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生态学以崭新的思路、视野及方法等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崭新方向,也成了教育问题探讨及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对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及推进,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生态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生态课堂是课堂中人及课堂环境相互依存、确保良性循环的课堂,人、物质、精神为生态课堂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间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属于多向互动的关系。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在此课堂中,既要注重教师及学生间的交互,也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式感悟,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及意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自身认知进行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体验。本研究主要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生态课堂的重构及其实践。
一、生态课堂的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新教学理念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一定条件下可发育物体所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生态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让生命实体在良好课堂环境下和谐自然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通过该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观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新课改下的这种课堂教学理念实际上倡导的就是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思维、交往、工作方式受信息化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学校教育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个性化。此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教学手段,同传统多媒体教学比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更灵活便捷的教学渠道,为教师教及学生学提供了可以高度互动的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思维,体验学习成就感。
(三)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台湾一所学校将“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当作是学校校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既然每个孩子都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教学中非要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不同的学生呢?课堂就应该充分发挥人类所有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充满个性的学生。
二、生态课堂模式构建
(一)生态课堂及其构成要素
生态课堂是指利用教学场所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广义的课堂。生态课堂包括网络课堂、线下课堂,这些课堂都包含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通过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交互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修正,从而促进效率、质量的提高。结合祝智庭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并结合晋欣泉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系统的四要素,本次研究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资源、方法还有课堂的环境及教学交互数据看作是生态课堂的要素。生态课堂要素包括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生态课堂的种群,在生态课程活动中组成了个体、群体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存、共发展;环境因素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在这些要素中教学主体是指教师及学生这些参与到交互式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生命体;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生态课堂的环境是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生态课堂环境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能为生态课堂提供物质性基础;而文化环境指的是和谐平等、民主自由,具有课堂氛围的一个内部教学环境,如课堂管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课堂的学风等。教学的交互数据是各生态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多维性的跨平台的关联性数据,如教师讲解内容、学生线上作业数据以及测评数据等。各教学主体之间教学环境通过教学的资源及方法互相作用,在教学交互中所产生的交互数据需进行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利于课堂教学测评及教学反馈,通过测评及反馈可推动生态课堂更为完善。
(二)生态课堂结构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图1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是由云数据存储、生态参与者、云端资源管理、教学活动创新组成。云端学习资源管理包括视频微课管理、课件电子书、学习软件、教育游戏等。云端学习资源为生态课堂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教师可使用客户端、APP软件进行学习,可将优秀的课件传输到云端中,偏远贫困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促进了教育生态平衡发展。信息存储中采用大数据云存储以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教育生态参与者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中引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难度。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可结合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精准教学活动分析,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高效。
三、生态课堂实践——以《道德与法治》为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小学五年级一班、二班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各45人,将其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如表1所示),实施时间为四个学期。实验组学生在智慧教室支持下进行生态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且此年龄段学生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强,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有主动探究精神。
(二)研究过程
研究采取实验分析法,课程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前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先行课程的表现,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确保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组采用生态课堂开展教学,教学中做好生态课堂的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活动,确保课堂要素间协调统一发展,彼此配合,共同促进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教学后测,后测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等。鉴于教学过程上的不同,两组学生在学习表现评价上略有差异,对照组评价仅为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而实验组主要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几种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形式。 (三)研究结果
1.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更优秀
课程的成绩是学习者学习情况最为直观的一个定量性反映。实验前对照组平均成绩(81.56±2.8)分,实验组平均成绩(81.22±2.6)分,两组成績对比,P=0.089,P>0.05,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别。后测中,对照组平均成绩(86.24±3.2)分,实验组平均成绩(91.44±3.5)分,同前测成绩对比,两组成绩都有一定提高,比较起来,实验组成绩提高更多,两组对比,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01,P<0.05,具备显著差异。说明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在课堂整体表现及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反思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学。
2.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各阶段学习表现存在一定相关性,前阶段学习为后阶段学习的基础
鉴于课程评价中“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的成绩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传递”“内化”“应用”这三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具体呈现,本文具体分析三个阶段学习表现,发现“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三个阶段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讨论参与度”为学生“课堂整体表现”的基础,而“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反思”。说明前一段的学习情况会对后一段学生学习情况产生影响,如果前一个学习阶段表现较佳的话会对下一阶段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对下一阶段学习产生消极性影响。在教学中需关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据的收集,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以便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才能确保生态课堂教学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3.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显著,情感体验更为积极
经统计, 前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18.48±0.17)分,实验组(18.39±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后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22.3±0.28)分,实验组(25.07±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学习动机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学习环境刺激、自我效能指标上,得分变化更为明显。前测中对照组情感总分(15.26±0.24)分,实验组(15.21±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生态课堂课后测试,对照组情感体验总分(15.21±0.18)分,实验组(21.15±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情感体验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这些数据证实生态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明显,学生对学习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自我效能有明显提高,且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学习者的绩效目标也有了明显提高。生态课堂教学后,实验组学生情感体验的各个维度指标得分都超过了4.0,明显高于课前测试,证实生态课堂这一教学形式能够给学习者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利于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知识建构。
四、建议
