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来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主题教学,随着课程整合运动的不断深化拓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对W市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以及W市20名一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并配合以文献法,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四个分项:主题识字教学、主题讲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和主题作文教学来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有效性以及现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有效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教学”即以“促进儿童成长”为核心,由“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和语文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一条线上,而是形成纵横交错的一张网。
(二)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笔者借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中的分项,依据主题教学、有效教学的定义及注意方面、学科教学内容,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板块构建,构成由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组成的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并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有效性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
1. 主题识字教学: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使学生不仅会认、会写,而且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 主题讲读教学:使学生可根据课文主题,自主串联起与此相关的知识;
3. 主题阅读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课文主题,并且丰富学生阅读量;
4. 主题作文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主题识字教学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过去的语文识字教学,只是简单抽象地教笔画,讲解定义,使学生抽象地识记汉字,因而,面对浩繁的汉字学习,学生不免会出现对中华文字的抵触心理,更不用说发现文字学习的乐趣和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而此处所说的主题识字教学就是在“主题教学”的背景下,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识字,激励学生自主识字,不仅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各个学段的识字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渗透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思想。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教学内容编排主要为“识字课文”和“随课文识字”两种形式,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集思广益,综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故事、编口诀、猜谜语等,来激发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并使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大部分一线教师在教识生字时均采用主题识字教学法,比如教师在教识生字时有一种固定的口诀:“法: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个三点水,右面是个去,两部分合起来是法,法律的法。”教识生字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记忆生字,例如在学习生字“行”时,学生自己编口诀:“双人旁和丁丁一起去旅行,觉得有点少,再去找一横。”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口诀,进一步阐述文字本身的含义,例如:学生在说出“行”的口诀后,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让学生自己来编字谜记忆生字,会记忆得更加牢靠,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感到学习生字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由此可见,主题识字教学的优点即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识汉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主题识字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主题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在之后的课文讲读中,读懂关键词,更好地走进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
(二)主题讲读教学
主题讲读,以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课文提炼主题,以主题带动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阅读品味,习得读书方法、作文方法,培养读写能力。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一篇文章有如此多的训练点,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适当取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传统的讲读法即教师以寥寥数语讲清问题,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文悟道”,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讲读法针对的只是教材中的课文,并且以教师讲为主。而这里笔者所说的主题讲读教学则是通过“主题词语”带动全文,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以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味,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要想实现主题讲读教学,首先得从深度备课入手,即以教材为起点,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同时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深入挖掘到课文中核心的、带有文化意味的词语,即“主题词语”。每一个“主题”背后,都包含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份厚重的思想和情怀。
主题讲读教学应强调文本的多元化、多角度、創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师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通过“主题词语”,使儿童的生命和精神得到发展。
(三)主题阅读教学
阅读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这里的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课外阅读”。以教材中的某一主题作为核心线索,串起课外阅读中散乱的“珍珠”,以一篇带动多篇,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38.23%的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教材,没有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外拓展,是“唯教材”的思想;还有54.24%的教师则是将课外阅读变成阅读题目训练课程,即教学生如何答题的应试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会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只要记住某个词代表什么含义,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即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编排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课文都是关于探索大自然的。教师教学了文本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解更多昆虫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认真观察的名人故事和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
再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的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老舍的兴趣正浓厚之时,在班级举办“走进老舍”的主题阅读探究活动,推荐与老舍相关的书籍,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自己查询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事迹,探究老舍的写作风格;并在之后分小组进行“我眼中的老舍”的汇报展;教师最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海报、网页或者更多的方式进行分享。
这样的主题阅读教学是建立在语文课本基础上的,非但没有脱离语文课本,反而更是对语文课本的一種深入挖掘以及发散的过程,这种主题阅读教学活动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课而言,主题阅读活动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阅读、摘录、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老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养成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四)主题作文教学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传递知识信息,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脑力劳动过程。同时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异很大,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超过老师的想象,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少小学生表示对作文写作有一种惧怕心理,这主要体现在:1.写作素材匮乏、内容空洞,缺乏真实性;2.优美辞章贫乏,组织行文结构能力较差;3.假话、空话较多,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到“怎么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读写相结合,使学生不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新而令文章作品别具一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并通过阅读积累了许多素材,在教师讲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深入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掌握了不同种类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语言风格,学生学到了东西,并且感受到了美,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做的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事情写下来,不做形式上过多的束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手写我心”,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小练笔”可以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教授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时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昆虫,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此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把任务安排下去就好了,而是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去学校的小花园里观察昆虫,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仔细观察昆虫的形状、颜色、结构、与其他昆虫的有什么不同,从上到下认真观察,吃东西时、爬行时的样子……”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以及写作技巧,并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该活动中,学生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会随之升高,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加工,使学生不仅仅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而且更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五)四者的关系
主题识字教学、主题讲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和主题作文教学这四者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首先,识字、讲读、阅读、作文是每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流程。其次,学生在朗读,教师讲读的过程中也是双方广泛吸收作为一种“营养”的语言表现力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在写作时模仿学习到的行文结构,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学习到的优美辞章,经过一系列吸收——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思维更加缜密、情感更加细腻,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加准确、生动。随着不断地学习,学生的语言技巧得到不断提升,语言中词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笔者根据以上对主题教学四个分项的研究,发现通过主题识字了解词语的内在含义后,可以在主题讲读时更好地深入了解文本,从而促进主题阅读的拓展和积累,学到的知识才能在作文中很好地得到运用和发挥。
