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生态课堂重构与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生态学以崭新的思路、视野及方法等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崭新方向,也成了教育问题探讨及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对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及推进,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生态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生态课堂是课堂中人及课堂环境相互依存、确保良性循环的课堂,人、物质、精神为生态课堂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间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属于多向互动的关系。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在此课堂中,既要注重教师及学生间的交互,也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式感悟,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及意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自身认知进行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体验。本研究主要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生态课堂的重构及其实践。
  一、生态课堂的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新教学理念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一定条件下可发育物体所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生态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让生命实体在良好课堂环境下和谐自然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通过该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观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新课改下的这种课堂教学理念实际上倡导的就是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思维、交往、工作方式受信息化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学校教育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个性化。此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教学手段,同传统多媒体教学比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更灵活便捷的教学渠道,为教师教及学生学提供了可以高度互动的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思维,体验学习成就感。
  (三)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台湾一所学校将“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当作是学校校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既然每个孩子都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教学中非要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不同的学生呢?课堂就应该充分发挥人类所有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充满个性的学生。
  二、生态课堂模式构建
  (一)生态课堂及其构成要素
  生态课堂是指利用教学场所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广义的课堂。生态课堂包括网络课堂、线下课堂,这些课堂都包含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通过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交互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修正,从而促进效率、质量的提高。结合祝智庭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并结合晋欣泉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系统的四要素,本次研究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资源、方法还有课堂的环境及教学交互数据看作是生态课堂的要素。生态课堂要素包括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生态课堂的种群,在生态课程活动中组成了个体、群体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存、共发展;环境因素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在这些要素中教学主体是指教师及学生这些参与到交互式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生命体;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生态课堂的环境是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生态课堂环境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能为生态课堂提供物质性基础;而文化环境指的是和谐平等、民主自由,具有课堂氛围的一个内部教学环境,如课堂管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课堂的学风等。教学的交互数据是各生态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多维性的跨平台的关联性数据,如教师讲解内容、学生线上作业数据以及测评数据等。各教学主体之间教学环境通过教学的资源及方法互相作用,在教学交互中所产生的交互数据需进行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利于课堂教学测评及教学反馈,通过测评及反馈可推动生态课堂更为完善。
  (二)生态课堂结构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图1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是由云数据存储、生态参与者、云端资源管理、教学活动创新组成。云端学习资源管理包括视频微课管理、课件电子书、学习软件、教育游戏等。云端学习资源为生态课堂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教师可使用客户端、APP软件进行学习,可将优秀的课件传输到云端中,偏远贫困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促进了教育生态平衡发展。信息存储中采用大数据云存储以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教育生态参与者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中引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难度。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可结合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精准教学活动分析,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高效。
  三、生态课堂实践——以《道德与法治》为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小学五年级一班、二班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各45人,将其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如表1所示),实施时间为四个学期。实验组学生在智慧教室支持下进行生态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且此年龄段学生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强,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有主动探究精神。
  (二)研究过程
  研究采取实验分析法,课程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前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先行课程的表现,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确保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组采用生态课堂开展教学,教学中做好生态课堂的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活动,确保课堂要素间协调统一发展,彼此配合,共同促进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教学后测,后测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等。鉴于教学过程上的不同,两组学生在学习表现评价上略有差异,对照组评价仅为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而实验组主要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几种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形式。   (三)研究结果
  1.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更优秀
  课程的成绩是学习者学习情况最为直观的一个定量性反映。实验前对照组平均成绩(81.56±2.8)分,实验组平均成绩(81.22±2.6)分,两组成績对比,P=0.089,P>0.05,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别。后测中,对照组平均成绩(86.24±3.2)分,实验组平均成绩(91.44±3.5)分,同前测成绩对比,两组成绩都有一定提高,比较起来,实验组成绩提高更多,两组对比,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01,P<0.05,具备显著差异。说明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在课堂整体表现及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反思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学。
  2.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各阶段学习表现存在一定相关性,前阶段学习为后阶段学习的基础