“生态课堂”作为“人本主义”课堂的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第一任务,从生态学视角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微观性的生态系统,在教学中,三个要素需保持动态性的平衡关系。实践证明生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第一,应重视顶层设计,需从教育发展的全局高度对待智能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第二,应注重发展智能教育,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将教育及研究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利用信息化2.0解决好智能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三,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加强对教师进行的相关培训,结合教育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学科特点,在中小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人才队伍;第四,应做好组织保障及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方法及新途径,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提供各类优质资源,提供最完备的课后服务。
一、生态课堂的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新教学理念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一定条件下可发育物体所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生态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让生命实体在良好课堂环境下和谐自然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通过该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观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新课改下的这种课堂教学理念实际上倡导的就是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思维、交往、工作方式受信息化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学校教育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个性化。此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教学手段,同传统多媒体教学比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更灵活便捷的教学渠道,为教师教及学生学提供了可以高度互动的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思维,体验学习成就感。
(三)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构建生态课堂
台湾一所学校将“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当作是学校校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既然每个孩子都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教学中非要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不同的学生呢?课堂就应该充分发挥人类所有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充满个性的学生。
二、生态课堂模式构建
(一)生态课堂及其构成要素
生态课堂是指利用教学场所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广义的课堂。生态课堂包括网络课堂、线下课堂,这些课堂都包含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通过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交互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修正,从而促进效率、质量的提高。结合祝智庭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并结合晋欣泉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系统的四要素,本次研究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资源、方法还有课堂的环境及教学交互数据看作是生态课堂的要素。生态课堂要素包括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生态课堂的种群,在生态课程活动中组成了个体、群体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存、共发展;环境因素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在这些要素中教学主体是指教师及学生这些参与到交互式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生命体;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生态课堂的环境是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生态课堂环境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能为生态课堂提供物质性基础;而文化环境指的是和谐平等、民主自由,具有课堂氛围的一个内部教学环境,如课堂管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课堂的学风等。教学的交互数据是各生态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多维性的跨平台的关联性数据,如教师讲解内容、学生线上作业数据以及测评数据等。各教学主体之间教学环境通过教学的资源及方法互相作用,在教学交互中所产生的交互数据需进行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利于课堂教学测评及教学反馈,通过测评及反馈可推动生态课堂更为完善。
(二)生态课堂结构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图1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育生态结构是由云数据存储、生态参与者、云端资源管理、教学活动创新组成。云端学习资源管理包括视频微课管理、课件电子书、学习软件、教育游戏等。云端学习资源为生态课堂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教师可使用客户端、APP软件进行学习,可将优秀的课件传输到云端中,偏远贫困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促进了教育生态平衡发展。信息存储中采用大数据云存储以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教育生态参与者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中引入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难度。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可结合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精准教学活动分析,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高效。
三、生态课堂实践——以《道德与法治》为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小学五年级一班、二班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各45人,将其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如表1所示),实施时间为四个学期。实验组学生在智慧教室支持下进行生态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且此年龄段学生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强,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有主动探究精神。
(二)研究过程
研究采取实验分析法,课程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前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先行课程的表现,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确保两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组采用生态课堂开展教学,教学中做好生态课堂的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活动,确保课堂要素间协调统一发展,彼此配合,共同促进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教学后测,后测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等。鉴于教学过程上的不同,两组学生在学习表现评价上略有差异,对照组评价仅为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而实验组主要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几种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形式。 (三)研究结果
1.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更优秀
课程的成绩是学习者学习情况最为直观的一个定量性反映。实验前对照组平均成绩(81.56±2.8)分,实验组平均成绩(81.22±2.6)分,两组成績对比,P=0.089,P>0.05,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别。后测中,对照组平均成绩(86.24±3.2)分,实验组平均成绩(91.44±3.5)分,同前测成绩对比,两组成绩都有一定提高,比较起来,实验组成绩提高更多,两组对比,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P=0.001,P<0.05,具备显著差异。说明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在课堂整体表现及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反思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学。
2.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各阶段学习表现存在一定相关性,前阶段学习为后阶段学习的基础
鉴于课程评价中“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的成绩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传递”“内化”“应用”这三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具体呈现,本文具体分析三个阶段学习表现,发现“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课堂反思”三个阶段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讨论参与度”为学生“课堂整体表现”的基础,而“学习讨论参与度”“课堂整体表现”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反思”。说明前一段的学习情况会对后一段学生学习情况产生影响,如果前一个学习阶段表现较佳的话会对下一阶段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对下一阶段学习产生消极性影响。在教学中需关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据的收集,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以便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才能确保生态课堂教学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3.生态课堂教学下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显著,情感体验更为积极
经统计, 前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18.48±0.17)分,实验组(18.39±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后测中,对照组学习动机总分(22.3±0.28)分,实验组(25.07±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学习动机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学习环境刺激、自我效能指标上,得分变化更为明显。前测中对照组情感总分(15.26±0.24)分,实验组(15.21±0.18)分,两组分数对比相差无几,无显著差异。而生态课堂课后测试,对照组情感体验总分(15.21±0.18)分,实验组(21.15±0.32)分,同课前测试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情感体验都有所提高,实验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这些数据证实生态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明显,学生对学习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自我效能有明显提高,且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学习者的绩效目标也有了明显提高。生态课堂教学后,实验组学生情感体验的各个维度指标得分都超过了4.0,明显高于课前测试,证实生态课堂这一教学形式能够给学习者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利于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知识建构。
四、建议
“生态课堂”作为“人本主义”课堂的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第一任务,从生态学视角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微观性的生态系统,在教学中,三个要素需保持动态性的平衡关系。实践证明生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第一,应重视顶层设计,需从教育发展的全局高度对待智能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第二,应注重发展智能教育,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将教育及研究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利用信息化2.0解决好智能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三,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加强对教师进行的相关培训,结合教育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学科特点,在中小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人才队伍;第四,应做好组织保障及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方法及新途径,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提供各类优质资源,提供最完备的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