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引领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江苏省洪泽中学通过“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师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同时也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改造世界;通过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的全面建构,实现“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
关键词:价值追求;实践策略;世界与我们;共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25-05
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引领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个学校都应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通过共同价值引领学校更好地发展。江苏省洪泽中学探究从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出发建构学校共同信仰,提出“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办学使命,力求在追求和实践这一价值过程中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一、“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蕴
1.“成长”的教育含义
成长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具有的品质很多,但是慢慢向成熟发展是其本质特性,即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表征,教育呈现的现象很多,但是不断发展变化是其客观表现,即教育的客观表现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状态,教育展现的形态很多,但是不断长到成熟是其存在方式,即教育的存在状态是成长。[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成长”——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
2.“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境
“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基本内涵:学校教育追求的不应是成绩,而应是成长;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长,还应关注教师的成长;师生在追求自己成长的同时,还要为世界的变革服务,让世界在我们的影响下不断改善。其中,“世界”的界定应是广义的,小到一花一草,大到宇宙地球。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努力去改善关切我们生活的小世界,也要努力去改良影响人类发展的大世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价值,是让师生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改造世界。
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义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不再为物质生活的贫困而烦恼,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生命的更好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在进行重新定位,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且追求个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方式、意义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目的由“传授知识经验”转变为“培养人”,让每个人得到更好的成长;教育的方式由传统的“学校教育”演变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也应促进教师更好成长;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只是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和让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应让每个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能够承载改变世界的责任。
3.学校发展的本质需求
江苏省洪泽中学是一所有60年发展历史的省级四星级重点高中。她的使命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将来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改变世界的创造者。然而,学校几十年的发展一直是在曲折中前行。以“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作为当下学校的办学使命,旨在激发全校师生共建梦想,用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学校更好发展。
4.人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人生的价值既有自我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个体的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劳动实践,以满足自己的成长需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自己对生活世界的影响。应该说,“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应是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
三、“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理念文化
1.确定校本教育哲学——成长教育
办学60年来,学校确定的核心价值的内涵主要是“尊重学生”、“崇德尚文”、“全面发展”和“体育强校”等。我们在梳理学校办学历程和展望学校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重新厘定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校本教育哲学——成长教育,即教育应依据人的身心成长需要,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自觉地成长。
2.架构“追求成长”的理念体系
学校理念体系的建构是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教育诸方面的影响而进行的整体提炼。我们在确定“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核心价值后,便对这一价值追求进行理解、分析和解构,并对学校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需要师生有什么样的精神?需要形成怎样的校风?需要追求怎样的教和学的境界?通过引导学校师生、校友、家长和社会人士探究这些问题,寻找和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成长”,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关键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是人生命的价值。我们将“追求成长”作为学校校训,引导师生勤奋耕耘,在追求成长和共享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成长。“成长”,是对个体现实基础的否定,是对生命潜能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在过去学校发展的瓶颈期,我们曾提出“攀爬”精神,用“攀爬”激励师生从“谷底”走了出来,现在要发展还需要进行自我超越。因此,我们将“超越自我”作为学校精神,激励师生挑战极限,在超越自我中实现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世界。成长,追求生命的完美——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的全面成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要想实现“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使命,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德育至上,文化育人的氛围。基于此,我们提出追求“崇德尚文”的校风,目的是引领全校师生以德树人——用道德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完美人格;以文化人——用文化启迪人的智慧,润泽人的心灵。
(二)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环境文化 1.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系统规划环境
2014年,我校搬迁到投入4亿元的新校区,新校区设施档次高,环境宜人。但是我们认为“品质”不只是建筑的豪华,学校环境规划和设计不应只追求美观,更应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我们在设计学校环境时,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办学使命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教学区建构名人课程——设计“名言廊”,生活区建构同伴课程——设计“聊天吧”,实验区建构操作课程——设计“动手做”,休闲区建构艺术课程——设计“欣赏苑”……学校每处环境都彰显“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基本理念。
2.按照“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整体建构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既要体现校本教育哲学,也要体现教育的本质。从我校的价值追求来说,学校的环境建设应基于学生,依靠学生,也应为了学生。为此,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时,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按照高中三年教育需要分年级段确定主题,每个年级段让学生自己寻找环境教育的内容,自己探究环境建构的方式。
3.对照“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全面运用环境
环境不只是装饰,更要发挥其教育作用。学校环境建好后,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环境、用环境,努力将环境作为课程进行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课程内容。