  鉴于课程评价中“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的成绩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传递”“内化”“应用”这三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具体呈现,本文具体分析三个阶段学习表现,发现“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三个阶段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讨论参与度”为学生“课堂整体表现”的基础,而“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反思”。说明前一段的学习情况会对后一段学生学习情况产生影响,如果前一个学习阶段表现较佳的话会对下一阶段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对下一阶段学习产生消极性影响。在教学中需关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据的收集,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以便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才能确保生态课堂教学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3.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显著,情感体验更为积极
  经统计, 前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18.48±0.17)分,实验组(18.39±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后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22.3±0.28)分,实验组(25.07±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学习动机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学习环境刺激、自我效能指标上,得分变化更为明显。前测中对照组情感总分(15.26±0.24)分,实验组(15.21±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生态课堂课后测试,对照组情感体验总分(15.21±0.18)分,实验组(21.15±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情感体验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这些数据证实生态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明显,学生对学习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自我效能有明显提高,且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学习者的绩效目标也有了明显提高。生态课堂教学后,实验组学生情感体验的各个维度指标得分都超过了4.0,明显高于课前测试,证实生态课堂这一教学形式能够给学习者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利于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知识建构。
  四、建议
  “生态课堂”作为“人本主义”课堂的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第一任务,从生态学视角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微观性的生态系统,在教学中,三个要素需保持动态性的平衡关系。实践证明生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第一,应重视顶层设计,需从教育发展的全局高度对待智能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第二,应注重发展智能教育,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将教育及研究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利用信息化2.0解决好智能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三,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加强对教师进行的相关培训,结合教育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学科特点,在中小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人才队伍;第四,应做好组织保障及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方法及新途径,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提供各类优质资源,提供最完备的课后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开放课程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知识传播、推动教育全球化、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人们对开放课程中学习者社群及其学习行为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和深入,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结论与发现。针对该研究需求,该文利用Google Analytics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门开放课程中长达六年的网站流量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在线学习行为和技术设备
摘要: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支撑,因此规划和设计好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国际空间站的设计理念,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
摘要:“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空间是移动学习打破智慧教室的物理界限,实现“课上 课下”无缝衔接和相互促进的虚拟学习空间,也是移动信息技术、新型学习能力和学生社群交互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对“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空间的增强交互理念和设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增强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学习交互数据的分析和学生学习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发现:(1)“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
摘要: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但是目前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指标并未达成一致。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诸多要素是如何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造成影响,如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该文探究的主要问题。在对全国各省份共596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研之后,对所得数据
《老耿的春天》可以说是一部人物传记,是“个性又耿又强”的小说主人公耿强(老耿)前半生的生动记录。这部小说的主体部分,讲述的是学林学的农业局干部老耿的痛苦的扶贫经历。但它显然脱离了当下流行的非虚构扶贫文学的俗套,一开始并不点明主题,也并不急着切入主题,是从“我”与老耿的认识开始写起,讲述了老耿的长相、家庭和婚姻,特别讲述了老耿考入农业大学林学系,与我们夫妇成为同学,并一起参加学校“京剧票友会”的故事
摘要:大数据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利用教育大数据推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该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从教育大数据的功能着眼,探讨了面向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优势和战略,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机制与“DIKW金字塔”架构,建构了面向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模型,阐述了模型动态监控、远程测评、科学决策和持续推进四个核心环节,提出了实现面向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DM-RE-SD-CT之良性
摘要:现有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无论是否以网络为载体都仍受传统培训思维影响,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规划,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亟需新模式,“互联网 ”战略的提出以及“大数据”的全面发展,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该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 ”与“大数据”,并对现存的几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进行分析,其次根据“互联网 ”与“大数据”的特点以及现存模式的利弊,提出使优势整
“确实有阶层区分。那些制订‘防堵’政策的领导干部一般是在公车里坐着,有几个愿意为了缓解交通而坐地铁或公交车去上班呢”  ——江苏读者    跳楼的风水    国庆前夕,苏北某中学一名刚刚入学20多天的初一女生跳楼自杀,“幸运”的是只造成盆骨骨折,没有生命危险。这是该校历史上、也是两年内发生的第二起学生跳楼事件。  这次跳楼的善后处理,学校显然比上次有了经验,事件没有被媒体扩大化。但顾此失彼,除了学
“青藏铁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我们上上下下都感到这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西宁市西郊,湟水路铁道口向西100米,铁道路基的边上立着两块不起眼的石碑。一块上面刻着“青藏线起点”,另一块刻着一个“0”字。  1958年9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在这里挖下了第一锹土。1960年工程因种种原因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经过10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终于建成通车。  7月1日,
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也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1].平面几何问题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有效载体.针对某一平面几何问题,通过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的对比研究,对各种证明思路的深度分析和证明过程完整的数学表达,不仅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几何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联,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