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平实而不做作的言语中似乎带我游历了一番教育的真实,更是让我在繁乱的思绪中抽离一丝头绪来反思当下的教育,她就是——《爱弥儿》。在文中论者将结合自身的儿童美术教学经验,浅谈认识与感悟。
关键词:爱弥儿 美术学科 美术教学 认识与感悟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聪颖的小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张晓锋老师抛给我们的种种质疑,不免令我们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当我们把所谓的“美”的本领交给孩子们时,他们会受益吗?儿童美术教学又该以何种姿态来演绎?若是想追根溯源式的解决关于美术教育的诸多疑问,不妨从《爱弥儿》这本名家经典中寻求答案。
一、使儿童成其为儿童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把自然教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卢梭都悉心了解、观察与体会,真正做到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把孩子看做成孩子,使儿童成其为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儿童来说,美术就像是儿童的朋友,无论他们遇到高兴、快乐还是兴奋,抑或是忧愁、惶恐、挫折,他们都可以依赖于画笔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从一张画面呈现的线条、色彩、构图中,我们可以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刻的他有着怎样的想法与状态。而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有多少老师和家长都在追求画面的“像”而忽略了儿童画中的“意味”。当儿童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形体把握与写实能力时,就以高标准的姿态予以要求他们,最终孩子的画便成了机械的复制品,就如同我们的孩子失去美妙的童音而讲着一口老练的“大人话”一样,儿童成为成人的缩小版,这难道不是美术教育的悲哀?
记得毕加索曾经说过: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齐白石也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可见,儿童画面的这种“真”是如此的难能可贵。当孩子的真情流露以美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到我们面前时,恰恰是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甚至是全社会来共同保护的。使儿童成其为儿童,为孩子留一方净土——我想在纷繁的社会中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为他们做的!
二、寓教始于自然
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因为这也是教育的先决条件。而究竟他们需要什么?美术教学到底要何去何从?
罗素与华格曼做过的一项实验,据统计在接受鸟造型的提示后,有63%的儿童丧失了他们最初对鸟所具的感性认识,从而变为定型反应。孩子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视觉经验与情感储备的。当儿童想表现一种物体的时候,无论是喜爱还是憎恨或是其他,他们都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画面中,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物我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情感的宣泄与表现。但倘若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一张早已准备好的轮廓线去描画时,这种原有的创造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甚至更为可怕的是儿童会丧失表现的独立性而依赖于他人,画面再也不可谓之情感表达的工具了。
面对大自然,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或许在美术教学之最初,即儿童懂得用笔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一天,就应该遵循大自然的教导 。面对他们的疑惑,我们做的更多的应是唤起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真切感受,而不是握着他们的手画出一个所谓的形。大自然可称之为我们真正的老师。当然,卢梭口中的这个自然并不单单是指向自然界学习,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应遵循人的自然的天性。
在《爱弥儿》一书中,其精髓更是凸显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即“让自然说话”——即尊重兒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适量、适当地进行教学,既不超越其需要,也不能忽视其能力。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美术教师所努力追求与想要达到的境界。
三、视觉引领教学
大自然是吾师。教会学生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寻求答案,这是视觉引领的开篇。在此过程中,他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标准答案,伴有的将会是在求知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快乐。真正的去观察感触生活中、自然中的事物比围坐于课堂之上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若是孩子喜欢去表现一个从未见到过的事物,就带他去观看真实存在的那个它是怎样的;若是有机会与条件,不妨试试听觉、视觉、触觉等诸多感官共同作用,从多种角度进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到的将是独有的一种真实的体验,影响他的会是深远,而不会像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浮于表面。
在美术教育的王国里,每位儿童的内心情感与表达方式都是唯一的,而且必须是唯一的。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所以我们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去引领与尊重孩子的视觉感受和表达。
踏入工作岗位后的我,少了当初的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魄,却多了一份小心与谨慎。社会在变,美术教学也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与《爱弥儿》对话,似乎使我在满是雾霭的十字路口上,隐约找到了方向。希望更多的美术教师能汲取正确的教育思想润泽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良心反思自己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美】罗恩菲德著 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3.