(三)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文化
1.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规划课程
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学校按照课程改革需要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往往更多基于“学校需要”,并没有围绕或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校本教育哲学追求。我校提出“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价值追求后,学校便从学生发展需要、世界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和高考发展需要出发,将原有的十多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内容上整合为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和劳动技能六类课程,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个体需要将这六类课程按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课程形态,改变以往零散型和拼盘式的课程规划方式。具体来说,将国家课程的每门学科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和高考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开设形式也进行了创新,采用选学的方式,如英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按层分班教学,体育根据学生的爱好选项教学。另外,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外语、体艺特色项目、国际理解、学科拓展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行“跑课”形式——按兴趣和学生实际水平重新编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一些有天赋的学生的需求,指导他们节假日参与社会机构举办的高水平的特色课程学习,或让有条件的家庭组织自修课程。
2.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建构课程
课程建构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在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时,改变传统的课程建构方式,按照学校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世界成长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建构。建构课程时,教师不是选择好教材让学生去学习,而是明确学习“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内容,通过选择内容实现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建构。建构课程时,教师不是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按图索骥,而是让他们根据探究要求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的建构,通过参与教学实现自主建构。学生通过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发资源和建构课程,形成课程建构的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
3.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完善课程
学校在完成课程架构后,应围绕自己的办学使命对所建构的课程和课程建构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评价被评价者有没有实现既定的课程建构目标。具体包括评价课程建构思想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评价课程目的是否实现,是否体现基本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反思如何完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学校的课程是否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改善世界的需要,课程建构方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提升他们认识世界、改善世界的能力。
(四)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堂文化
1.“自学建构”——自主学习: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是教知识,而应是教学生自主建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我校在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堂文化中,将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根本目的,努力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从目前的实施方式看,我校不仅关注课前自主学习,而且关注课堂自主学习。学习新内容前,教师首先出示“学习主题”(课题),让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带着“教材可能介绍什么”、“怎么介绍”、“为什么这么介绍”,自己应“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这一问题框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自主建构教学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框架”从教材中建构教学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框架”进行深入探究,对从生活经验和教材中所建构的内容进行比较,形成知识框架——课程资源。
2.“互教建构”——师生互教:让师生共享他人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别人教,也需要自己教,还需要教别人。一生中最难忘记、也最有用的知识是教会别人——自己和别人一起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同时也可能形成一些认知冲突,生发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应急着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应引导他们进行自学——自教。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之间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互教。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交流进行相机引导,通过“点评”实现教学——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讲,不是讲知识,也不是讲问题答案,而是讲解决问题的方式,讲课程建构的策略。
3.“练习建构”——练习升华,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巩固练习和反思学习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重要方式,还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特别重视强化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其一,让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以后,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记忆相关知识,通过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堂堂清”。其二,让学生当堂训练基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后,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要求学生不参考任何资料进行练习。其三,让学生当堂反思教学过程。学生进行个体学习和共享学习后,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 (五)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活动文化
1.组织好“大课间”
大课间活动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只是让学生休闲和锻炼。其实,组织和开发好这项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养,而且有益于学生课程建构能力的形成。我校努力围绕“大课间”活动,组织开发了大课间系列课程:一是开发以跑步为主的课间课程。学校不只是让学生参与跑的活动,同时对他们跑的姿势、技能、习惯、耐力、速度、兴趣、情感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大课间不只是“跑操”,而成为一种体育活动课程。二是开发以项目为主的课间课程。大课间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技能项目学习,例如:喜欢篮球的,让他们系统学习篮球课程;喜欢足球的,让他们系统学习足球课程;喜欢太极拳的,让他们系统学习太极课程……。
2.举办好“学校节”
学生个性特长需要通过活动彰显和发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我校每年举办成长节、体艺节、国际节、读书节和创新节“五大校节”,每个节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个学生都从中选择几项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发现自我,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历炼与滋养自己更好地成长。
3.创办好“校外校”
现在,高中生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5 2≤5。应该说,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接受良好的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对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影响很大。为此,我校利用区位优势和体育局、科技局、文化局联合创办洪泽县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让学生节假日有地方参与体育、科技和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彰显。
(六)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制度文化
