个字,就是“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推到以后;此地,就是可以从你所处的岗位为人民和国家作出贡献,就要立即做起来,不要等到别的地点;此身,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勇于承担,而不要推给别人。
温总理的“此时、此地、此身”六个字告诉了大学生们在大学时应如何摆正心态。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之目的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高。后人不断寻求修身与养性的方法,这可能会使人步入歧途。在我看来,修身与养性更多的不应是方法问题,即如何修身与养性,而应是意识问题,即能否认识到所有人无论生理还是精神都存有先天不足所以需常怀内省之心: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有自知之明,并做到时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修身与养性是对内而言,治国与平天下则是对外而言。与修身与养性不同,治国与平天下更多的是应是方法问题而不是意识问题,否则难免好高骛远。如何治国与平天下?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有大作为。但我觉得,既然是方法问题方向正确则足矣,大不必把标准定得过高,如果一个人所做的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都是无害而有益的,又何尝不是做到了治国与平天下呢?若其本人还能常怀内省之心,不是已做到内外兼修了吗?
齐家在其中又居于一个什么地位呢?从字面上理解齐家是使家庭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的意思。这里我也想将其含义延伸:家是一个人精神与肉体的根据地,所以齐家在修身养性与治国平天下之间处于桥梁、纽带的位置。能常怀修身与养性之心,才能使家齐,进而安内;家齐,才能有对外的精力。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想,“此身”当属于修身与养性的内容;“此地”当属于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此时”当属于齐家的内容。
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目标。但一个人,志向宜远大,目标却不宜过高,此时、此地、此身足矣。
二、志向问题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阐述过人都有认同的需要,有超越的需要。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获得认同,这是每个人所希望的。因此先哲们告诫人们在年轻的时候需立志,志向要远大,这大抵也正是今天为什么大多数家庭的学子们宁愿选择考大学而不愿务农或做普通工人的原因。学子们都想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2010年6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浙江大学看望大学们时有一名大三学生汪寅龙对温家宝说。他想从政,想请总理给他一些建议。温家宝说:要做事不要做官。他说:“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什么专业,都要用你所学的专长为人民服务,你这样做了,而且做了贡献了,人民会记住你的;相反,如果你即使当了官,但是你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做官而做官、甚至背离老百姓的利益,那对人民是有害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如果是这样的政治家、这样的官,老百姓是欢迎的。”
从温总理对“要做事不要做官”的解释可见,他并非反对学生将来从政,而是反对为做官而做官,如果是为更好地替更多人谋利而做官,这样的政治抱负无疑是会得到大众的认同的,在利他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可见。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抑或其他远大的志向,都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才能苦尽甘来,实现自我超越。赖昌星,陈良宇等人的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志向不是为更多人谋利,而是为一己之私利,终将受到世人的唾骂。志向是为更多人谋利,过程可能是苦的,结果却是甜的,志向是为一己之私利,可能会暂时行乐。最终得到的将是空虚。
三、学习目的问题
有些同学目的在大学期间学习目的不够具体,明确,这恐怕会带来严重问题。我在给学生讲《刑法学》犯罪主观方面内客时,发现刑法在这方面的理论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意义,进而能解释目的明确的重要性,现解读出来,以期与读者共勉。
主观上的罪过心理分故意与过失两种。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心理学上人的主观心理需从认识和意志两方面分析,认识指能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意志指基于认识决定是否做及怎样做。直接故意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意志上希望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是对结果发生持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仅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意志上放任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即对结果发生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或模糊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认识到而导致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意识表层无认识,但潜意识有认识,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持排斥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认识上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因为轻信能够避免导致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是持排斥态度的。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心理都来自于认识的支配。如果这种认识在意志上表现出积极追求,则为有目的,否则只能说其心理源自一种内驱力,即动机。因此只有直接故意才有目的。间接故意对结果发生持模糊态度,目的不明确就等于是没有目的;过失是意志上对结果发生持排斥态度更不能说有目的,只能说是有罪过的动机。