关键词:爱弥儿 美术学科 美术教学 认识与感悟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聪颖的小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张晓锋老师抛给我们的种种质疑,不免令我们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当我们把所谓的“美”的本领交给孩子们时,他们会受益吗?儿童美术教学又该以何种姿态来演绎?若是想追根溯源式的解决关于美术教育的诸多疑问,不妨从《爱弥儿》这本名家经典中寻求答案。
一、使儿童成其为儿童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把自然教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卢梭都悉心了解、观察与体会,真正做到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把孩子看做成孩子,使儿童成其为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儿童来说,美术就像是儿童的朋友,无论他们遇到高兴、快乐还是兴奋,抑或是忧愁、惶恐、挫折,他们都可以依赖于画笔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从一张画面呈现的线条、色彩、构图中,我们可以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刻的他有着怎样的想法与状态。而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有多少老师和家长都在追求画面的“像”而忽略了儿童画中的“意味”。当儿童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形体把握与写实能力时,就以高标准的姿态予以要求他们,最终孩子的画便成了机械的复制品,就如同我们的孩子失去美妙的童音而讲着一口老练的“大人话”一样,儿童成为成人的缩小版,这难道不是美术教育的悲哀?
记得毕加索曾经说过: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齐白石也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可见,儿童画面的这种“真”是如此的难能可贵。当孩子的真情流露以美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到我们面前时,恰恰是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甚至是全社会来共同保护的。使儿童成其为儿童,为孩子留一方净土——我想在纷繁的社会中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为他们做的!
二、寓教始于自然
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因为这也是教育的先决条件。而究竟他们需要什么?美术教学到底要何去何从?
罗素与华格曼做过的一项实验,据统计在接受鸟造型的提示后,有63%的儿童丧失了他们最初对鸟所具的感性认识,从而变为定型反应。孩子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视觉经验与情感储备的。当儿童想表现一种物体的时候,无论是喜爱还是憎恨或是其他,他们都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画面中,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物我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情感的宣泄与表现。但倘若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一张早已准备好的轮廓线去描画时,这种原有的创造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甚至更为可怕的是儿童会丧失表现的独立性而依赖于他人,画面再也不可谓之情感表达的工具了。
面对大自然,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或许在美术教学之最初,即儿童懂得用笔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一天,就应该遵循大自然的教导 。面对他们的疑惑,我们做的更多的应是唤起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真切感受,而不是握着他们的手画出一个所谓的形。大自然可称之为我们真正的老师。当然,卢梭口中的这个自然并不单单是指向自然界学习,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应遵循人的自然的天性。
在《爱弥儿》一书中,其精髓更是凸显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即“让自然说话”——即尊重兒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适时、适量、适当地进行教学,既不超越其需要,也不能忽视其能力。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美术教师所努力追求与想要达到的境界。
三、视觉引领教学
大自然是吾师。教会学生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寻求答案,这是视觉引领的开篇。在此过程中,他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标准答案,伴有的将会是在求知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快乐。真正的去观察感触生活中、自然中的事物比围坐于课堂之上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若是孩子喜欢去表现一个从未见到过的事物,就带他去观看真实存在的那个它是怎样的;若是有机会与条件,不妨试试听觉、视觉、触觉等诸多感官共同作用,从多种角度进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到的将是独有的一种真实的体验,影响他的会是深远,而不会像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浮于表面。
在美术教育的王国里,每位儿童的内心情感与表达方式都是唯一的,而且必须是唯一的。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所以我们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去引领与尊重孩子的视觉感受和表达。
踏入工作岗位后的我,少了当初的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魄,却多了一份小心与谨慎。社会在变,美术教学也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与《爱弥儿》对话,似乎使我在满是雾霭的十字路口上,隐约找到了方向。希望更多的美术教师能汲取正确的教育思想润泽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良心反思自己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美】罗恩菲德著 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