1.依照规范出台学校制度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应有一个总纲,这个总纲可以称为《学校基本法》或《学校章程》。学校所有教育工作包括制度建设都应围绕《学校章程》,并按照其要求实施。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使命“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讨论制定《洪泽中学章程》,《章程》对学校的理念、基础建设、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管理策略等都作出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围绕学校核心理念和《章程》相关要求,重构教师和学生发展奖励意见。这些制度的出台不是校领导的意愿,而是依据《章程》要求、学校发展和管理需要制定的。
2.依照规范实施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制度的实施也需要有一种规范。我校每项制度出台都由教职工代表参与起草,然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具体实施时,先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明确制度要求;在此基础上,讨论执行制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探明实施制度的路径和障碍;最后,确定实施制度的具体要求,引领大家更好地执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实施的过程就是确定工作目标的过程,也是明确工作规范的过程,还是促进工作完善的过程。
3.依照规范内化学校制度
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学校是否有这些制度,而是让制度成为人的一种行为自觉,形成一种学校风气。我校特别重视将学校制度内化为一种制度文化。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切实按照制度要求去做;另一方面,要求大家必须经常对照制度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与制度规范之间的差距。在制度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反思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修改和完善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反思制度执行还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找推进制度更好实施的策略。
(七)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管理文化
1.推行文化育人
人的成长和世界的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管理不是人管理人,也不是制度约束人,而是用制度规范人,用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引领人。我校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究通过建构有益于师生生命成长的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引领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2.推行民主管理
管理的最佳境界是让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当每一个被管理者能认同、接纳和参与管理时,管理自然达到理想境界。基于这一思想,我校特别重视民主管理,学校目标的制定、制度的出台、基本建设的决策全部由教代会决定;学校所有重大事件都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各种工程全部通过招标实施,教师参与学校物品采购和监管;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理财。另外,学校中层部门每学期轮流聘任两位教师作为中层副职,以“非常任领导”角色参与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了解、认识、实践和感受管理。这样做既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能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推进民主管理。
3.推行协同管理
管理最容易出成效的方式是扁平化管理。为了防止多层管理,我们取消校级管理,实施年级组和部门协同管理:以职能划分,学校成立党务管理中心、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以年级段划分,学校成立高一年级部、高二年级部和高三年级部。中心负责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年级部负责日常管理,这样条块职责分明,相互补充。
4.推行网络管理
信息化管理节约管理时间和成本,促进管理效益全面提高。我校特别重视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工作计划、活动安排、通知下发、文件签发、管理通报、公物维修、请假、公物借用等日常管理工作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校长的管理思想和要求也通过网络通报,例如每周以校长寄语的形式展示校长对师生的企盼,通过校长信箱及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疏导心理矛盾。应该说,信息化管理促进了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总之,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实践自己的价值追求。我校通过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价值使命,引领和促进了师生的不断成长,也推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当用“成长”定义“教育”时[J].江苏教育参考,2011(4).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价值追求;实践策略;世界与我们;共成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25-05
学校的价值追求是引领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个学校都应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通过共同价值引领学校更好地发展。江苏省洪泽中学探究从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出发建构学校共同信仰,提出“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办学使命,力求在追求和实践这一价值过程中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一、“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蕴
1.“成长”的教育含义
成长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具有的品质很多,但是慢慢向成熟发展是其本质特性,即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表征,教育呈现的现象很多,但是不断发展变化是其客观表现,即教育的客观表现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状态,教育展现的形态很多,但是不断长到成熟是其存在方式,即教育的存在状态是成长。[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成长”——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
2.“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境
“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基本内涵:学校教育追求的不应是成绩,而应是成长;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长,还应关注教师的成长;师生在追求自己成长的同时,还要为世界的变革服务,让世界在我们的影响下不断改善。其中,“世界”的界定应是广义的,小到一花一草,大到宇宙地球。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努力去改善关切我们生活的小世界,也要努力去改良影响人类发展的大世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价值,是让师生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改造世界。
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教育意义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不再为物质生活的贫困而烦恼,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生命的更好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在进行重新定位,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且追求个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方式、意义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目的由“传授知识经验”转变为“培养人”,让每个人得到更好的成长;教育的方式由传统的“学校教育”演变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也应促进教师更好成长;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只是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和让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还应让每个人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能够承载改变世界的责任。
3.学校发展的本质需求
江苏省洪泽中学是一所有60年发展历史的省级四星级重点高中。她的使命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将来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改变世界的创造者。然而,学校几十年的发展一直是在曲折中前行。以“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作为当下学校的办学使命,旨在激发全校师生共建梦想,用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学校更好发展。
4.人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人生的价值既有自我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个体的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劳动实践,以满足自己的成长需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自己对生活世界的影响。应该说,“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应是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