综上所述,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获得知识的欲望,才能实现主题教学的实践目标,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在课堂中一起成长,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有效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教学”即以“促进儿童成长”为核心,由“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和语文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一条线上,而是形成纵横交错的一张网。
(二)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笔者借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中的分项,依据主题教学、有效教学的定义及注意方面、学科教学内容,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板块构建,构成由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组成的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并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有效性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
1. 主题识字教学: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使学生不仅会认、会写,而且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 主题讲读教学:使学生可根据课文主题,自主串联起与此相关的知识;
3. 主题阅读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课文主题,并且丰富学生阅读量;
4. 主题作文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主题识字教学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过去的语文识字教学,只是简单抽象地教笔画,讲解定义,使学生抽象地识记汉字,因而,面对浩繁的汉字学习,学生不免会出现对中华文字的抵触心理,更不用说发现文字学习的乐趣和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而此处所说的主题识字教学就是在“主题教学”的背景下,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识字,激励学生自主识字,不仅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各个学段的识字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渗透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思想。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教学内容编排主要为“识字课文”和“随课文识字”两种形式,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集思广益,综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故事、编口诀、猜谜语等,来激发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并使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大部分一线教师在教识生字时均采用主题识字教学法,比如教师在教识生字时有一种固定的口诀:“法: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个三点水,右面是个去,两部分合起来是法,法律的法。”教识生字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记忆生字,例如在学习生字“行”时,学生自己编口诀:“双人旁和丁丁一起去旅行,觉得有点少,再去找一横。”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口诀,进一步阐述文字本身的含义,例如:学生在说出“行”的口诀后,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让学生自己来编字谜记忆生字,会记忆得更加牢靠,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感到学习生字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由此可见,主题识字教学的优点即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识汉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主题识字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主题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在之后的课文讲读中,读懂关键词,更好地走进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
(二)主题讲读教学
主题讲读,以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课文提炼主题,以主题带动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阅读品味,习得读书方法、作文方法,培养读写能力。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一篇文章有如此多的训练点,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适当取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传统的讲读法即教师以寥寥数语讲清问题,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文悟道”,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讲读法针对的只是教材中的课文,并且以教师讲为主。而这里笔者所说的主题讲读教学则是通过“主题词语”带动全文,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以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味,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要想实现主题讲读教学,首先得从深度备课入手,即以教材为起点,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同时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深入挖掘到课文中核心的、带有文化意味的词语,即“主题词语”。每一个“主题”背后,都包含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份厚重的思想和情怀。
主题讲读教学应强调文本的多元化、多角度、創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师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通过“主题词语”,使儿童的生命和精神得到发展。
(三)主题阅读教学
阅读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这里的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课外阅读”。以教材中的某一主题作为核心线索,串起课外阅读中散乱的“珍珠”,以一篇带动多篇,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并且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38.23%的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教材,没有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外拓展,是“唯教材”的思想;还有54.24%的教师则是将课外阅读变成阅读题目训练课程,即教学生如何答题的应试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会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只要记住某个词代表什么含义,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即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编排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课文都是关于探索大自然的。教师教学了文本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解更多昆虫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认真观察的名人故事和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
再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的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老舍的兴趣正浓厚之时,在班级举办“走进老舍”的主题阅读探究活动,推荐与老舍相关的书籍,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自己查询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事迹,探究老舍的写作风格;并在之后分小组进行“我眼中的老舍”的汇报展;教师最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海报、网页或者更多的方式进行分享。
这样的主题阅读教学是建立在语文课本基础上的,非但没有脱离语文课本,反而更是对语文课本的一種深入挖掘以及发散的过程,这种主题阅读教学活动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课而言,主题阅读活动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阅读、摘录、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老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养成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四)主题作文教学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传递知识信息,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脑力劳动过程。同时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异很大,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超过老师的想象,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少小学生表示对作文写作有一种惧怕心理,这主要体现在:1.写作素材匮乏、内容空洞,缺乏真实性;2.优美辞章贫乏,组织行文结构能力较差;3.假话、空话较多,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到“怎么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读写相结合,使学生不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新而令文章作品别具一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主题识字、主题讲读、主题阅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并通过阅读积累了许多素材,在教师讲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深入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掌握了不同种类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语言风格,学生学到了东西,并且感受到了美,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做的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事情写下来,不做形式上过多的束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手写我心”,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小练笔”可以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教授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时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昆虫,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此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把任务安排下去就好了,而是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去学校的小花园里观察昆虫,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仔细观察昆虫的形状、颜色、结构、与其他昆虫的有什么不同,从上到下认真观察,吃东西时、爬行时的样子……”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以及写作技巧,并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该活动中,学生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会随之升高,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加工,使学生不仅仅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而且更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五)四者的关系
主题识字教学、主题讲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和主题作文教学这四者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首先,识字、讲读、阅读、作文是每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流程。其次,学生在朗读,教师讲读的过程中也是双方广泛吸收作为一种“营养”的语言表现力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在写作时模仿学习到的行文结构,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学习到的优美辞章,经过一系列吸收——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思维更加缜密、情感更加细腻,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加准确、生动。随着不断地学习,学生的语言技巧得到不断提升,语言中词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笔者根据以上对主题教学四个分项的研究,发现通过主题识字了解词语的内在含义后,可以在主题讲读时更好地深入了解文本,从而促进主题阅读的拓展和积累,学到的知识才能在作文中很好地得到运用和发挥。
综上所述,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获得知识的欲望,才能实现主题教学的实践目标,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在课堂中一起成长,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