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主要训练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朗读去再现作者所写的情境,体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施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讲读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课文、弄清课文层次和因果联系上。在课堂上,教师从头到尾地讲,从头到尾地分析。在他们看来,只有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学生才会明白,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讲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学生阅读的机会微乎其微,有的甚至以录音代替了学生的朗读。这种以讲代读的做法实在是有悖于现代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不是靠自身的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而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
事实证明,讲读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这是事倍功半的。那么,究竟教师的讲、学生的读以多少为度?古时候有一著名学者名叫车胤,以自学成名,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后有学子长途跋涉,不远千里来到车胤家,向车胤请教自学的秘诀。车胤避而不谈,只是要学子回家读书二百遍,然后再教给他自学的方法。学子回家后,按车胤的要求去做,结果再也不用来请教什么自学秘诀了。因为他读书二百遍后,豁然开朗,书中的含义和哲理已了如指掌。从这一事例中可见古人对朗读的重视。而现在一些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也曾经就讲读课文提出“讲讲读读,三七对开”的看法。可见古往今来,朗读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人们公认的读书秘诀。
其实,阅读教学是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而学习语言,朗读便是主要训练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文中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至少要有20次诵读训练作为媒介。也就是说,朗读是内化的必要条件,要把课文中的规范语言逐步变为儿童的思维工具,就一定要强调朗读的训练。由此推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年级越低,朗读所占的比重越大。只有使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能朗朗上口,熟记于心,语言的“内化”才有一定的保证。有的学生读了几年书,学过两三百篇文章,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学生也不厌其烦地听。可是到头来,时日一过,却不留一点痕迹,读起书来,结结巴巴,错字连篇;写起作文来,词语贫乏,言不达意。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是语言的“内化”过程没有完成,读的训练未到火候。
朗读不光是学生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也是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朗读实质是代作者讲话,再现作者心中的情境,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因素的参与。这就给思维发展和情感因素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语文课文中的教书育人,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接受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而感染和熏陶都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和号召就可以完成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朗读去再现作者所写的情境,体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像过去私塾教学那样,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是要求学生一味读,并且一读就是二三年,这种呆板单调的“单向注入”是不足取的。听说读写都是语言实践的形式,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发音器官的运动,而是对语言进行感知的一种实践。学生读书,见于眼,发于心,出于口,多种感官参加这种实践,收效才是明显的。正所谓“熟读精思,其义自见”。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读的形式也有新的发现。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设计多种不同要求的朗读形式,如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使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并在读中想,读中体味,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要抓好学生朗读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终身受用。要做到指导得法,教师除了有较坚实的朗读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的主要任务是使用有声语言技巧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要深入理解原作,抓住原作的基本内容,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并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来确定朗读目的。有了朗读目的,然后再根据朗读目的确定朗读的基调,所谓基调,是作品的基本情调,是朗读某篇书画作品总的态度感情,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音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朗读的基调,对具体的朗读实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是朗读实践的整体设计,也是朗读实践中运用有声语言技巧的具体依据。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必须把握住朗读基调。比如,《凡卡》一文主要通过叙述凡卡給爷爷写信这件事,诉说了凡卡在鞋匠家当学徒的苦难生活。在信中凡卡并一再哀求爺爷把他带回乡下去。文章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根据这一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这篇文章的基调应定为低沉缓慢的。全篇都要按这一基调来设计和运用语言形式,运用低沉的声音、悲伤的语气、缓慢的速度来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把凡卡的悲惨遭遇真切地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施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讲读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课文、弄清课文层次和因果联系上。在课堂上,教师从头到尾地讲,从头到尾地分析。在他们看来,只有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学生才会明白,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讲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学生阅读的机会微乎其微,有的甚至以录音代替了学生的朗读。这种以讲代读的做法实在是有悖于现代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不是靠自身的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而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
事实证明,讲读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这是事倍功半的。那么,究竟教师的讲、学生的读以多少为度?古时候有一著名学者名叫车胤,以自学成名,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后有学子长途跋涉,不远千里来到车胤家,向车胤请教自学的秘诀。车胤避而不谈,只是要学子回家读书二百遍,然后再教给他自学的方法。学子回家后,按车胤的要求去做,结果再也不用来请教什么自学秘诀了。因为他读书二百遍后,豁然开朗,书中的含义和哲理已了如指掌。从这一事例中可见古人对朗读的重视。而现在一些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也曾经就讲读课文提出“讲讲读读,三七对开”的看法。可见古往今来,朗读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人们公认的读书秘诀。
其实,阅读教学是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而学习语言,朗读便是主要训练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文中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至少要有20次诵读训练作为媒介。也就是说,朗读是内化的必要条件,要把课文中的规范语言逐步变为儿童的思维工具,就一定要强调朗读的训练。由此推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年级越低,朗读所占的比重越大。只有使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能朗朗上口,熟记于心,语言的“内化”才有一定的保证。有的学生读了几年书,学过两三百篇文章,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学生也不厌其烦地听。可是到头来,时日一过,却不留一点痕迹,读起书来,结结巴巴,错字连篇;写起作文来,词语贫乏,言不达意。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是语言的“内化”过程没有完成,读的训练未到火候。
朗读不光是学生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也是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朗读实质是代作者讲话,再现作者心中的情境,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因素的参与。这就给思维发展和情感因素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语文课文中的教书育人,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接受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而感染和熏陶都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和号召就可以完成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朗读去再现作者所写的情境,体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像过去私塾教学那样,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是要求学生一味读,并且一读就是二三年,这种呆板单调的“单向注入”是不足取的。听说读写都是语言实践的形式,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发音器官的运动,而是对语言进行感知的一种实践。学生读书,见于眼,发于心,出于口,多种感官参加这种实践,收效才是明显的。正所谓“熟读精思,其义自见”。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读的形式也有新的发现。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设计多种不同要求的朗读形式,如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使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并在读中想,读中体味,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要抓好学生朗读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终身受用。要做到指导得法,教师除了有较坚实的朗读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的主要任务是使用有声语言技巧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要深入理解原作,抓住原作的基本内容,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并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来确定朗读目的。有了朗读目的,然后再根据朗读目的确定朗读的基调,所谓基调,是作品的基本情调,是朗读某篇书画作品总的态度感情,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音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朗读的基调,对具体的朗读实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是朗读实践的整体设计,也是朗读实践中运用有声语言技巧的具体依据。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必须把握住朗读基调。比如,《凡卡》一文主要通过叙述凡卡給爷爷写信这件事,诉说了凡卡在鞋匠家当学徒的苦难生活。在信中凡卡并一再哀求爺爷把他带回乡下去。文章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根据这一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这篇文章的基调应定为低沉缓慢的。全篇都要按这一基调来设计和运用语言形式,运用低沉的声音、悲伤的语气、缓慢的速度来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把凡卡的悲惨遭遇真切地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