三、“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理念文化
1.确定校本教育哲学——成长教育
办学60年来,学校确定的核心价值的内涵主要是“尊重学生”、“崇德尚文”、“全面发展”和“体育强校”等。我们在梳理学校办学历程和展望学校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重新厘定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校本教育哲学——成长教育,即教育应依据人的身心成长需要,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自觉地成长。
2.架构“追求成长”的理念体系
学校理念体系的建构是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教育诸方面的影响而进行的整体提炼。我们在确定“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核心价值后,便对这一价值追求进行理解、分析和解构,并对学校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需要师生有什么样的精神?需要形成怎样的校风?需要追求怎样的教和学的境界?通过引导学校师生、校友、家长和社会人士探究这些问题,寻找和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成长”,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关键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是人生命的价值。我们将“追求成长”作为学校校训,引导师生勤奋耕耘,在追求成长和共享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成长。“成长”,是对个体现实基础的否定,是对生命潜能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在过去学校发展的瓶颈期,我们曾提出“攀爬”精神,用“攀爬”激励师生从“谷底”走了出来,现在要发展还需要进行自我超越。因此,我们将“超越自我”作为学校精神,激励师生挑战极限,在超越自我中实现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世界。成长,追求生命的完美——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的全面成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要想实现“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使命,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德育至上,文化育人的氛围。基于此,我们提出追求“崇德尚文”的校风,目的是引领全校师生以德树人——用道德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完美人格;以文化人——用文化启迪人的智慧,润泽人的心灵。
(二)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环境文化 1.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系统规划环境
2014年,我校搬迁到投入4亿元的新校区,新校区设施档次高,环境宜人。但是我们认为“品质”不只是建筑的豪华,学校环境规划和设计不应只追求美观,更应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我们在设计学校环境时,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办学使命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教学区建构名人课程——设计“名言廊”,生活区建构同伴课程——设计“聊天吧”,实验区建构操作课程——设计“动手做”,休闲区建构艺术课程——设计“欣赏苑”……学校每处环境都彰显“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基本理念。
2.按照“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整体建构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既要体现校本教育哲学,也要体现教育的本质。从我校的价值追求来说,学校的环境建设应基于学生,依靠学生,也应为了学生。为此,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时,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按照高中三年教育需要分年级段确定主题,每个年级段让学生自己寻找环境教育的内容,自己探究环境建构的方式。
3.对照“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全面运用环境
环境不只是装饰,更要发挥其教育作用。学校环境建好后,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环境、用环境,努力将环境作为课程进行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课程内容。
(三)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文化
1.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规划课程
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学校按照课程改革需要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往往更多基于“学校需要”,并没有围绕或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校本教育哲学追求。我校提出“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价值追求后,学校便从学生发展需要、世界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和高考发展需要出发,将原有的十多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内容上整合为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和劳动技能六类课程,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个体需要将这六类课程按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课程形态,改变以往零散型和拼盘式的课程规划方式。具体来说,将国家课程的每门学科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和高考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开设形式也进行了创新,采用选学的方式,如英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按层分班教学,体育根据学生的爱好选项教学。另外,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外语、体艺特色项目、国际理解、学科拓展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行“跑课”形式——按兴趣和学生实际水平重新编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一些有天赋的学生的需求,指导他们节假日参与社会机构举办的高水平的特色课程学习,或让有条件的家庭组织自修课程。
2.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建构课程
课程建构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在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时,改变传统的课程建构方式,按照学校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世界成长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建构。建构课程时,教师不是选择好教材让学生去学习,而是明确学习“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内容,通过选择内容实现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建构。建构课程时,教师不是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按图索骥,而是让他们根据探究要求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的建构,通过参与教学实现自主建构。学生通过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发资源和建构课程,形成课程建构的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
3.围绕“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完善课程
学校在完成课程架构后,应围绕自己的办学使命对所建构的课程和课程建构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评价被评价者有没有实现既定的课程建构目标。具体包括评价课程建构思想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评价课程目的是否实现,是否体现基本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反思如何完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学校的课程是否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改善世界的需要,课程建构方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提升他们认识世界、改善世界的能力。
(四)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堂文化
1.“自学建构”——自主学习: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是教知识,而应是教学生自主建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我校在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课堂文化中,将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根本目的,努力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从目前的实施方式看,我校不仅关注课前自主学习,而且关注课堂自主学习。学习新内容前,教师首先出示“学习主题”(课题),让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带着“教材可能介绍什么”、“怎么介绍”、“为什么这么介绍”,自己应“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这一问题框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自主建构教学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框架”从教材中建构教学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框架”进行深入探究,对从生活经验和教材中所建构的内容进行比较,形成知识框架——课程资源。
