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二哲学教材指出 ,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对此,有人提出疑问。教材对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阐述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这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必要作全面的分析、理解。
[关键词]理解矛盾对立面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79
高二哲学教材指出:“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对此,有人提出疑问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对立面转化,岂不意味着奴隶阶级转变为奴隶主阶级,无产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对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全面、具体的分析、理解。
一、矛盾的转化本质是对立面地位的转化
矛盾双方最常见的转化是简单的对立面的互转,即甲转化为乙,乙转化为甲。如凝聚与扩散、失败与成功、攻与守、难与易、祸与福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的这种显而易见的转化,使人们简单、机械地认为矛盾双方转化就是甲变乙,乙变甲。然而,正像开头所述,当涉及诸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等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问题时,人们便又困惑不解。实际情况是:矛盾双方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不仅有简单的对立面的互转,而且有对立双方性质的转化,且几乎所有矛盾对立面的转化本质上都是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在这种矛盾双方地位转化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主次方面力量此消彼长。当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原来弱小的一方由弱变强,上升为主要方面,强大的一方由强变弱,降为次要方面时,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转化。由于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于是事物发生质变。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前者是统治者、剥削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当无产阶级最终掌握生产资料,夺取国家政权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地位就发生了转化。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由原来矛盾的次要方面转为主要方面,资产阶级成为次要方面,社会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显然,这种转化是地位的转化,而不能简单理解为资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失败与成功、攻与守、难与易、祸与福等对立面的转化实际上都是如此。
二、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同一又斗争的。所谓同一,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其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有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所以,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且只可能转化到对方,而不能转到别的方面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双方就不能构成矛盾,也就不会发生这种对立面的转化。如在投资过程中,亏损与赢利构成矛盾,而不是与鸡蛋构成矛盾,亏损与赢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亏损与鸡蛋就不能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转化具有可能性,但可能不等于现实,这里关键是条件。教材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 例如:大风,曾被长期视为张家口致贫的灾害因素。直到风能发电出现后,才成了宝贵的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10期资料卡片94页)这里,“风能发电”就是张家口大风从昔日风害到今朝“绿电”转化的条件,没有风能发电,大风就是害,有了风能发电,大风就能变害为宝。不顾具体条件,主观幻想转化是主观唯心主义,否认矛盾转化需要一定条件则是诡辩论。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矛盾转化趋利避害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矛盾的特殊性,转化只是矛盾解决的结果之一,转化以外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同归于尽。这是说,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不发生矛盾双方互转,其地位也不发生转化,而是被一对新的矛盾所取代。前面提到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斗争结果就是这样,双方同归于尽,被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所取代。二是融为一体。即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融合为一个新的事物。如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又如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三是长期共存。如太阳系中离心力和向心力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转;国际事务中大国间有合作有冲突,合作、冲突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在对待矛盾转化问题上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承认转化,分析转化,把握转化,利用转化。矛盾转化有向前的、进步的转化,如坏变好、错误变正确、失败变成功等;也有向后的、倒退的转化,如善变恶、进步变落后、安全变危险等。我们应该强化矛盾中某一方的力量,使转化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例如,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进一步增减,促进转化,促成质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方面转变。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理解矛盾对立面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79
高二哲学教材指出:“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对此,有人提出疑问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对立面转化,岂不意味着奴隶阶级转变为奴隶主阶级,无产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对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全面、具体的分析、理解。
一、矛盾的转化本质是对立面地位的转化
矛盾双方最常见的转化是简单的对立面的互转,即甲转化为乙,乙转化为甲。如凝聚与扩散、失败与成功、攻与守、难与易、祸与福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的这种显而易见的转化,使人们简单、机械地认为矛盾双方转化就是甲变乙,乙变甲。然而,正像开头所述,当涉及诸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等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问题时,人们便又困惑不解。实际情况是:矛盾双方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不仅有简单的对立面的互转,而且有对立双方性质的转化,且几乎所有矛盾对立面的转化本质上都是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在这种矛盾双方地位转化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主次方面力量此消彼长。当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原来弱小的一方由弱变强,上升为主要方面,强大的一方由强变弱,降为次要方面时,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转化。由于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于是事物发生质变。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前者是统治者、剥削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当无产阶级最终掌握生产资料,夺取国家政权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地位就发生了转化。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由原来矛盾的次要方面转为主要方面,资产阶级成为次要方面,社会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显然,这种转化是地位的转化,而不能简单理解为资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失败与成功、攻与守、难与易、祸与福等对立面的转化实际上都是如此。
二、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同一又斗争的。所谓同一,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其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有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所以,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且只可能转化到对方,而不能转到别的方面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双方就不能构成矛盾,也就不会发生这种对立面的转化。如在投资过程中,亏损与赢利构成矛盾,而不是与鸡蛋构成矛盾,亏损与赢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亏损与鸡蛋就不能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转化具有可能性,但可能不等于现实,这里关键是条件。教材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 例如:大风,曾被长期视为张家口致贫的灾害因素。直到风能发电出现后,才成了宝贵的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10期资料卡片94页)这里,“风能发电”就是张家口大风从昔日风害到今朝“绿电”转化的条件,没有风能发电,大风就是害,有了风能发电,大风就能变害为宝。不顾具体条件,主观幻想转化是主观唯心主义,否认矛盾转化需要一定条件则是诡辩论。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矛盾转化趋利避害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矛盾的特殊性,转化只是矛盾解决的结果之一,转化以外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同归于尽。这是说,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不发生矛盾双方互转,其地位也不发生转化,而是被一对新的矛盾所取代。前面提到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斗争结果就是这样,双方同归于尽,被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所取代。二是融为一体。即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融合为一个新的事物。如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又如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三是长期共存。如太阳系中离心力和向心力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转;国际事务中大国间有合作有冲突,合作、冲突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在对待矛盾转化问题上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承认转化,分析转化,把握转化,利用转化。矛盾转化有向前的、进步的转化,如坏变好、错误变正确、失败变成功等;也有向后的、倒退的转化,如善变恶、进步变落后、安全变危险等。我们应该强化矛盾中某一方的力量,使转化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例如,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进一步增减,促进转化,促成质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方面转变。
(责任编辑袁妮)