如此,目的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不同时期目的或许不同,但如果没有目的,就会要么间接故意地放任好结果及不好结果的发生,而天上掉陷饼的事是没有的,所以间接故意所放任的大都是不好结果的发生。要么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地产生失误。只有目的具体而明确,才能意志坚定地积极追求既定的目标。
四、学习方法问题
如果目的是内容,方法则是形式。目的明确了,方法是必需的,因为量变会引起质变。计算机、英语、法律、心理学知识都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实现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学习计算机、英语、法律是为了提高实现目的的效率。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坚定实现目的的意志。所以,学习要分清主次,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每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把精力专注于所学知识表面而不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可能就不会发现每问一学科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就可能收获不大。我在教《計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时从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等很多方面的认识,这种方法或许也可用于学习其他学科,现将我的这一发现共享如下:
电脑的工作原理源自人脑,反向理解起来却发人深思。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控制和运算。存储器是其记忆体,分内存和外存两部分。Cpu和内存相当于人脑,如果说一个人反应快、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好,就是他的cpU性能(脑力)好。如果说一个人知识丰富,就是指他的内存容量(脑容量)大。内存与外存的区别在于,电脑一断电,内存中存储的东西就消失了,所以在用电脑时若不保存所操作的内容,断电后就找不到了,如果保存,不管是存在硬盘、还是存在u盘、软盘,都是存在外存里。一个人的epu好,意味着他大脑灵活,但知识不一定丰富,所以许多人没念多少书但悟性及智慧并不差。有了好的cpu,内存容量也大,仍远远不够,因为内存中存的是知识的结构及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具体的知识点一旦“断电”是容易遗忘的,所以读书的时候需做笔记,笔记就是外存。Cpu不能直接访问外存,必须先通过内存才能访问外存。如果内存中连笔记放到哪都记不得了,又怎能找到当初学的知识点呢。
Cpu好,内存容量大,外存容量也大,还是不行。如果存储的东西不分类,存得很散乱,将影响提取和反应的速度。电脑需要经常做磁盘整理,我们所学的知识也需定期做归纳和总结。Cpu好,内存容量大,外存容量也大,方法也对头,还缺意识这一重要的前提。因为电脑有电源,人脑有意识问题。不给电电脑是运行不起来,又何谈以上这些呢,给了电就相当人脑有意识。“重复是学习之母”只有不断地充电来刺激大脑,让大脑不断电,意识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专业人士建议学钢琴需从七岁前开始学,否则长大后再学,那种内在的意识很难形成,钢琴很难成为其生活中如同指挥自己的手脚一样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充其量只是其消遣、娱乐或获得他人认同的掌声之工具而已。我想这个道理用以解释意识的重要性是最恰当不过了。
该有的意识也有了,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仍不行,马克思说,人的最大属性是他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群体中的人。正如电脑是网络中的电脑一样。电脑之间若想实现网络连接,每台电脑要有硬件网卡以使电脑相联、还要有软件TCWIP协议以使电脑相认,人也一样。弗洛姆认为人有互相联系的需要,只不过这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同类的人喜欢凑到一起,因为他们之间容易达成妥协,达成协议,这相当于有了网卡后。电脑还要有软件即TCP/IP协议。当然,共同的话题、经历、喜好等许多方面都可能成为协议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距离越近、联系越密切,中病毒的速度就越快、受到的伤害就可能越重。电脑如此,人也如此。每个人的缺点对别人来说都是病毒,电脑有防火墙、有杀毒软件还不够,因为系统本身有漏洞,需经常打补丁,防火墙、杀毒软件也要经常升级,人也一样,如果你有与人联系的需要,你就得把自己的一扇心门向别人敞开,但其前提是你需有抗病毒的能力,同时需时刻注意防范外来的“病毒”,并且还要不断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隔离、消除、删除外来“病毒”的方法。
Cpu、内存、外存、方法、意识、补丁、防火墙、杀毒软件都齐备了,人才真正具备了较强的生存条件,但具备了这些并不意味就能发展得好,人与电脑最大的差别是人有情感,有意志品质,而电脑没有。最近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有无坚强的意志品质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