2.“互教建构”——师生互教:让师生共享他人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别人教,也需要自己教,还需要教别人。一生中最难忘记、也最有用的知识是教会别人——自己和别人一起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同时也可能形成一些认知冲突,生发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应急着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应引导他们进行自学——自教。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之间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互教。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交流进行相机引导,通过“点评”实现教学——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讲,不是讲知识,也不是讲问题答案,而是讲解决问题的方式,讲课程建构的策略。
3.“练习建构”——练习升华,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巩固练习和反思学习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重要方式,还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特别重视强化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其一,让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师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以后,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记忆相关知识,通过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堂堂清”。其二,让学生当堂训练基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基础知识后,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要求学生不参考任何资料进行练习。其三,让学生当堂反思教学过程。学生进行个体学习和共享学习后,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 (五)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活动文化
1.组织好“大课间”
大课间活动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只是让学生休闲和锻炼。其实,组织和开发好这项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养,而且有益于学生课程建构能力的形成。我校努力围绕“大课间”活动,组织开发了大课间系列课程:一是开发以跑步为主的课间课程。学校不只是让学生参与跑的活动,同时对他们跑的姿势、技能、习惯、耐力、速度、兴趣、情感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大课间不只是“跑操”,而成为一种体育活动课程。二是开发以项目为主的课间课程。大课间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技能项目学习,例如:喜欢篮球的,让他们系统学习篮球课程;喜欢足球的,让他们系统学习足球课程;喜欢太极拳的,让他们系统学习太极课程……。
2.举办好“学校节”
学生个性特长需要通过活动彰显和发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我校每年举办成长节、体艺节、国际节、读书节和创新节“五大校节”,每个节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个学生都从中选择几项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发现自我,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历炼与滋养自己更好地成长。
3.创办好“校外校”
现在,高中生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5 2≤5。应该说,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接受良好的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对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影响很大。为此,我校利用区位优势和体育局、科技局、文化局联合创办洪泽县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让学生节假日有地方参与体育、科技和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彰显。
(六)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制度文化
1.依照规范出台学校制度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应有一个总纲,这个总纲可以称为《学校基本法》或《学校章程》。学校所有教育工作包括制度建设都应围绕《学校章程》,并按照其要求实施。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使命“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讨论制定《洪泽中学章程》,《章程》对学校的理念、基础建设、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管理策略等都作出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围绕学校核心理念和《章程》相关要求,重构教师和学生发展奖励意见。这些制度的出台不是校领导的意愿,而是依据《章程》要求、学校发展和管理需要制定的。
2.依照规范实施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制度的实施也需要有一种规范。我校每项制度出台都由教职工代表参与起草,然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具体实施时,先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明确制度要求;在此基础上,讨论执行制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探明实施制度的路径和障碍;最后,确定实施制度的具体要求,引领大家更好地执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实施的过程就是确定工作目标的过程,也是明确工作规范的过程,还是促进工作完善的过程。
3.依照规范内化学校制度
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学校是否有这些制度,而是让制度成为人的一种行为自觉,形成一种学校风气。我校特别重视将学校制度内化为一种制度文化。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切实按照制度要求去做;另一方面,要求大家必须经常对照制度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与制度规范之间的差距。在制度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反思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修改和完善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全体人员反思制度执行还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找推进制度更好实施的策略。
(七)建构“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管理文化
1.推行文化育人
人的成长和世界的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管理不是人管理人,也不是制度约束人,而是用制度规范人,用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文化引领人。我校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究通过建构有益于师生生命成长的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引领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2.推行民主管理
管理的最佳境界是让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当每一个被管理者能认同、接纳和参与管理时,管理自然达到理想境界。基于这一思想,我校特别重视民主管理,学校目标的制定、制度的出台、基本建设的决策全部由教代会决定;学校所有重大事件都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各种工程全部通过招标实施,教师参与学校物品采购和监管;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理财。另外,学校中层部门每学期轮流聘任两位教师作为中层副职,以“非常任领导”角色参与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了解、认识、实践和感受管理。这样做既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能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推进民主管理。
3.推行协同管理
管理最容易出成效的方式是扁平化管理。为了防止多层管理,我们取消校级管理,实施年级组和部门协同管理:以职能划分,学校成立党务管理中心、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以年级段划分,学校成立高一年级部、高二年级部和高三年级部。中心负责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年级部负责日常管理,这样条块职责分明,相互补充。
4.推行网络管理
信息化管理节约管理时间和成本,促进管理效益全面提高。我校特别重视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工作计划、活动安排、通知下发、文件签发、管理通报、公物维修、请假、公物借用等日常管理工作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校长的管理思想和要求也通过网络通报,例如每周以校长寄语的形式展示校长对师生的企盼,通过校长信箱及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疏导心理矛盾。应该说,信息化管理促进了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总之,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实践自己的价值追求。我校通过践行“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这一价值使命,引领和促进了师生的不断成长,也推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当用“成长”定义“教育”时[J].江苏教育参考,2011(4).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